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HIPS预聚合反应阶段的动力学及相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基础胶的种类,用量,搅拌速率及阻燃剂含量对苯乙烯预聚合反应动力学和相转变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Ti-Mg催化剂的预聚合及其对乙烯气相聚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镁粉研制的Ti-Mg系乙烯气相聚合催化剂在各种条件下的预聚合反应,以及各种类型AlR_3对预聚合反应的影响。考察了AlR_3/Ti摩尔比、催化剂浓度、预聚合反应速度对预聚合产物的影响及预聚物的气相聚合反应。比较了经预聚合与不经预聚合催化剂气相聚合与淤浆聚合动力学行为及聚合反应结果。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催化剂、预聚物、聚合产物的颗粒形态,研究了催化剂粒子生成预聚物粒子再聚合成为产物粒子的聚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尼龙6固相聚合反应机理,建立了由可逆化学反应和小分子扩散共间控制的尼龙6固相聚合动力学模型,并确定了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聚合反应温度越高,预聚体尺寸越小,预聚体初始相对分子质量越高,越有利于固相增粘反应,有利于固相聚合尼龙6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各种条件下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的本体预聚合反应和相转变过程。并对采用不同基础胶制备的HIPS产品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改性产品的形态结构在某些方面优于高顺胶体系。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各种条件下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的本体预聚合反应和相转变过程,并对采 基础胶制备的HIPS产品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低顺式聚玎二烯橡胶改性产品的形态结构在 些方面优于高顺胶体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本体聚合方法,以1,1-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DP275B)引发苯乙烯、丙烯腈在聚丁二烯橡胶上接枝共聚合.考察了不同聚合工艺条件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预聚合反应动力学行为规律,并求出相应的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动力学曲线均符合一级线性关系;镍系高顺式橡胶BR9004体系的预聚合反应速率最快;增加引发剂DP275B浓度、提高引发温度、降低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700A用量和聚合搅拌速率均可加快ABS预聚合反应速率;当w(700A)为5.0%, w(DP275B)为0.021% 时,共聚单体的表观增长反应活化能为10.84 kJ/mol,频率因子为0.12 min-1.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催化剂及其含量对氨纶生产过程中预聚合反应的影响。试验表明:提高搅拌速度对预聚合反应程度的影响不大;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可适当提高预聚合反应程度;使用催化剂可明显提高预聚合反应程度,优选催化剂质量分数为5×10~(-5)。  相似文献   

8.
盐溶液缩聚法是工业上生产尼龙66的主要方法,其预聚合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基于尼龙66盐离子内脱水与端氨基/端羧基缩聚反应活性的不同,建立了尼龙66盐溶液预聚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文献数据整定尼龙66盐离子内脱水反应、端氨基/端羧基可逆缩聚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及指前因子,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误差较等活性模型小。以聚合物中尼龙66盐含量小于10-6 mol/g为基准,模型计算得到当水/尼龙66盐的物质的量比为6.23、反应温度为220℃时,预聚合反应时间需大于1.7 h。与预聚合反应时间为0.5 h的尼龙终聚物相比较,预聚合反应时间为2 h的尼龙66终聚物中的低聚物含量少、且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较优。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指导盐溶液预聚合的工艺条件优化。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铜催化体系催化甲基丙烯酸丁酯 (BMA)的 ATRP乳液聚合规律 ,研究了乳化剂、催化剂、引发剂及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可控性、动力学及乳胶粒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BMA的 ATRP乳液聚合具有较典型的活性聚合特征 ,并且聚合反应的可控性和乳胶粒的稳定性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较大 ,得到了聚合反应速率方程和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超声预乳化环硅氧烷乳液共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硫酸为催化剂,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进行正离子开环共聚,制备了聚硅氧烷乳液。比较了超声预乳化方式和机械搅拌预乳化方式对预乳液粒径分布、乳液粒径分布及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考察了单体质量比、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和乳化剂浓度对聚合动力学及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预乳化聚合中同时存在单体小液滴成核和胶束成核2种机理,超声预乳液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80nm,最终转化率可达90%左右;当聚合温度为80℃、SDBS质量分数为l%、硫酸质量分数为3%时,可以制得稳定的聚硅氧烷乳液。