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根瘤菌菌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豌豆根瘤茵三叶草生物型(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trifolii)TA1和华癸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7653R为供试菌,在测定生长曲线的基础上制备了固体茵剂和浓缩液体菌剂.固体茵剂分别以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为载体,比较测定了3种茵剂在室温条件下的保存情况.结果表明在武汉3~9月测定时间内,3种茵剂中以草炭菌剂保存效果最好,成活茵数最多,珍珠岩茵剂次之,蛭石菌剂稍差.同时还比较了保存温度、抑菌剂和保护剂等因素对浓缩液体菌剂根瘤菌存活率的影响,筛选并确定了抑茵剂和保护剂的应用浓度.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技术在根瘤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遗传标记技术的概况、理想分子标记标准、DNA标记技术发展现状,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在根瘤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了简要概述.目前在根瘤菌生态的研究中有两大问题尚待解决根瘤菌基因组与共生植物基因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高效重组根瘤菌的环境释放与生物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新的技术和理论,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分子生态学的诞生正好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以链霉素和青霉素分别作为苜蓿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 meliloti)10 2 F2 8和鹰嘴豆中慢生根瘤菌 (Mesorhizobium ciceri ) USDA3383的抗药性选择标记 ,成功地获得了 10 2 F2 8和USDA3383的属间融合子。该融合子可分别在双亲寄主植物上结瘤 ,其在细胞形态、大小和蛋白质电泳图谱上与亲本菌株均有所差异。融合子与 10 2 F2 8的 DNA同源性为 90 .8%,而与 U SDA3383的 DNA同源性为 15 .2 %。  相似文献   

4.
大豆根瘤菌元素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豆的共生体有3个类群。用新近发展起来的细胞成分N、C分析技术分类大豆根瘤菌发现,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N含量为2.74 - 4.33%,C含量为50.82 - 52.73%,N/C比值<10;慢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5.41 - 9.71%,C含量为43.59 - 50.32%,N/C比值为11.43 - 20.94;超慢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9.19 - 11.53%,C含量为42.56 - 46.10%,N/C比值为20.56 - 25.46%。3个类群有较大差异。细胞成分N、C含量分析可作为大豆根瘤菌分类上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长期来,根瘤菌剂的生产一般采用草炭吸附菌液制成草炭菌剂。但这种菌剂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活根瘤菌数量减少甚为严重,商品性很差。为了改善菌剂的商品性,我们于1980年开始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冷冻干燥菌剂(简称冻干菌剂)的研究。兹将研究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6.
大豆生产中使用根瘤菌是一项成熟的、广泛使用的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大豆生长期中的自身固氮能力,供给充足的氮素,供大豆生产所需.  相似文献   

7.
大豆生产中使用根瘤菌是一项成熟的、广泛使用的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大豆生长期中的自身固氮能力,供给充足的氮素,供大豆生产所需.  相似文献   

8.
大豆生产中使用根瘤菌是一项成熟的、广泛使用的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大豆生长期中的自身固氮能力,供给充足的氮素,供大豆生产所需。大豆根瘤菌有液体、固体两种剂型。  相似文献   

9.
紫云英接种根瘤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照忠 《农技服务》2011,28(4):473+491-473,491
设计了紫云英接种根瘤菌的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接种根瘤菌能增加根瘤菌数量,提高鲜草产量1875~3390kg/hm~2。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活细胞是形形色色亚细胞的、亚显微的有机体存在和繁殖的生态小生境。质粒就是这些亚细胞有机体的成员之一。Lederberg(1952) 最先提出质粒(Plasmid) 一词,用以概括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的载体。Watson和Crick (1953) 提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之后,在此基础上证明了质粒就是一些闭环的双股DNA分子,这些DNA分子携带着一些遗传因子。质粒比病毒更简单,既没有蛋白质外壳,又没有胞外期。关于根瘤菌质粒的研究,是继对大肠杆菌和其它细菌的质粒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起来的。Hirota (1957,1960)用吖啶类染料成功地消除了大肠杆菌的质粒(F因子)。May等(1964) 以及Tarawaki等(1967) 采用高温处理手段分别消除了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的质粒。Higashi、  相似文献   

