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医护人员在检查病人和进行各项处置的前后都必须常规洗手。目前临床上规定的洗手液为0.2%过氧乙酸溶液,但因为过氧乙酸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大多数医护人员用过后,手部皮肤出现干裂、脱皮等现象.所以都不愿意采用此消毒液,尤其是护士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注时,每操作完一个病人都要在盛有过氧乙酸的洗手筒内洗手,然后再进行另一个病人的操作,既麻烦又浪费时间,造成常规洗手只留于形势,洗手筒也只作为应付检查工作时的一种必备的消毒工具。现我科制作的0.25%(500PP)碘伏洗手巾,用于处置前、后擦手,取代了0.2%过氧乙酸洗手液,经细菌学监测,消毒效果良好,并在骨科3个病房试用,得到了医护人员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外科手消毒中指甲清洁器和洗手刷清除指甲下污物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护士70名随机分为指甲清洁器组和洗手刷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一次性指甲清洁器和洗手刷预处理指甲清洁器组和洗手刷组护士手。采用4%葡萄糖洗必泰外科手消毒剂对指甲清洁器组和洗手刷组进行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消毒后对优势手进行细菌采样计数。结果外科手消毒后指甲清洁器组平均菌落数为(2.7±1.2)CFU/cm2,洗手刷组平均菌落数为(3.1±0.9)CFU/cm2,两组菌落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外科手消毒中指甲清洁器与传统的洗手刷具有相同的去污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手卫生的健康教育方法,促进患者建立科学的行为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择10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进行干预,评价干预前后患者手卫生状况.结果 本组血液透析患者干预前手卫生认知得分为(54.7±5.7)分,干预后为(84.9±4.6)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5,P<0.01);干预后患者手卫生执行率从46.8%提高到85.7%,洗手正确率从5.2%提高到80.9%,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4.064,99.762;P <0.01).干预后MHD患者手部细菌培养平均菌落数为(5.62±3.6)cfu/cm2,明显少于干预前(112.0±12.4) cfu/cm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6,P<0.05).结论 运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手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殡仪职工手部细菌污染状况及非干预情况下洗手效果,为规范殡仪职工手的清洁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检测方法,对北京等8省市区38个殡仪馆的231名殡仪职工进行了洗手前后细菌污染检测。结果殡仪职工洗手前手上污染细菌总数≥15 cfu/cm2者占28.14%,洗手后手上细菌总数≥15cfu/cm2者为34.20%。结论殡仪职工洗手后手上细菌总数显著高于洗手前,常规洗手方法不能有效清除手上的细菌;应当规范殡仪职工方法和采取必要的手消毒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手卫生习惯及细菌污染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择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98例进行手卫生习惯、指征和手卫生知识的调查,同时对其中100例患者的手进行细菌污染情况检测分析。结果298例患者认为洗手重要者占42.5%,血透前洗手率仅为13.0%,了解规范洗手方法者仅占6.3%。100例患者手部感染的病原菌中,除常见的正常寄居菌外,还可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患者洗手后干燥棒杆菌、黏质沙雷菌、黄色奈瑟菌等条件致病菌菌落数与洗手前比较明显下降[(128±30)比(7±2),(112±36)比(5±3),(122±25)比(6±2)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49,19.83,19.56;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的手卫生意识不强,依从性差,手部细菌污染严重,存在交叉感染隐患,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何海燕 《当代护士》2016,(9):149-150
目的观察使用ATP荧光检测仪对医务人员洗手执行率与合格率的影响。方法观察本院ICU、新生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NCU、产科、血透室6个重点科室的139名医务人员,使用ATP荧光检测仪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前后洗手的执行率与手部菌落数量。结果 ATP荧光检测仪干预后医务人员洗手执行率从78.4%提高至98.6%,手部微生物测定结果由(10.9±4.8)CFU/cm2下降至(5.1±4.1)CFU/cm~2,两项指标与ATP检测仪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荧光检测仪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可以明显提高医务人员洗手执行率与合格率,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手部皮肤带菌情况及洗手效果.方法对150名护生采用问卷调查及对护生洗手前后进行采样培养.结果150名护生洗手前手污染严重,菌落数最高达1000CFU/cm2,最低176CFU/cm 2;接受培训者与未接受培训者洗手后,手采样的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加强对护生医院感染知识和洗手方法的培训以及洗手效果的监督和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某种洗手液与肥皂对医务人员手的除菌效果,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洗手。方法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验的方法,对洗手液和肥皂洗手后的除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医务人员洗手前手上平均检出菌数为288 cfu/cm2。用新打开的肥皂按规范步骤洗手1遍,手上存活菌数为29 cfu/cm2;洗手2遍,手上存活菌数平均为6 cfu/cm2。用洗手液洗手1遍,手上检出存活菌数为9 cfu/cm2。结论用普通肥皂洗手连续按规范程序洗2遍相当于新型洗手液洗1遍的除菌效果,推荐使用洗手液洗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监护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教育方式,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采用手卫生直观教育的方法,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培训,并观察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质量监测。结果通过手卫生直观教育,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日洗手次数由教育前的16次提高到36次;手上带菌数由平均14 cfu/cm2,降低到≤5 cfu/cm2。检测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合格率由教育前的18.75%,提高到93.75%。结论通过手卫生直观教育,有效提高了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和手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0.
输液前两种洗手和持针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俐玲  黄玉萍 《护理研究》2002,16(4):218-219
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 ,但穿刺前洗手方法和持针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我院规定输液前用过氧乙酸洗手 ,血管钳持针穿刺 ,但操作繁琐 ,为寻找一种简便又符合护理操作技术要求的洗手和持针方法 ,自 1997年开始将过氧乙酸溶液洗手改为消毒灵浸泡的湿毛巾擦手 ,1998年开始将血管钳进针法改为直接进针法。现就两种洗手方法和持针方法进行比较 ,以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 指派 1名护士专门负责静脉输液 ,另 1名护士持跑表计时。选择 10 0例输液病人 ,按输液顺序交替采用两种洗手和持针方法。每组各 5 0例。持…  相似文献   

