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Nisin对酸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Nisin是乳酸链球菌产生的多肽物质 ,对引起食品腐败的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是一种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天然生物防腐剂。试验对酸奶中的污染菌进行了初步检测 ,同时研究了 N isin添加量对酸奶中活菌的抑菌效果以及对成品酸奶感官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 ,酸奶中主要污染菌为霉菌、酵母菌和细菌 ;采用 5 0 0 IU N isin/m L和耐酸 CMC、复合稳定剂 A或 B,可延长酸奶的保质期 4~ 8d,且不影响酸奶的感官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对酸奶变质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酸奶变质主要由乳酸菌后酵继续产酸所致的观点,同时研究了利用防腐剂、稳定剂等方法提高酸奶品质,延长保存期,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静  操庆国 《科技信息》2012,(30):175-175
为了解市售酸奶乳酸菌含量,选取三种品牌的酸奶,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其乳酸菌含量进行调查分析,乳酸菌含量均达到国家标准,符合国家要求的乳酸菌个数指标,但三种酸奶的乳酸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结果表明:酸奶的出产日期、酸奶的种类、酸奶的储藏时间等与乳酸菌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酸奶风味的形成及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酸奶的风味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保证酸奶优良风味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酸奶质量的控制及保鲜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对酸奶发酵期间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保鲜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酸奶质量、延长其保鲜期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太白贝母粗多糖(polysaccharide of 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FT)及牛乳为原料,进行乳酸发酵,制得一种新型的具有潜在保健价值的酸奶食品。通过PFT酸奶的感官评价并结合酸度、粘度等理化指标,确定了PFT酸奶的生产工艺参数。利用Biolog测定PFT酸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作用,发现其中对二糖、多糖底物的利用强度最大。以未添加PFT酸奶为对照,通过质构剖面分析法(TPA)研究不同时间对PFT酸奶质构影响,表明PFT酸奶随着老化时间延长,硬度和粘度增加,相比未添加PFT制得的酸奶硬度和粘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对双歧杆菌制作双歧杆菌酸奶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所采用的耐氧长双歧杆菌B1能在有氧条件下14h内凝乳。实验确定了二步发酵法制作凝固型双歧杆菌酸奶的工艺;确定了双歧杆菌将与其它乳酸菌单独发酵,然后按5∶95混合进行发酵制作搅拌型双歧杆菌酸奶的工艺。所制得的双歧杆菌酸奶具有传统型酸奶的风味,并能达到108个/mL以上的活双歧杆菌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苡米、鲜奶为主要原料,探究了苡米酸奶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研析出苡米酸奶的优化生产工艺,并对其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铬酵母制备及在酸奶中的添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合成法制备了有机铬含量较高的新型添加剂——铬酵母,并将其添加到酸奶中.用分光光度法对铬酵母及添加了铬酵母的酸奶进行了总铬和有机铬含量的测定,考察了样品处理方法,并从酸奶的感官鉴评、酸度及有机铬含量方面考察铬酵母的添加对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铬酵母的添加对酸奶品质无任何不良影响,而有机化程度在发酵前后也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4,(2):92-93
本文主要对鲜奶吧老酸奶的重要质量指标如大肠杆菌数量、乳酸菌数量、蛋白质含量及酸度进行检测分析,评价老酸奶的品质。结果发现鲜奶吧老酸奶的酸度低于最佳值,但乳酸菌数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奶制品的纸盒钻石包装越来越流行,但纸盒产品易发生变形破损。为提升产品终端形象,给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产品,研制了高密度聚乙烯瓶装常温酸奶。对高密度聚乙烯瓶装常温酸奶二次杀菌参数可行性、最优参数进行了研究。利用L9(34)正交试验,分析了酸奶感官品评、黏度及微生物检测结果并对贮存试验期间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75℃,20min二次杀菌是高密度聚乙烯瓶装酸奶产品的优化参数,该产品在常温条件下可贮存90d。  相似文献   

12.
以葡萄籽浸提液、脱脂乳粉为原料,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功能酸奶——葡萄多酚酸奶。从葡萄籽浸提液的添加方法和添加量对发酵速度和品质的影响,葡萄多酚酸奶配方的确定,葡萄多酚在酸奶加工中的变化等方面研究了葡萄多酚酸奶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葡萄多酚酸奶的工艺为葡萄籽浸提液在灭菌前添加;适宜添加量为占葡萄多酚酸奶体积分数0.07;最佳配方为乳酸菌接种量为占葡萄多酚酸奶体积分数0.05,糖的质量浓度为100 g/L,环糊精的质量浓度为10 g/L,发酵时间4 h;葡萄多酚除在杀菌工艺中有所损失外,在发酵过程中非常稳定;葡萄籽浸提液对酸奶后酸化过程有轻微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酸奶的保健功能,以西瓜汁、紫米浆和脱脂奶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复合酸奶。探讨了混合果浆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酸奶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并对该产品的感官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混合果浆添加量对感官评定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木糖醇添加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西瓜和紫米复合酸奶的最佳配方为:西瓜汁与紫米浆比例为3∶1,混合果浆的质量分数为40%,木糖醇的质量分数为8%,发酵剂质量分数为5%,发酵时间为4h。  相似文献   

