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农药氰草津(CY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结合作用的荧光行为。试验发现,氰草津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此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熵变ΔS<0,推断出氰草津与BSA  相似文献   

2.
桑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生理条件下桑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特性,确定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桑色素对BSA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下桑色素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96×104,9.398×103,2.196×103L.mol-1。根据热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同步荧光及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溶液中盐酸小檗碱(B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C对BSA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为以静态猝灭为主并结合一定动态猝灭的复合过程.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求得BC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BC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小于8nm,表明二者之间能够发生能量转移.根据反应热力学参数确定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且静电力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类型.采用同步荧光考察BC对BSA构象的影响,随着BC浓度的增大,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改变,从而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磺胺二甲氧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pH=7.4)磺胺二甲氧嘧啶(SD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表明,磺胺二甲氧嘧啶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属于形成了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其猝灭速率常数为7.35×1012L.mol-1.S-1,结合常数为1.04×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03.并考察了金属离子Fe3 、Mn2 、Ca2 、Zn2 、Cu2 存在下,对磺胺二甲氧嘧啶与BSA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圆二色光谱研究盐酸二氧丙嗪(DP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PZ对BSA的内源性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的主要原因为静态猝灭.DPZ与BSA以1∶1的摩尔比结合,结合常数Ka分别为:3.664×103(289K)、3.439×103(296 K)、3.257×103(303 K)、2.979×103(310 K).由热力学方程求得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表明DPZ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根据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结合距离r=3.161 nm,同步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及圆二色光谱的结果表明DPZ对BSA的构象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姜黄素钐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根据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效应,利用变温试验,求得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由此推测猝灭机理和结合力类型;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结合距离;并利用探针进行结合点定位;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钐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主要以静态方式,同时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Hθ和△sθ〈0推测范德华力与氢键是主要结合力;配合物在BSA分子的SiteⅡ位结合,结合距离为2.4nm;配合物改变了BSA分子构像,对色氨酸残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模拟人体生理酸度(p H 7.4),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食品着色剂柠檬黄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性质。结果表明:柠檬黄对BSA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能力,荧光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计算得出的热力学参数熵变和焓变均为负值,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是驱动柠檬黄-BSA复合物形成的主要作用力,25℃时结合常数已经达到3.04×105L·mol-1,表明柠檬黄与BSA有较强的亲合力。位点竞争实验表明:柠檬黄主要结合至BSA疏水空腔的亚域IIA,即site I位。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柠檬黄与BSA结合引起BSA的表面疏水性增加,α-helix的含量减少,BSA二级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圆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等分子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辛伐他汀(Si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Sim对BSA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Sim与BSA结合部位与色氨酸残基的距离r=1.8nm.利用标记药物进行了结合位点的定位,确定了Sim结合位置是BSA的siteⅠ.由圆二、红外及三维光谱可知,Sim对BSA二级结构的改变主要在β-折叠区,在与Sim结合反应过程中,BSA的微环境与构象都发生了变化;同步荧光表明,Sim与BSA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色氨酸(Trp)残基周围.  相似文献   

