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军 《陕西气象》2008,(3):46-48
随着陕西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苹果为主导的果业迅速发展成为陕西支柱产业,以苹果产业需求引领的果业气象服务,给气象服务事业的拓展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主要承担果业、设施农业、中草药、畜牧业、农村综合信息、气候资源区划等任务。  相似文献   

2.
1引言气象部门从八十年代初期国务院批准开展有偿服务以来 ,经过近20年的时间 ,发展到今天初具规模的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 ,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工作的发展势头将会越来越好 ,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工作将为气象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气象部门的改革 ,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出更大的贡献。2“九五”期间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回顾“九五”期间我省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的收益每年以20 %的速度递增 ,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创了我省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对六盘水地区气象产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确定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长期发展目标,逐步实现气象产业队伍、技术与资金与经验的自我积累,把气象产业做精、做稳,为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农村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面对新要求、新需求,江西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福祉安康为宗旨,以提高面向“三农”气象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着力建设发展适应江西省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着力发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水平,努力实现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黔西南自治州科技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问题,该文从"执法、安全、服务、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事实证明,法律法规是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根本支柱,是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事业的有力保障。气象部门的科技服务之所以能从以前的单纯创收,发展成为今天的社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服务等综合体系,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管理,全靠许多成功经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服务作支撑,以严抓安全当手段,以大力宣传树形象"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州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必将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为塑造气象精神,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竞争力,做大做强气象科技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发展气象科技服务更上一个新台阶,这是摆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开展农业农村气象工作,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偏弱、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保障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西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也存在生态环境观测能力弱、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不足、生态气象服务业务体系不健全、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针对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围绕保持"山清水秀生态美"优势品牌做文章、做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做好生态产业发展气象服务、积极探索环境气象服务以及加强组织保障,确保业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水平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城市气象服务和保障有关的实施技术,包括城市气象服务和保障中的实时气象资料的采集处理和检索、气候资料的查询分析、城市气象保障产品的制作、城市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信息的通信传输、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的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总结了在城市气象保障工作中,特别是大型活动中气象服务工作的相关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气象》2022,(3):47-47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升气象决策服务、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做好下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工作,实施专业气象服务相关工作举措,由国家气候中心、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气候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于8月4日-7日,分别赴伊春、铁力、丰林、绥化就生态和农业相关事宜进行调研。此行分别就气象保障生态安全、气象保障粮食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联合调研组调研了中国气象局五营森林生态监测站、五营国家气候观象台等生态监测仪器运行状态、各地气象局服务工作,并在绥化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座谈,初步达成了科技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百色市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现状的分析,找出百色市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不足,参考借鉴其他地区旅游气象服务的做法和经验,提出百色市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为百色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以促进百色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0—2017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阜阳地闪的活动特征;利用雷电致灾因子的空间分布叠置来表征风险大小,对阜阳市雷电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阜阳市地闪中负地闪占96%,正地闪占4%;负地闪的平均强度为39.38kA,正地闪为55.74kA;地闪总数的年际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正负地闪占年地闪总数的比例年际变化较大,正地闪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一年中6—10月是地闪的多发月,主要集中在7、8月,占全部地闪的78.99%;日变化呈现两峰两谷型,07—08时、14—21时是地闪多发时段,04时前和10—13时是地闪活动最少的时段。地闪密度分布呈现地域差异,平均地闪密度小于1次/(km^-2·a),临泉县南部地区是地闪密度最大的地区,达到2次/(km^2·a)以上;地闪强度分布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阜南县北部、颍上县北部、界首市中部是雷电灾害风险较小的区域,临泉县、太和县、阜阳市区、阜南县南部、颍上县南部是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正1引言大兴安岭地区秋季森林防火工作是黑龙江省人影工作的重点任务,在开展森林防火、扑火人工增雨作业及筑建生态屏障中,黑龙江人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持续发展取决于作业效果,因此效果检验是人工增雨的重要环节~([1])。目前,国内外对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更为重视,  相似文献   

13.