14.
为预测凝固型酸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凝固型酸奶中,应用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Richards模型等模型对10℃、25℃、42℃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数据进行拟合,构建了凝固型酸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预测模型。通过残差和拟合度等统计指标考察了4种模型的拟合能力,通过比较分析4种模型对凝固型酸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数据的拟合情况,建立了不同温度下凝固型酸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级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0℃条件下Logistic模型拟合出最小的RSS、RSE、AIC值,而Gompertz模型在25℃和42℃条件下拟合出最小的RSS、RSE、AIC值。凝固型酸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适生长模型分别为:10℃为Logistic模型,25℃、42℃适合采用Gompertz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奶粉为原料,添加自制米糠蛋白肽,对米糠蛋白肽添加阶段、甜味剂筛选、稳定剂复合、酸奶发酵工艺等进行了探讨,开发了具有营养保健功效的、口感纯正的发酵型米糠蛋白肽酸奶.结果表明,在巴氏杀菌后添加米糠肽液,制备出的酸奶品质较好;复合稳定剂为黄原胶、果胶、海藻酸钠,最佳配比2∶3∶1;米糠蛋白肽酸奶的最佳工艺:奶粉添加量12.0%,肽液添加量4.0%,木糖醇添加量7.0%,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1%,接菌量5.0%,发酵时间5h,发酵温度42℃,可制得优质米糠蛋白肽酸奶成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和分析凝固型牦牛乳酸奶的超微结构和测定其相关宏观物理性质,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了凝固型牦牛乳酸奶的超微结构,用表观粘度、持水力和脱水收缩作用的敏感性3种测定方法,与凝固型普通乳酸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凝固型牦牛乳酸奶的超微结构是一种纤维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比凝固型普通乳酸奶更致密、宽厚且孔隙小,一般分布在2~13μm,酪蛋白支架间有丝状物相连接,并且凝固型牦牛乳酸奶的表观粘度、持水力和脱水收缩作用的敏感性大大优于凝固型普通乳酸奶,有利于酸奶保持更好品质。  相似文献   

17.
正现在,很多人会做酸奶,我很好奇自制酸奶和市售酸奶有什么区别,于是开始对这方面进行探索。自制酸奶我做酸奶的过程:1.煮沸牛奶;2.让牛奶冷却,加入酸奶;3.将混合奶放入保温杯;4.将保温杯放入冰箱。8小时后,我打开保温杯,发现自制的酸奶中有小颗粒。我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之前对牛奶和酸奶搅拌不妈妈建议我再做一次。第二次尝试,我吸取教训,搅拌均匀,果然自制的酸奶中没有小颗粒了。可是,它的口感很酸,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大学里专攻化学的爸爸告诉我,可能是因为混合奶中的酸奶多了。正当我泄气的时候,妈妈温柔而坚定地说:"你再试试,我们相信你可以做出好吃的酸奶。"于是,我又开始尝试。这次,我调整牛奶我想说的话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然后改进方法,才能获取良好的效果。我认为控制温度和原料比例是做酸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消毒也是重要的一环。同学们,你们也可以尝试在家里动手做酸奶哟!指导老师:包士娟发酵原料酸奶菌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出辅助降血糖酸奶的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并通过动物实验测定辅助降血糖酸奶对糖尿病小鼠实验前后血糖下降百分率的影响,及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SOD活力、MDA含量的影响,从而对其辅助降血糖作用进行功能学评价;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酸奶具有辅助降血糖及抗氧化功效,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食用明胶对凝固型酸奶质量的影响,在确定凝固型酸奶的基础配方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原料乳进行不同的加水量处理,在此条件下加入食用明胶,通过感官指标评价和持水性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食用明胶对凝固型酸奶的持水性有着显著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但是,适宜的添加量才能较好地改善酸奶的感官品质。以纯牛奶为原料乳,食用明胶添加量为0.5%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牧民家庭自制牦牛酸奶以及牦牛奶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的含量.结果显示:牦牛酸奶和牦牛乳中检测到14种主要的脂肪酸,相对比例高的包括豆蔻酸、棕榈酸、油酸和硬脂酸,占总脂肪酸比例的90%以上.牦牛酸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31.7%,共轭亚油酸含量为0.981±0.481mg/g,高于普通牛乳和酸奶.牦牛酸奶与牦牛奶中各种脂肪酸的比例基本接近.提示在酸奶制作过程中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