9.
利用荧光光谱法与紫外光谱法研究5,7,4′-三羟基取代类黄酮化合物芹菜素、柚皮素和染料木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探讨了C环氢化及取代位置对其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对BSA内源性荧光均有猝灭作用,且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3种化合物与BSA的结合位点约为1,在295K条件下,与BSA结合由强到弱顺序为芹菜素、染料木素、柚皮素,结合常数分别为1.269×107、3.011×105和1.342×105 L/mol;芹菜素主要通过氢键与范德华力与BSA结合,柚皮素和染料木素主要通过静电作用与BSA结合;说明具有相同A环与B环结构的黄酮化合物,C环氢化后削弱其与BSA的作用,B环连接在C-2位置上与BSA的结合作用更强。3种化合物的加入均改变了BSA酪氨酸残基与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同时也改变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与氨基酸残基,与BSA均形成了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真空液相层析从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中分离制备了橙黄决明素,以UPLC-QTOF-MS和C13-NMR、H1-NMR鉴定了其化学结构。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橙黄决明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在25、37、47℃3种温度下的荧光猝灭常数KSV变化不明显,猝灭速率Kq为1.412×1013 L/(mol.s),说明橙黄决明素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紫外光谱变化进一步确认了其属于静态猝灭。热力学计算表明,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为1,与BSA之间的结合主要是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的自发过程。橙黄决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酪氨酸的疏水性结合可能引起了蛋白质构象的变化,但牛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大小并未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水灰比与水泥用量对混凝土Cl-结合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混凝土颗粒样品与氯化物溶液之间的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作用,研究了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对其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对氯离子结合的等温吸附曲线,整体上符合于Freundlich非线性吸附关系,其中,物理吸附亦服从于Freundlich非线性吸附关系,而化学结合则符合线性吸附关系,给出了氯离子结合等温吸附的相关参数。进一步进行的研究指出,水灰比一定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越多,其氯离子结合能力越大;水泥用量一定时,水灰比越大,则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2.
由于阿奇霉素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并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阿奇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采用同步荧光光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探讨了阿奇霉素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奇霉素明显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野黄芩苷及印黄芩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野黄芩苷及印黄岑素对HSA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pH条件下野黄芩苷及印黄岑素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分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对接技术,重点围绕烟碱(NIC)两种对映体对胃蛋白酶(PEP)的荧光猝灭机理、结合常数、结合模式及对酶的活性和二级结构的影响等展开了研究。Stern-Volmer方程拟合结果显示,S-NIC和R-NIC两种对映体与PEP作用时的猝灭常数(Ksv)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加,表明二者均通过动态猝灭方式使PEP的内源性荧光强度降低,R-NIC对PEP荧光的猝灭能力明显比S-NIC强,此结果得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的进一步验证。有效结合常数(Ka)分析,R-NIC与PEP的结合明显优于S-NIC。由Arrhenius方程求得S-NIC和R-NIC两种对映体与PEP相互作用的活化能(Ea)分别是12.67 kJ mol-1和2.65 kJ mol-1,表明R-NIC与PEP碰撞结合更强烈,疏水作用力在此过程中均起主要作用。同步和三维荧光结果表明,NIC两种对映体均诱导PEP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部分变化。酶活性研究发现,PEP活性随S-NIC及R-NIC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同浓度下R-NIC的抑制比S-NIC更为显著。分子对接结果是:两种对映体在PEP分子中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均结合在蛋白分子中β折叠构成的N端和C端之间的沟槽内。  相似文献   

15.
紫杉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紫杉醇为模板分子,2-乙烯基吡啶(2-VP)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氯仿中制备了紫杉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紫外光谱法对紫杉醇和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紫...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甲基绿与多壁碳纳米这水溶胶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近似计算出结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静电力和疏水作用是两者结合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及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栎精(QUE)与DNA在0·01 mol·L-1的NaOAc-HOAc缓冲溶液(pH=4.2)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栎精本身具有良好的电化学行为,DNA的加入能导致栎精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通过测定DNA引入前后体系的一些电化学参数的变化,说明DNA与栎精在该条件下结合生成了一种结合比n(DNA):n(QUE)=1:2的非电活性超分子化合物,条件结合常数为1.3×104。讨论了二者之间的结合模式,二者之间可能同时存在着静电作用和嵌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溶剂热法合成了二(2,3-二氨基吩嗪)合铜配合物[Cu(DAP)2]2+,并用元素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pH=6.5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配合物在-0.04 V和-0.13 V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dsDNA)或单链DNA(ss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峰电位负移,表明二者之间可能主要存在静电作用,但铜配合物与dsDNA的相互作用强于与ssDNA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识别dsDNA和ssDNA。通过ds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计算得出配合物与dsDNA结合位点n=2.5,结合常数K=4.07×104L.mol-1。在荧光光谱图上,加入DNA后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降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验证了二者之间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0.20 mol.L-1的NaOAc-HOA(pH 6.0)缓冲溶液中,运用电化学法和荧光分析法研究了(E)-3-((1-羧乙基亚胺基)甲基)4-羟苯磺酸钠铜(Ⅱ)配合物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是以沟槽方式结合,并求得了其化学计量系数和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m=2,Ka=7.34×108L2.mol-2。  相似文献   

20.
藏红T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及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藏红T(ST)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藏红T与DN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测定藏红T对溴化乙锭-天然DNA体系的影响,以及天然DNA和变性DNA与藏红T作用的不同,得出藏红T与DNA发生类似溴化乙锭的嵌插作用的结论,形成了2ST-DNA结合物,结合常数为3.46×104L2·mol-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