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为一常见病。面神经麻痹之种类甚多,大体上可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麻痹二大类。临床上常遇到的是周围性麻痹为多,根据国外资料介绍,在347例中有322例为颞骨内的病变,其中以贝尔氏瘫痪最多,外伤性和中耳炎症引起者次之。而本文70例面神经麻痹中,贝尔氏面瘫41例;外伤性面神经麻痹(包括耳部手术后)13例;中耳炎症引起者8例;亨德氏麻痹3例;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  相似文献   

2.
黄品莲 《右江医学》1993,21(3):F003-F004
<正>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多为急性面神经炎所致,其实质是面神经的保护性抑制。1983年以来,笔者采用电针的方法共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6例,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肖爽 《开卷有益》2006,(9):21-21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面瘫可分两类:一类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Bell)麻痹;另一类是由脑内、颅内和面神经等炎症、肿瘤、血管病变和外伤等多种病因、多种疾病累及面神经所致继发性或症状性面神经麻痹。这里谈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这是一种常见病,以青年、中年居多,一年四季皆有发生,秋风拂面尤其多见,如不及时防治,麻痹的面神经功能恢复迟缓,将影响人的容貌。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本病又称为面瘫.由面神经麻痹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它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病损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为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称为中枢性或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称为周围性(即核性或核下性)面神经麻痹.由局部损伤或炎症所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单纯性面神经损害所造成的麻痹称为贝尔氏(Bells)麻痹.贝尔氏麻痹是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明显的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5.
<正> 口眼歪斜,又称“面瘫”、“吊线风”,“歪嘴风”等。《灵枢》称“口喁”、“僻”“卒口僻”,《金匮要略》称“僻”;《诸病源侯论》称“风口”;至宋代始有“口眼斜”之称,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或倍耳(Bell)氏瘫痪。在临床实践中,倍耳氏瘫痪约占面神经麻痹的70%,诊断主要根据发病急和单侧面神经的核下性麻痹而确诊。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占颅神经疾病的首位,面神经麻痹后导致备种表情肌(提睑肌除外)的瘫痪。倍耳氏瘫痪不伴其他神经系统病症,其病变部位是在颞骨内的面神经管处,尤其多化面神经管的出口(茎乳孔)。病因可能是面神经因某种感染发生水肿,被挤压于狭窄的面神经菅内而致病,吹风和变凉可为其诱因。治疗不当可引起面  相似文献   

6.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面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与疱疹病毒有关,在面神经麻痹患者中使用抗病毒治疗是非常合理的[1,2].2006年8月~2008年8月我们用更昔洛韦联合强的松治疗面神经炎,获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西医多疗法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疗效和疗程.方法:急性期采用超短波电疗法加中药熏蒸,恢复期采用电脑中频加电针红外线疗法治疗4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患者,并与单纯采用电针红外线疗法的43例患者比较疗效、评分、疗程.结果:采用中西医多疗法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更好(P<0.05),疗程更短(P<0.01).结论:中西医多疗法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能显著提高疗效且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齐开春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272-2273
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系茎乳孔内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局部面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血循环障碍所引起,临床多见。但由于糖尿病所导致的面神经麻痹临床并不多见。我们近6年来诊治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药、火罐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方法针灸、中药汤剂及火罐并用治疗32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结果32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痊愈260例,占81.25%;显效45例,占14.06%;有效15例,占4.09%;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药、火罐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卢雪玲  蒋升 《新疆医学》2006,36(1):46-48
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系茎乳孔内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局部面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血循环障碍所引起,临床多见。但由糖尿病所致的面神经麻痹临床并不多见。我们近6年来诊治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董志敬 《新疆医学》2013,43(7):75-76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Bell palsy),系因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多采用西医西药治疗,疗效尚可,但疗程长,不良反应多。笔者自2009年1月~2013年5月,采用β-七叶皂甙钠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是原发性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导致其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多由面神经(第七对颅神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引起~([1-2])。临床研究中通常将贝尔麻痹分为三个病程阶段: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3])。急性期常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麻痹中最常见者,是因局部受风着凉后所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青壮年患病多,一般  相似文献   

14.
资料与方法2003~2007年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8例,均符合《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女41例,男87例;年龄5—74岁,平均45.6岁。首次就诊时发病天数为2~26天。其中左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79例,右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9例,  相似文献   

15.
黄忠强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27+2749
目的:研究针刺与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刺与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面神经麻痹20例,与单纯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20例比较。结果:针刺与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90%,单纯应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为70%。结论:针刺与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4例王和生朱建军(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210029)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隔姜灸针灸疗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面瘫。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发病迅速,主要症状为一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1992...  相似文献   

17.
针治面神经麻痹应否配用激素探讨(附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简称面神经麻痹 )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用激素、扩血管药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面神经水肿、炎症[1] ;现代中医临床则多以针刺治疗为主 ,通常能取得较满意疗效 [2 ]。但目前临床上却有不少中医师在治疗该病时不用激素 [2 ] ,或认为激素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减弱了针刺效应而主张不用激素。针对这些观点 ,现结合 68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情况 ,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本文收治的 68例患者 ,突尼斯人 38例 ,住院病人 2 0例 ,门诊病人 1 8例 ;中国人 30例 ,住院病人 9…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面神经麻痹、面神经超兴奋性的临床表现、意义及产生机制。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100名正常人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范围,并与19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兴奋性测试结果对照。制作豚鼠面神经麻痹试验模型,应用诱发肌电图测试肌动电位,透射电镜观测神经纤维髓鞘的改变。比较超兴奋性组及非超兴奋性组的临床治愈天数。结果: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范围为1.72~-1.57 mA,190例面神经麻痹中29例面神经呈超兴奋性。超兴奋性组临床治愈平均需(3.4±6.0)d,非超兴奋性组临床治愈平均需(42.6±11.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只豚鼠中,8只面神经压迫后阈值比压迫前下降,呈超兴奋性,电镜下可见神经纤维髓鞘板层轻度开离。结论:面神经麻痹呈面神经超兴奋性者预后良好。呈现超兴奋性与髓鞘板层开离及与使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离子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好发于夏秋季,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社区门诊收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8例,采用维生素B12配合地塞米松面神经根部注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11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对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比较,Ⅱ~Ⅲ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V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比较,Ⅱ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级以上则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Ⅱ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开始恢复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Ⅲ级以上,观察组开始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治疗能显著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