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in FK  Xin Y  Gao DM  Xiong Z  Chen JG 《生理学报》2007,59(1):79-85
本工作旨在探讨电刺激束旁核(parafascicular nucleus,PF)对帕金森病模型(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神经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黑质致密部注射6一羟基多巴胺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电刺激PF对阿朴吗啡诱发的大鼠旋转行为的作用,并应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电刺激PF对大鼠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及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nucleus,VM)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频电刺激(130Hz,0.4mA,5s)PF一周,明显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细胞外放电记录显示,高频电刺激PF使PD大鼠STN神经元自发放电减少,且该作用具有频率依赖性。另外,高频电刺激PF可使VM神经元兴奋,该作用也是频率依赖性的。我们在实验中同时观察到微电泳谷氨酸(glutamicacid,Glu)受体拮抗剂MK-801使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或完全抑制,微电泳t氨基丁酸(T-amino butyricacid,GABA)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Pic)则使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以上结果表明,GABA能和GIu能传入纤维可会聚于同-STN神经元,并对后者有紧张性作用。高频刺激PF,使该核团到STN神经元的Glu能兴奋性输出减少,导致STN的失活。这一作用通过基底神经节的间接通路,最终释放了丘脑运动核团VM的活性。高频刺激PF经PF,STN和VM的神经通路而改善PD大鼠神经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尼古丁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mpyridine,MPTP)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尼古丁预处理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的影响。结果:尼古丁预处理可以明显缩短PD小鼠的爬杆时间,提高悬挂的得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尼古丁显著减少多巴胺(doparnine,DA)能神经元变性(P〈0.01)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的脱失(P〈0.05),并可减轻尾核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尼古丁可减轻MPTP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观察6-羟多巴胺(6-OHDA)早期PD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异常改变。结果:早期PD动物DA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血清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结论:早期PD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这可能与DA能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氏病(PD)是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含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还没有一种很好的方法能使之治愈.Neurturin(NTN)能特异地作用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该类神经元具营养和保护作用.经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恒河猴产生帕金森氏病模型,并在NTN治疗组,注射MPTP之前48 h脑室内注射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的人NTN 1 mg. 结果表明:模型组猴均逐渐出现了PD症状,而NTN治疗组猴,PD症状比较轻或不明显;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MPTP模型组猴黑质、壳核和尾状核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NTN治疗组猴的黑质、壳核和尾状核中的DA、5-HT和5-HIAA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与模型组相比,DA、5-HT和5-HIAA含量均明显增加;光镜检查MPTP模型组猴黑质神经元细胞明显脱失,而NTN治疗组猴黑质神经元细胞丢失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猴无差别.上述结果表明,制备的重组人NTN在恒河猴体内能保护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不受MPTP的损伤,使其DA含量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维持正常,在MPTP存在下没有发生PD症状.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由于中脑黑质以及其他核团结构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所致的以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近年来,双侧高频刺激的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术(STN-DBS)治疗PD效果确切,疗效较好,但其出现了术后淡漠等类似副作用,严重影响了PD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对STN-DBS术后淡漠发病情况、表现及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Wang SS  Wei CL  Liu ZQ  Ren W 《生理学报》2011,63(1):25-30
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簇放电会导致其突触末梢多巴胺释放量瞬时大量增加,已被公认是编码奖赏效应的功能相关信号,但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簇放电的神经调节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深入理解诱发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簇放电介导奖赏信号的递质机制和不同脑区间的协同作用,本实验利用大鼠离体脑片,研究了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卡巴胆碱单独灌流,兴奋性谷氨酸能受体激动剂L-谷氨酸单独脉冲式给药及二者同时作用时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簇放电的产生。结果显示,在离体脑片,卡巴胆碱(10μmol/L)持续灌流或L-谷氨酸(3mmol/L)脉冲式给药均能够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簇放电。在二者单独作用不能诱发簇放电的神经元,卡巴胆碱和谷氨酸联合用药则可以诱发出簇放电。这些结果提示,卡巴胆碱和L-谷氨酸在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簇放电的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Wang JJ  Chen YH  Li KY  Sun FY 《生理学报》2005,57(6):761-765
谷氨酸能和GABA能支配是心迷走节前神经元(cardiac vagal neuron,CVN)的主要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入.在CVN的活动调节中,这两种支配是否有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相互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用神经元逆行荧光染料标记法和电压膜片钳方法证明,谷氨酸NMDA型和非NMDA型受体拮抗剂AP5和CNQX在全脑片应用条件下,对疑核(nucleus ambiguus,NA)内CVN的GABA能突触前活动无明显影响,而对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the vagus,DMNX)内CVN的GABA能突触前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些观察结果提示支配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内CVN的GABA能神经元可能接受紧张性谷氨酸能支配,而支配疑核内CVN的GABA能神经元则没有这种紧张性谷氨酸能支配.疑核内和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内CVN的这种调节差异,是两个核团的CVN在心率和心功能调节中功能分工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Pan X  Li DF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1):72-74