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经报导了研制成功的乙烯气相聚合新型高活性催化剂,并深入研究了常压下进行气相聚合反应及其聚合反应动力学。建立搅拌床加压聚合反应装置,深入研究新型催化剂在加压下聚合反应规律,聚合反应动力学,以及聚合产物的颗粒形态分布,对于阐明催化剂本质及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两种新型高效催化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聚丙烯产品的氯含量,获得较平稳的聚合速率,在保持高的催化效率和高的聚丙烯等规度前提下,将共研磨制得的丙烯聚合负载型高效钛系催化剂添加TiCl_4、烷基铝、有机镁、SiCl_4、酯类等组分进一步反应作化学改性;制得的催化剂性能进一步提高。此外,研究了丙烯预聚合反应的作用,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预聚合前后改性催化剂的形态变化。讨论了改性催化剂丙烯聚合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朱中南  曹贵平 《化学世界》1991,32(8):337-341
<正> 本文在回顾以聚合物工业为背景的聚合反应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聚合反应工程学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以下八个方面介绍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课题;①产品质量的数学分析方法;②反应动力学和相行为;③反应器的多态问题;④混和与传热;⑤动态、控制和优化;⑥工业聚合反应器的连续化及新型反应器的开发;⑦脱挥;⑧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我国发展聚合反应工程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将苯乙烯与聚丁二烯接枝合成HIPS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种类、溶剂种类和用量对接枝聚合反应和HIPS树脂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引发剂(AIBN、BPO、DP-275B)的接枝效果最好;以纯的乙苯作为溶剂的体系,相转变过程最长而且相转变后表观粘度随时间上升较慢,而以纯的环已烷作为溶剂的体系,相转变过程最短,相转变后表观粘度随时间上升最快,复合溶剂系随乙苯含量的减少相转变过程逐渐变短、相转变后表现粘度随时间上升变快。环已烷的存在使分子量变小,而分子量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线测定聚合反应体系黏度,取样分析相差图片中聚合物形貌、橡胶粒径,产品的TEM表征结果以及测试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等,考察了本体ABS聚合过程中,橡胶相和SAN基质相的相态变化过程、橡胶粒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橡胶相态结构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黏度不断升高,经历两相转变时体系黏度急剧下降,而后逐渐升高;相转变后橡胶粒子经历从大到小的形成过程并逐步稳定,最终以包藏结构存在于ABS产品中,这种包藏结构能显著提高ABS产品的韧性,缺口冲击强度提高20%,断裂伸长率提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HIPS预聚合中,不同剪切速率下,橡胶颗粒的粒径,分布及相体积分数与相转变前后粘度差Δμ、相转变时间Δt相的关系,以便用Δμ、Δt相预测HIPS的性能,并用Δμ/μ_1来表示相转变程度;分析了提高HIPS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乳液聚合中的三类催化体系CuCl/bpy、CuC/bde、CuCl/dNbpy在油水两相中的浓度分配情况及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体系中配体疏水性的好坏影响其在油水两相中的浓度分配.并进一步影响聚合反应的可控性。dNbpy的疏水性明显优于bde和bpy.聚合反应具有典型的活性特征;而bpy、bde两种配体的聚合反应可控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PET的固相聚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预聚体颗粒在N2流场中的固相聚合,探讨了聚合温度和N2流速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解决了高温聚合时物料的粘结问题;利用DSC分析固相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结晶结构的变化;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描述了小分子不稳定扩散和化学反应速率共同控制下的聚合反应历程;计算结果较好的反映了工艺操作条件对固相聚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耿露  李万捷 《山西化工》2013,33(2):40-43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羟基氯醋树脂微粉存在下的聚醚N-220、蓖麻油等聚醚多元醇混合物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80)的预聚合反应动力学,获得了聚氨酯预聚体合成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反应表观速率常数表达式k=0.049exp(-23.95/RT),并通过反应初期的实验数据对反应级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下的预聚体合成反应中,氨酯化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合成反应以氨酯化反应为主,总反应级数为1.74~1.88,为近二级反应。该合成反应机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实验结果对相关聚氨酯弹性体预聚物合成及改性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次投料法、预乳化法和引发剂滴加法合成了有机硅一丙烯酸酯共聚乳液,通过时聚合过程、胶粒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观测,发现预乳化法是合成该共聚乳液的最佳方法,研究了预乳比法法有机硅含量对聚合反应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