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驾驶侧布置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针对布置设计过程中驾驶员腿部侧面空间和脚部空间进行研究并建立评价方法。基于碰撞乘员保护对硬点布置和结构机械性能要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乘员舱热环境测试方法过于复杂、热舒适性评价方法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车内亚稳态热环境的简化测试方案和驾驶员热舒适性评价方法.使用热舒适度测试仪实测了各季节驾驶员头部、胸腹部和脚部的环境参数,并对驾驶员进行热感觉预测.招募45位受试者进行主观热感觉调查作为热感觉实际值,确定了整体热感觉的最佳测量代表点.比较整体...  相似文献   

3.
田农 《世界汽车》2006,(11):62-65
看得见的安全配置:主动安全搁脚板 东风标致307创新安全装置之一,由外包塑料的金属板组成,碰撞发生时,主动安全搁脚板会同时随脚部水平后移,降低驾驶员脚与胫骨受伤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交通安全问题严重,事故统计分析表明,新驾驶员为事故多发群,由此可见,我国汽车驾驶培训工作存在一定缺陷.文中通过对新驾驶员与经验驾驶员在视觉搜索策略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指出了新驾驶员在视觉信息获取方面的不足,据此可有针对性地对驾驶培训工作进行改进,提高新驾驶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汽车在环境风洞内的流场特性,建立了环境风洞和整车数值模型,考虑了风洞喷口和收缩段的阻塞效应、边界层抽吸以及实验设施等对汽车流场的干扰效应,对环境风洞内汽车前方、车身和车轮周围、冷却模块以及机舱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车身表面的静压以及车身周围和车底部的风速等进行测试,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数值风洞能准确预测汽车在环境风洞内的流场特性。研究结果显示:汽车前端气流的速度分布沿着气流方向发生显著变化,越接近前端冷却模块时风速的均匀性变得越差;汽车底部气流受地面、车底和轮胎旋转等的共同影响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车底风速沿车身纵向先增大后减小。本方法对研究汽车在环境风洞内的热气动性能以及开发数值风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冷启动THC排放超标问题,对歧管式催化器内部温度场监测发现是由于催化器内气流分布不均匀导致催化转化效率低,运用CFD分析对气流分布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气流分布均匀性系数,接着对歧管式催化转化器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并进行CFD分析,气流分布均匀性明显改进,最后制作样件进行气流分布和排放测试验证,气流分布与CFD分析结果相吻合,催化转化效率明显提升,THC排放得到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7.
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若浓烟的扩散方向与人员逃生方向相同,则造成严重的伤亡。隧道火灾发生初期,可利用排烟风机产生大于临界风速(critical ventilation velocity)之强制通风气流,将浓烟吹往向设定之方向排出隧道,借以净空人员逃生路径,达到灾害防治之效果。已有很多学者探讨临界风速,但先前研究均设定排烟风机产生之气流"均匀"分布于隧道断面,然而实际隧道内排烟风机产生之气流"不均匀"分布于隧道断面,虽有相关规范强调离火源最近的风机不启动,以期吹进火源之通风气流接近均匀,但通风气流产生之效应仍未被完整了解,故本研究以实验及计算机模拟探讨实际隧道内排烟气流行为及对火源之影响。本研究以1∶20缩小尺度进行实验,利用油盘与两种不同火源,并设计3种排烟模式(全断面、上半断面及jet fan)及3种火源距离(距离出风口150,200,250 cm)探讨各种效应对临界风速之影响。实验发现,相同火源在全断面排烟模式所需临界风速低于jet fan排烟模式,这说明若以全断面实验所得之结果作为实际隧道排烟风机设计基准,将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浓烟流向效果。此外,上半断面及jet fan情形下通风气流与烟流有产生乱流之现象,将影响人员逃生。  相似文献   

8.
某客车巡航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某客车巡航控制系统,其由主要控制及调整开关、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执行机构组成,给出了相关原理图和结构设计图。该系统的采用有助于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9.
气动翼板抑制悬索桥颤振的物理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伟  刘高 《公路》2005,(6):46-50
从能量的角度研究气动翼板控制悬索桥颤振的物理机理。基于弯扭二模态耦合颤振系统,分别推导了气流由主梁和一对气动翼板输入系统的能量以及结构阻尼耗散能量的表达式。以某跨海方案桥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动翼板能有效耗散气流由主梁输入系统的能量,桥梁颤振临界风速提高达30%。  相似文献   