利用肇庆6个国家观测站近35年(1981—2015年)3—6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历史天气图以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分析肇庆开汛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暴雨产生的天气形势分类,结果表明:肇庆开汛暴雨多发生在3—4月,开汛暴雨在肇庆的北部出现的频次较南部多。开汛暴雨天气影响系统主要是南支槽、中纬度西风槽;1981—2015年,受南支槽影响的过程共17次,受中纬西风槽影响的共18次。南支槽类暴雨常常产生在500 hPa高空槽前的西南风大值区、850 hPa切变线南侧;中纬西风槽暴雨发生时,500、700 hPa的西南偏西风通常比较强盛,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无论是南支槽类暴雨还是中纬西风槽类暴雨,在暴雨发生前,850 hPa上有急流或切变线出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太原1981—2016年城市化发展与7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59个区域气象站2008—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城市化与暴雨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近36 a来,太原暴雨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年代际特征。太原单站暴雨日数占总暴雨日数的61. 4%,1990年代较1980年代局地暴雨日数增加较快; 19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性暴雨的日数快速增多,范围扩大。1980—2010年代,城区暴雨明显多于县区,降水时间更集中,且城区暴雨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异。(2)太原城市化各项发展指数与短时暴雨发生频次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的扩大使得暴雨显著增多。(3)城市化使中心城区成为明显的热岛,城郊间的温度梯度增大。城市热岛的存在,使中心城区大气层结较其他区域更加不稳定,热力强迫在城区产生的中尺度热低压或边界层辐合线有利于触发强对流,从而产生短时暴雨。另外,在天气尺度背景下,热岛平均扰动场通过与偏东风(盛行风)相互作用,使得边界层平均热力稳定度在城区东部减小、西部增加,太原三面环山的地形结构强化了城区与山区间的温度梯度,使得城区东部雨强加大、短时暴雨易发。城市摩擦效应通过延长天气系统在城区滞留时间,也增大了城区暴雨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蔡新玲  李瑜  李茜  胡淑兰 《干旱气象》2019,37(2):226-232
为增强华西秋雨监测评估的客观量化,改善陕西秋淋强度的预测方法,本文利用1961—2016年陕西中南部地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指数,通过定义秋淋强度指数,分析了陕西秋淋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6 a陕西秋淋开始日期平均是9月10日,年际波动较大,整体上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结束日期平均是10月7日,变化趋势整体趋于偏早。秋淋强度呈波动减弱趋势,且年代际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陕西秋淋偏强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上空呈现"+、-、+"的异常环流特征,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缅槽偏强。陕西秋淋的强弱与ENSO事件有密切联系,前期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暖)海温发展有利于陕西秋淋偏强(弱),且Niňo3.4区海温异常是陕西秋淋强弱的年际预测信号,对陕西秋淋强度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5年9月,北京市气象局在北京地区架设4部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并开展了观测试验。本文利用其中3部雷达在2016年6月30日的观测数据,用标准差分布统计方法,对雷达的观测参量进行初步质量评估。结果表明:(1)3部雷达反射率标准差符合理论值的数据占总观测数据的73.5%~77.9%,反射率的数据波动基本符合理论分布;(2)3部雷达差分反射率标准差符合理论值的数据占总观测数据的68.4%~81.4%,其中房山雷达数据波动较大;(3)3部雷达互相关系数标准差符合理论值的数据占总观测数据的45.7%~63.5%,其中房山雷达数据波动最大,其他2部雷达都有同程度的数据波动;(4)3部雷达差分传播相位标准差符合理论值的数据占总观测数据的73.5%~83.9%,其中房山雷达数据波动相对较大,与雷达其他观测参量相比,差分传播相位的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17.
高寒草原不同量级降水对干旱解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年3月1日至10月31日逐日每10 min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率试验数据,分析不同降水量级不同处理对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雨仅能提高0~10 cm土壤墒情,且在遮挡率超过30%时,效果明显减弱,同时地表植被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降水利用率。(2)在土壤底墒较差条件下,中雨能改善对照区、遮挡率20%和30%处理下0~1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在土壤底墒较好条件下,中雨能有效补充对照区、遮挡率20%、30%和40%处理下0~30 cm土壤水分。(3)大雨条件下,在对照区、遮挡率20%、30%、40%和60%处理下,0~2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均有明显增加,在20~30 cm土壤层对照区、遮挡率20%、30%、40%处理下增加亦比较明显,大雨能完全解除0~30 cm土壤干旱。(4)短时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偿十分有限。暴雨对提高0~2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非常明显,但对提高20~30 cm土壤水分含量不及大雨效果明显。(5)在对照区,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有效降水量阈值分别为2. 5、7. 0和10. 0 mm。(6)特旱、重旱、中旱和轻旱条件下,0~10 cm土层干旱解除所需的最小降水量分别为21. 5、11. 7、5. 0、1. 4 mm,10~20 cm土层所需的最小降水量分别为32. 9、18. 6、8. 6、2. 7 mm。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京市海淀区风廓线雷达、OTT Parsivel 2多功能激光雨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11月20日北京一次雨雪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风廓线(低模式)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滴谱仪反射率因子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当风廓线雷达反射率因子亮带消失后,雨滴谱反射率因子序列出现先降后升的小幅波动,降水相态转为降雪。(2)降水相态发生雨雪转换时,风廓线雷达谱宽600 m高度分散的大值区减弱并随高度降低后,雨滴谱仪数浓度出现先降后升的小幅度波动。(3)本次弱降水相态转换发生时,风廓线雷达所探测的垂直径向速度变化不明显,而雨滴谱仪降雨强度变化却有明显减弱特征,其雨强由5 mm·h-1下降至1 mm·h-1左右,这对临近降水相态变化的监测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广东省1967—2018年气象观测站和2003—2018年自动监测站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粤东暴雨中心降水气候统计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根据年降水量≥1 800 mm且年强降水日≥8.0 d的标准,粤东暴雨中心的范围为莲花山脉附近的惠州惠东,汕尾全市和揭阳市揭西、惠来、普宁以及汕头市潮南,区域内易出现极端强降水;粤东暴雨中心降水具有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降水量和强降水日分别占全年的84.3%和90.0%,且前汛期略多于后汛期。月变化为单峰型分布,年变化总体趋势较为平稳;粤东暴雨中心的形成与莲花山山脉及附近地形和海陆分布息息相关,在有利的大气环流配置下,当低空暖湿急流在粤东沿海脉冲、辐合时,易在莲花山山脉附近出现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试验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在临沂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站自动控制遮雨棚内的水分控制场进行,以"齐麦2号"为试材,在水分关键期设计5个梯度水分处理(T1适宜水平,T2、T3、T4、T5分别按照冬小麦水分关键期比常年降水量减少20%、50%、75%、100%一次性补水)和1个雨养对照的水分控制试验,模拟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扬花期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扬花期冬小麦叶片叶绿素a含量、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分总干重均呈降低趋势,且干旱胁迫越重,降低幅度越大,T5处理叶绿素a含量、P_n、G_s、T_r、株高、叶面积及地上部分总干重分别较T1处理降低33.6%、67.4%、90.9%、84.6%、43.9%、19.1%和33.3%;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水分利用效率(WUE)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轻度干旱胁迫时达到最高;干旱胁迫促进植株养分向叶、鞘转移,减少对茎、穗的养分供给,不利于冬小麦产量提高,此外,扬花期干旱胁迫还造成冬小麦灌浆速率降低、不孕穗率升高,理论产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