11.
一、根瘤菌应用的研究 1919年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开始了根瘤菌的研究,但是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较大面积应用,1957年为5500公顷,以后略有下降。从1965年起,由于在牧草上应用根瘤菌国家给以补助,应用面积开始增加,1982年达到了7.3万公顷,其中豆类应用面积为2.7万公顷,占日本豆类播种面积的10%左右,牧草应用面积为4.6万公顷,约占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2006,(2):26-26
大豆生产中使用根瘤菌是一项成熟的、广泛使用的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大豆生长期中的自身固氮能力,供给充足的氮素,供大豆生产所需。大豆根瘤菌有液体、固体两种剂型。固体型根瘤菌采用拌种或土施方式应用。液体型根瘤菌采用浸种方式使用。也可以在种子包衣时加入大豆根瘤菌剂,但是要注意包衣剂和根瘤菌剂之间应相互匹配,不能因种衣剂药效抑制根瘤菌的活性。增产增效情况:根据大田示范结果,大豆应用根瘤菌,可以使大豆产量提高10%以上,同时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提高2%、粗脂肪含量提高1%~2%,每亩净收入增加40~50元。技术要点:1.选择合适的大豆…  相似文献   

13.
田菁(Sesbania cannabima)是我省近年广泛推广的豆科绿肥植物。其特点是生长迅速、耐涝、耐瘠薄、耐盐硷、产草量大。除作绿肥外、种子、茎秆、韧皮尚有多种用途,是很有前途的绿肥品种。根瘤菌在田菁固氮生活中占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各地引种田菁一般均不接种根瘤菌即能大量生瘤。至于结瘤原因,胡济生等(1964)曾作过研究,认为田菁根瘤菌不属于常见的豌豆、菜豆、大豆、豇豆、三叶草、  相似文献   

14.
李墨染 《现代农业》2013,(12):26-26
一、试验目的 阜蒙县花生种植面积已达170万亩,单产一直徘徊在200千克左右,为r提高单产,科技人员应用了担料地膜、液态地膜、单垄双行加密技术。刺激根瘤技术一直未引用.2012年春从黑龙江引进花生根瘤菌剂进行试验,目的是寻找花生增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绿豆根瘤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固氮是全球长期倡导的一项应用技术,根瘤菌与绿豆植株形成的共生固氮体系,对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污染,增加生物有效氮源,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绿豆根瘤菌的多样性、研究技术手段、生物地理分布、接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该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旨在增加人们对绿豆根瘤菌的了解,拓展对绿豆根瘤菌研究与应用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自然界中最强的生物同氮体系.大豆从根瘤菌中得到的氮素营养可占其一生氮素营养的30~70%.大豆根瘤菌肥增产机理明确,在大豆播种前接种根瘤菌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固氮技术.推广大豆根瘤菌是促进大豆增产、提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相似文献   

17.
大豆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我省每年播种面积在1300多万亩,但产量不高,平均亩产仅100多斤。历年来生产实践证明,大豆根瘤菌拌种是稳定而有效的增产措施。而我省使用很瘤菌拌种已中断多年,目前没有推广应用的高效固氮菌种,所以筛选、分离、引进高效固氮菌种,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大豆产量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从1979年开始到1980年,我们在筛选大豆根瘤菌高效固氮菌种的同时,着重研究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美国引进的Sm31和3Ilbllo两个大豆根瘤菌菌种。通过室内砂培结  相似文献   

18.
苜蓿根瘤菌转Sm nifA基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固氮调节基因nifA的导入对根瘤菌的结瘤固氮效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构建带有Sm nifA基因的重组质粒,再利用三亲本杂交技术将重组质粒转移至苜蓿根瘤菌XM-1中,得到组成型表达Sm nifA基因的菌株,侵染苜蓿后,植株鲜重、干重、含氮量、结瘤数、固氮酶活等指标均优于原始出发菌.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我国豌豆主产区豌豆根瘤菌的耐酸性,以期为选育优良菌株提供种质资源。对分离自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各试验站示范区的豌豆根瘤菌进行了耐酸性的抗逆性试验。结果表明,豌豆根瘤菌菌株耐酸性鉴定的适宜pH值为3~4。以pH值为3.5对25份豌豆根瘤菌菌株进行耐酸性筛选,初步筛选出8个耐酸能力较强的菌株,分别为R19、R14、R25、R13、R27、R21、R18、R26,其中菌株R19的耐酸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0.
在农业生产实行责任制后,为了推广科研成果,1983年省科委组织成立了全省技术指导组,采取分层次承包办法,进行了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尝试。这一年,我们与宿迁县农业局签订了花生根瘤菌的技术承包合同,县农业局又在晓店乡和曹集乡成立应用技术承包组,分别和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现将我们的做法和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