10.
在MADYMO中建立安全气囊的模型,并应用PSM子结构方法建立了车人的简要模型。通过对计算机仿真数据与实验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从气囊直径、排气孔直径、气流率3个方面对安全气囊进行了优化,使其在正面碰撞中对驾驶员的保护作用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机动车普及率高,驾驶员人群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的驾驶员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具有差异性。为改善驾驶员的交通安全状况,美国针对熟练驾驶员开展了形式丰富的驾驶员行为改进计划,并从驾驶证更新频率与视力测试等方面加强了老龄驾驶员管理。本文介绍了八种常用驾驶员行为改进计划项目的形式与要点,汇总了美国不同州老龄驾驶员的管理项目及其安全改善效果,并对我国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制的建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改画的朗逸轿车全自动空调系统电路图如图1所示。汽车空调系统包括暖风与制冷装置。通过暖风与制冷装置在不同的气温与湿度条件下的运行操作,使汽车室内温度达到20~28℃,湿度达到70%左右。这样驾驶员和乘客会感到舒适,减轻疲劳,有利于安全行驶。暖风装置是将运转中的发动机部分循环冷却水引入驾驶室内的小型散热器,利用鼓风机和散热器将热风吹向驾驶员的脚部、身体或挡风玻璃,使车内达到适宜的温度,或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霜。制冷装置利用发动机动力的一小部分驱动压缩机,完  相似文献   

13.
在MADYMO中建立安全气囊的模型,并应用PSM子结构方法建立了车人的简要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数据与实验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从气囊直径、排气孔直径、气流率三个方面对安全气囊进行了优化,使其在正面碰撞中对驾驶员的保护作用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汽车座椅高度调节器核心构件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座椅安全性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避免座椅结构损坏和功能失效情况的发生.高调器作为汽车座椅的部件之一,其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安全性.文章主要根据某款轿车驾驶员座椅在高度调节过程中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设计一种解决高调失效的有效结构设计方案,该方案重新设计了高调器核心件内部销柱的结构.对重新设计的高调器进行疲劳耐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高调器可有效解决高调失效的问题,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面向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RM)平台的自标定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对驾驶员不同身高、体型及车内摄像头不同位置,采用驾驶员初始姿态自标定方法;采用改进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MTCNN),提取人脸识别和特征点,以得到头部姿态、眼睛、嘴巴运动等信息;基于操作员序列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等级。实验了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相对于没有标定,采用本驾驶员自标定的方式,识别准确性提高了15%,采用MTCNN方法和ARM NEON加速技术,在“全志H5”、“树莓派”和Android手机上,运行速度分别是200、150、140 ms,提高约50%。因而,该检测方法,既提高了系统鲁棒性,也满足实时需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国内某量产全承载式客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并改进其设计。采用有限元方法和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该客车的仿真模型、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50 km/h正面碰撞仿真研究。客车的结构改进包括:在客车前端增加了吸能结构;为驾驶员约束系统匹配了安全带以及安全气囊。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50 km/h正面碰撞仿真,计算了假人头部损伤值、胸部压缩量、大腿部伤害值。结果表明:改进后该客车50 km/h正面碰撞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驾驶员损伤参数值均在乘用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法规(GB11551-2003)参考值范围内。因此,将50 km/h作为客车正面碰撞试验速度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风荷载是桥梁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山区跨峡谷等特殊地形,桥址所在地区风速和风向变化大,在其结构安全性验算环节必须要考虑风荷载对桥梁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吉茶高速公路矮寨特大悬索桥为例,对桥址区风速风向进行观测,建立风速概率密度曲线并对观测结果作了分析;利用ANSYS有限元模型,根据桥址处的风速和设计参数计算研究了静风荷载对桥梁主要构件内力的影响,同时对桥梁静风稳定性进行了基于三维非线性优化理论的验算。  相似文献   

18.
结合某品牌柴油发动机凸轮轴的设计和开发,详细分析了组装式中空柴油发动机凸轮轴在开发过程中的断口失效情况,对凸轮轴的结构设计和新材料应用提出改进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凸轮轴结构设计中避开应力集中点,可提高材料屈服强度。改进凸轮轴端件结构消除疲劳源后,凸轮轴通过了发动机台架耐久测试,未出现失效,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9.
故障现象一辆2005年出厂的上海通用别克GL8商务车,行驶里程不详。其驾驶员反映,在市区行驶水箱经常"开锅",而在郊区行驶车速提高后水温正常。故障诊断与排除由故障现象看来,初步判断为散热风扇不转。因车速高时,相对风速也高,增  相似文献   

20.
陈莹  姚成 《公路》2009,(10)
我国没有声屏障结构设计规范,更很少考虑设置声屏障对桥梁结构的力学影响.本文将其影响分为三种:桥面板的横向弯矩、主梁扭矩及独柱桥墩横向弯矩.建议声屏障结构设计基本风速重现期取50年,风荷载应考虑活载风与极限风两种情况,重要性系数取1.0.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风速较大、声屏障较高及桥墩较高时,桥梁段声屏障设计必须考虑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