多巴胺(DA)与鸣禽的鸣唱行为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VTA和SNc以及PAG,它们投射到前端脑鸣唱控制核团,调节鸣唱的学习和产生.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成鸟的鸣唱产生和幼鸟的鸣唱学习,而这种环境依赖性的鸣唱行为变化是由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来介导的.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有关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与鸣唱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谷氨酸是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快速兴奋性传导的一种重要递质.以往人们仅注意到神经元通过释放谷氨酸来调节其可塑性,而近年来发现脑中远超出神经元10倍的星形胶质细胞同样能释放谷氨酸并参与神经系统的调节及多种脑损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主要包括Ca2 依赖性释放及非Ca2 依赖性释放两大方面,涉及5种机制:(1)Ca2 依赖性胞吐释放;(2)谷氨酸转运体逆向转运假说;(3)膨胀诱导的阴离子通道假说;(4)连接蛋白半通道假说;(5)嘌呤受体假说.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D)是人类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D以运动减少、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及姿势障碍为主要症状,其病理特征主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死亡,多巴胺是纹状体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两种神经递质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多巴胺减少时,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增强,继而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引起临床症状。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多巴胺代谢酶基因研究。多巴胺代谢系统基因包括单胺氧化酶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多巴胺突触前膜转运体、多巴胺受体基因、多巴胺β羟化酶、酪氨酸羟化酶。近年来,多巴胺代谢系统基因多态性与P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明确PD的病因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致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显著降低,从而出现运动障碍。目前,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早期PD的部分临床症状,但并不能阻止或逆转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近些年,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作为治疗PD的最前沿方法,其疗效备受瞩目。本文就MSCs移植促进PD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死亡,从而引起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失调。近年的研究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并不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唯一因素,基底神经节中其它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发生紊乱,基底神经节网络调控功能失调,导致了以运动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本文就帕金森病状态下基底神经节中主要神经递质失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雌激素通过拮抗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神经营养等方式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影响 ,从而能预防或延迟帕金森病 (PD)的发生、缓解PD的症状 ,其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研究发现 ,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表达雌激素 β受体 (ER β) ,而雌激素α受体的表达很低甚至缺如 ,提示E  相似文献   

14.
中枢前庭系统拥有处理从内耳传入外周感觉信息的能力,这令动物能够在三维空间中感知头部朝向,并同时能调节运动姿势。在发育中,前庭核团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很大的改变;膜的兴奋性程度随着年龄而增长,这一特性是与这些神经元逐渐增加发放频率以及加强放电模式规律性同步发生的。前庭核团神经元对感知水平和垂直线性运动的编码能力在发育过程中也做了非常大的完善。这些发育中的前庭核团神经元表面受体,比如谷氨酸受体,亦会随着动物成熟过程做出表达调整,用以调控突触传递可塑性的效率,进而影响这些神经元在神经回路中处理空间编码的能力。总而言之,前庭核团神经元的这些特征有助脑部于发育过程中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Dopamine and CAMP-regulated Phosphoprotein(DARPP-32)是脑内新纹状体等重要核团的神经元内存在的一种具有多方面信息调节与整合作用的蛋白质。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DARPP-32的34-苏氨酸等的磷酸化状态发生改变,继而影响PP-1、PP2B等重要磷酸酯酶的活性,使神经内从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得以整合,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及其控制的行为发生改变。DARPP-32的功能与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密切相关,其功能可用基因敲除技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PD发病率逐年增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PD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目前病因仍未明确,疾病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钙超载、铁离子的堆积、免疫炎症等均与氧化应激有关,能造成氧化性损伤,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在促进PD疾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备受关注,抗氧化治疗在某种程度上为PD的治疗指出新的方向。本文就氧化应激引起DA神经元变性缺失的机制及抗氧化药物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消失而造成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其行为上特征性表现为运动减少,肌肉僵直、震颤。除了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外,病人还可能伴有心理障碍及认知能力的下降。20世纪初,人们开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过表达α-synuclein基因是否导致大鼠黑质纹状体选择性损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模型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做载体,将人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NACP)引入大鼠脑内,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后大鼠出现自发性活动减少、爬行活动减慢、暂时性躯干震颤、竖毛等类似PD初期的症状和体征;大鼠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细胞随时间的延长出现数目减少,并且纹状体DA含量也出现减少,并且出现α-synuclein的积聚。结论:上述结果表明α-synuclein基因的过表达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对大鼠的运动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产生类似于PD早期的症状与体征,与化学毒素(如6-OHDA, MPTP)诱导的动物模型相比,此法制作的动物模型可模拟PD缓慢发展的进程,为研究PD的病程进展及发病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递质中,5-羟色胺(5-hydroxtryptamine,5-HT)作用广泛,对情绪调节、感觉传输和认知行为等都有重要调节作用。5-HT能神经元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脑干中线的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和中缝中核(median raphe nucleus,MR)。之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DR核团的功能,对MR核团5-HT能神经元的功能知之甚少。本研究以Pet1-Cre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READDs技术特异性操控MR核团5-HT能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观察MR核团5-HT能神经元在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旷场实验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抑制小鼠MR核团5-HT能神经元能减轻小鼠焦虑样行为。在蔗糖偏爱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抑制小鼠MR核团5-HT能神经元能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激活MR核团5-HT能神经元则增强小鼠的抑郁样行为。这些结果提示MR核团5-HT能神经元在调节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Parkinson''''s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rkinson′s病(PD)是一种以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患。PD病人中脑多巴胺(DA)神经元大量损失,纹状体(特别是壳核)中DA浓度减低80~99%,表明它是一种DA缺乏性病变。其他神经递质系统以及基底节以外的结构也有轻度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