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LDCT法对丝网填料的液固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丝网片数、目数对液固传质的影响,建立了计算丝网液固传质系数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单网的液固传质系数要比多网的液固传质系数大。实验结果可用下式表示: j_d=0.85Re_d~(-0.708) 6相似文献   

2.
对双层桨自吸式搅拌釜的功率准数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搅拌条件对功率准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搅拌转速的增加,功率准数先减小后增大然后又减小。功率准数随介质黏度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适宜的桨叶组合为抛物线型桨+六叶上斜叶桨,该组合的搅拌混合效果最好,功率准数较小。随桨叶间距的增大,功率准数增大;当下层桨叶角度为30°,桨叶系数为0.125时,泵送效率最高,气含率最大,功率准数最小。当气体实现自吸分散后,功率准数与雷诺数(Re)的关系为N_p∝Re~(-0.84),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功率准数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3.
自吸式气-液-液反应器的相分散和传质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空气 水 煤油三相体系在自吸式搅拌槽反应器中的相分散和传质特性 ,比较了四种不同搅拌桨的油相分散临界转速、气体吸入临界转速、气体的吸入量、搅拌功率和气液传质系数 ,得到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桨型为双层六叶涡轮桨 1,并系统研究了液相体积分数对搅拌操作性能和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大 ,油相分散临界转速降低 ,气体吸入临界转速不变 ,气体的吸入量减小 ,气液传质系数先降低 ,随后又升高 ,并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三层组合式气液搅拌桨的功率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率消耗是气液搅拌操作的基本参数之一。对6种不同组合的三层搅拌桨的功率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通气时,三层六直叶圆盘涡轮桨的功率准数最大,二层轴流式和一层径向流组合桨叶的功率准数最小。在通气条件下,三层六直叶圆盘涡轮桨的功率下降最大达到60%,而二层混合流式和一层径向流组合桨叶的功率下降最小约为40%。  相似文献   

5.
基于ANSYS Workbench分析平台,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对六弯叶桨(6BT)和错位六弯叶桨(6PBT)搅拌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桨叶与流体之间相互耦合运动特性,考察了桨叶的等效应力和变形量的分布,探讨了流场结构对混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矢量的计算值与PIV实验值吻合较好,基于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的数据结果可靠;同6BT桨相比,6PBT桨叶端部应力提高了51%,根部应力降低了22.2%,应力分布更趋均匀化,可有效提高桨叶强度,增强能量传递,而总变形量与6BT桨基本相同;6PBT桨能够产生不对称流场结构,混合时间明显降低,混合效率显著提高,其中6PBT桨的单位体积混合能只有6BT桨48%,体现出错位桨的优越性,这可为搅拌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型自旋导流表面曝气反应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层桨自旋导流技术 ,设计了一种新型自旋导流表面曝气反应器。在内径为 15 4mm、液位高度 2 35mm的搅拌槽中 ,测定了自旋导流表面曝气系统的混合时间、搅拌功率和气液传质性能 ,并与Rushton桨与 4 5°上推斜叶透平桨组成的Rushton桨表面曝气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自旋导流装置能有效改善上层桨和下层桨间流场的耦合 ,提高搅拌桨的操作效率 ,促进反应器内的分散和循环。与Rushton桨表面曝气系统相比较 ,在相同搅拌转速条件下 ,自旋导流表面曝气系统的混合时间更短 ,搅拌功率小 ;在相同功耗条件下 ,自旋导流表面曝气系统的气液传质性能优于Rushton桨表面曝气系统。  相似文献   

7.
14节流装置计算图(液体)(D=50~1500) 液体在管道内流经节流装置之重量流量实用方程式为: G=0.01252mαD~2(△pγ)~(1|2)(1)式中 G-液体的重量流量[公斤/小时] D-管道内径[毫米] △P-节流装置前后的压差[毫米水柱] γ-工作状态下液体的重度[公斤力/米~3] m-节流装置开孔截面比α-流量系数本图系依据(1)式绘成。用途与用法(1)从已知的液体最大流量和初定的压差值,算出m值,以便选定节流装置。  相似文献   

8.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双层CBY桨搅拌槽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雷诺数(Re)为38~228的范围内,考察了Re和桨叶层间距对槽内流型的影响规律,同时采用扭矩传感器研究了Re对功率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功率准数随Re增大逐渐降低,桨叶层间距改变对功率准数影响较小;随Re增大,轴向速度较高的区域向槽壁偏移,无因次化速度数增大,下层桨端部上方出现漩涡,且漩涡宽度变窄;桨叶层间距/桨叶直径为0.4是临界层间距,小于该值可实现槽内物料的整体循环,否则两层桨问的流动出现分离。这对低Re下搅拌设备的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脂肪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合成工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实验以脂肪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EO/APEO)为起始剂,经过卤代、磺化反应得到脂肪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以不同结构中心碳原子的反应规律分析确定了磺化反应为S_N2过程,以L_(27)(3~(13))正交实验得到较佳合成条件为:AEO为起始剂,磺化反应2 h,反应温度70℃,最终产物收率89.67%。界面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单剂质量浓度0.2%,矿化度80 g/L时,Ca~(2+)/Mg~(2-)总量在0.4~1.1 g/L范围内变化,2 h油水界面张力稳定值达到10~(-3)mN/m数量级。  相似文献   

10.
CO_2在多孔介质驱油过程中,当CO_2—原油体系具备一定条件时,就会发生油气混相的动态相平衡。通过室内细管物理模拟实验,研究CO_2—原油体系的混相动态特征。实验表明:当CO_2体积分数大于85%时,CO_2—原油体系可以达到混相状态;产出气中甲烷和氮气的相对体积分数超过70%,CO_2混相驱为蒸发气驱;CO_2混相驱效率为CO_2驱替效率和CO_2混相效率之和,其中CO_2混相效率还可细分为CO_2抽提效率和传质/扩散效率。量化CO_2与原油过渡区间的混相特征,提出"混相长度L_(细管)"和"相对混相长度Lr_(细管)"2个参数,L细管、Lr_(细管)和实验压力主要分布在2个区间:(1)横向上,L_(细管)为0.20~0.45 m,Lr_(细管)为0.10~0.3 m,压力为20~40MPa;(2)纵向上,L_(细管)为0.20~0.80 m,Lr_(细管)为0.10~0.50 m,压力为24~32 MPa;(3)重合范围,L_(细管)为0.20~0.45 m,Lr_(细管)为0.10~0.30 m,压力为24~32 MPa。该CO_2驱油实验结果对其他CO_2驱混相动态特征表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