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有报道的,后有告状的,这是当前读者讽刺失实新闻的一句口头禅。近些年来,新闻官司越来越多,而这些官司又大多是报道了不真实的新闻事实引起的。细究新闻失实原因,大多又是缺乏调研方法所致。 我认为,我们做记者工作的,都应以毛泽东同志为榜样。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一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革命时期他深入湖南十几个县几十个乡调查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来到工厂车间、农村田头、军队营房,调查工农兵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情况。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多为现场察看、个别访问和开小型座谈会,而不仅凭一两个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或书面材料,他认为这样得到的情况更切合实际。毛泽东又非常重视调查之后的研究工作。他认为调查是为研究服务,研究是调查的继续。他的研究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抽象出来的理论才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等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无不是毛泽东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周密的调查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我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作者务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些失实报道的发生,固然与提供情况的人有关,但我认为,作为报道者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没有作过细的调查核实工  相似文献   

3.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条记载 ,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是与记者有关的。记载的是曾经任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事。任仲夷说 ,他了解情况 ,主要靠两条道 :一是职能部门 ,一是记者。他认为新闻记者反映情况往往比职能部门更敏锐、更真实、更生动。他有时不打招呼就到报社和编辑记者聊天。这样既了解了情况 ,又把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一些 ;平等讨论 ,不说“必须”如何 ,“应当”如何。这是一位多么通情达理而又具有领导艺术的省委书记啊!像他这样指导新闻工作 ,比宣传部门发几个指示有力量得多。有的领导干部 ,口头上也说重视新闻工作 ,而在行动…  相似文献   

4.
穆青的"新闻调查观"穆青1954年在《掌握政策了解实际决定报道计划成败》一文中讲到:"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报道工作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常常间断,都意味着宣布新闻工作的死刑."这是穆青第一次公开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①随后,他又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调查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相似文献   

5.
报刊上有个别的文章空话累累,失实的新闻也不鲜见。原因故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当属个别记者、通讯员不太注重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的功底不深。笔者就调查研究与新闻写作谈点看法。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传家宝和基本功。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篇章、就是调查研究的结晶。他提倡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已成为我们工作的座右铭。谈到调查研究和新闻写作的关系。有人把两者等同起来,说新闻采访写作就是调查研究。笔者以为:尽管调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在新华社的创建与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没有像毛泽东那样从新华社组建起始终不渝地关怀和指导着它的进步与成长;没有像周恩来那样在一些重大问题、重要时刻,如同一位总编辑为新华社报道运筹帷幄。而他留下来的主要是理论财富,从新华社的性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到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回忆和研究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论述,既是怀念,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工作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生涯中都曾有过办报经历,新闻舆论宣传在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研究有关问题,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之后又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根本是什么?我重新学习了毛泽东的有关新闻实践和新闻工作的论述,得到的答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贯穿他各个方面的根本思想,也是贯穿他新闻思想的根本思想。这一思想指出了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的主要接受对象,也指出了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的主要报道对象,还指出了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的基本新闻来源。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新近发生的事实很多,不能“有闻必录”,否则,媒介载体承受不了,更重要的是在有阶级的政党新闻时期,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是必然有所选择的;那么,  相似文献   

9.
高仲彬 《军事记者》2012,(11):28-28
新闻贵在发现.谁要想更多地发现好新闻.就要比别人“多长一只眼睛”.否则是抓不到好新闻的。笔者长期从事人武部及预备役部队工作宣传,觉得要在这样的岗位上发现新闻.既容易又不容易。说容易.是报道者大多身在第一线,是具体工作的参与者、见证人,能在第一时间对所发生的人和事了解和熟悉.对搞好新闻报道有很好的便利条件和机会;说不容易,是说如果报道者没有发现新闻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即便他碰见了新闻,也不能把它抓住和写好。怎样在部队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去发现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0.
日照市东港区人武部政委梁化勇自任军分区新闻干事始,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不管是他任人武部副政委、部长还是政委,结合工作搞报道已成了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他都有二三十篇稿件见报,且大都是要闻。其他单位的新闻干事都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梁化勇是位专职报道干事呢,而本单位的同志则都喜欢叫他“报道政委”。染政委有个好习惯,每周至少下基层一次。一来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来搞调研,看能否顺手抓几条“活鱼”来。梁政委搞调研写稿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见报而写稿,而是通过写稿提炼出一种反映时代强音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是新闻?新闻是受众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解放事业,无时不在发生重大事件,又无时不受到解放区内外、国内外受众的关注。连斯诺这样的西方记者也要突破千重阻隔来报道毛泽东和他的事业。写新闻本来不该是毛泽东或政治领袖们干的事情,他们是新闻的主体,是创造时势的英雄,是被采访的对象,各国领袖亲自上阵写新闻的也确实少见。但毛泽东要亲自捉刀,而且还留下了至少52篇写作和修改的新闻作品(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代名记者,在新华社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在新华社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后期十年多担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在其5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一直身体力行调查研究,并对新闻实践中的调查研究深有感悟、极力倡导、颇多论述。他的与新闻实践密切联系的调查研究思想,既丰富,又深刻,是留给新闻工作者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金陵4月,满目青葱,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我们访问了前来这里讲学的新闻界老前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顾问海棱同志。他虽已过古稀之年,看起来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jueshuo)。“您对毛泽东新闻思想有专门研究,请您和广大通讯员谈谈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问题,行吗?”我们开门见山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说不上有什么专门研究,只不过多学了一点毛泽东的新闻理论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新闻战线上比你们多吃了几年延安小米饭。”他谦逊地说着,爽朗地笑了。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极其重视利用报刊广播指导革命斗争,曾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了多篇新闻稿件,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经他撰写和修改的社论、评论、消息等最为丰富,他曾谈道:“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他所撰写的新闻评论气势磅礴、通俗易懂、文辞锋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鼓舞解放区军民奋力前行的号角。本文将对其中一篇新闻评论的手稿进行解读,以期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及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88年,还在夏邑县桑固乡工作的李德会,利用业余时间采写稿件,被省、地、县新闻单位采用了164篇。1989年初,李德会被招聘进县农行,专职搞通讯报道工作,从此他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本领的天地。他坚持骑车下乡调查,发现好材料就及时报道出去。1990年,农民种植三櫻椒没有销路,上级对计划外种植烟叶又不提供资金。李德会赶写了一篇稿件,说明其中原委,发表在《商丘日报》。不少农民看到这篇报道后,不再盲目种植,桑固乡一些农  相似文献   

16.
刘咏梅 《声屏世界》2000,(12):52-52
记者工作在新闻制作的前沿,直接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一个好记者往往能统观全局,不仅摄制时能熟练使用摄像机,而且要有编辑意识,他拍出的素材应大多可选用,这样既可节省后期制作的工作时间,又能得到较好的新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江泽民新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满怀信心跨入二十一世纪之时,认真学习研究江泽民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对于我国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非常重视我国的新闻事业,他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新闻思想,发展和提升了无产阶级的新闻观,并结合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和明确导向的新闻论述,这些论述是无产阶级新  相似文献   

18.
党报新闻与读者胃口 可以这么说,处在报道组这个位置,所写的新闻大多是投向机关党报的。在这些新闻中,一般来说,工作报道比较多。 那么,怎样处理好党报新闻与读者胃口的关系,使我们所写的工作报道既能被报纸采用,又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呢?笔者认为,要在增强工作报道的新闻性上下功夫,亦即努力反映读者关心的“亮点”,将干巴巴的工作报道写“活”。例如今年3月,与往年一样,普陀区推出了几个实事项目。我粗略了解后,觉得事情倒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20.
济南军区某仓库政委原华,到任前一直从干部科干事干到科长,对干部工作轻车熟路,而对报道工作却是个的的确确的“门外汉”。在机关时常同笔者开玩笑:“又到哪个单位去‘吹’了”?于是,他笑我也笑,因为我知道他的玩笑并无他意,更知道在几次研究干部提职会上,他都为新闻干部尽力,并向领导建议,搞新闻报道工作实在太辛苦,在提拔使用上要优先考虑新闻干事。后来原科长当了政委,我还挺为难,一名新闻报道行业的“门外汉”,能否重视支持报道工作?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行人”,竟有一双敏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