11.
4种不同方法对手清洁消毒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中寻找高效、快速、简单方便、无刺激的手消毒方法.方法全院在班护士120名随机分4组进行监测.实验1组:0.2%过氧乙酸液毛巾擦洗手,实验2组:健之素牌消毒剂,实验3组:含有效氯(1000~1500mg/L)"8.4"消毒液毛巾擦洗手;对照组:肥皂流动水洗手.结果4组除菌率依次为98.98%、97.75%、72.63%、68.64%,过氧乙酸组与健之素组相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2%过氧乙酸和健之素对手的消毒效果好,但健之素使用较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2.
有资料显示,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近几年对手的卫生学研究表明,在为病人进行不同操作项目后,粘到手上的细菌数可多达105 cfu/cm2~107 cfu/cm2.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2].因此,规范洗手方法,保证洗手效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是阻断因医护人员操作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流行或暴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各种诊疗、护理活动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手,所以它可能成为病原菌重要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临床医护人员使用传统的肥皂、洗手液、氧化电位水和乙醇类手消毒剂4种方法洗手的效果。方法对分别使用4种方法洗手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统计4种方法洗手后的平均菌数、合格率和除菌率。结果肥皂、洗手液、氧化电位水和乙醇类手消毒剂4组洗手后平均菌数分别为70.54 cfu/cm2、65.80 cfu/cm2、57.50cfu/cm2和32.68 cfu/cm2;合格率分别为42.86%、61.90%、84.52%和96.43%。结论用乙醇类手消毒剂擦手效果优于用传统的肥皂、洗手液和氧化电位水洗手。  相似文献   

14.
过氧乙酸(过醋酸)化学分子式为CH_3COOOH,是无色液体,有醋酸味,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媒,为强氧化剂。高浓度(8%以上)过氧乙酸可引起皮肤化学性烧伤。性能不稳定,但在低温下(2~6℃)分解较慢。过氧乙酸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它能有效的杀死细菌繁殖体、芽孢、结核杆菌、真菌和病毒。有效杀菌浓度为0.04%~0.5%溶液。0.2%浓度作洗手用,0.2~0.5%浓度用于浸泡和喷雾消毒。也可采用熏蒸法消毒,将过氧乙酸放于蒸发皿中,用电炉加热使其蒸发,使用剂量为1克/米~3。过氧乙酸消毒各种微生物常用浓度如附表:  相似文献   

15.
医疗操作中手污染程度及洗手方法应用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医疗操作中医护人员手污染程度及洗手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现场涂抹采样方法和活菌数检验方法进行了检测。结果该医院医护人员在医疗操作前,手上平均带菌数平均为51cfu/cm2;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上带菌数平均为32cfu/cm2。用普通肥皂洗手后,手上带菌数平均为24cfu/cm2;用含异丙醇的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后,手上带菌数平均为4cfu/cm2。结论医院医护人员手在没有经过清洗或消毒的情况下,手上带菌数超标明显;用普通肥皂洗手对菌数降低不明显,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消毒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医务人员不同洗手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霞 《护理研究》2005,19(14):1287-1287
近几年,对手的卫生学研究表明,在为病人进行不同操作项目后,粘到手上的细菌可多达105cfu/cm2~107cfu/cm2.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 [1].因此,洗手是阻断因医务人员操作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规范洗手方法、保证洗手效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是所有医务人员都应做到的.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操作前后的洗手方法、时间、频度各有不同,于是对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同洗手方法的效果进行了监测,以强调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临床医护人员洗手现状,探讨适合临床实际工作的洗手方法与对策.方法 将监测科室90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5组,分别按诊疗操作后、传统习惯洗手、改用推荐六步洗手法及左、右手洗手方法进行微生物检测,并比较其效果.结果 诊疗操作后手带菌平均菌落数46 cfu/cm,按传统习惯洗手平均菌落数14 cfu/cm,改用推荐六步洗手法平均菌落数 8 cfu/cm,左手洗手平均菌落数6 cfu/cm.右手洗手平均菌落数12 cfu/cm.改用新推荐方法洗手的手卫生合格率为1.67%.结论 改用推荐六步洗手法效果理想,明显优于传统的洗手方法,护士左手比右手洗的干净.  相似文献   

18.
调查表明,幼儿左右手的污染程度不同。过氧乙酸消毒效果较好,而用海绵沾肥皂或洗洁净洗手时手的细菌数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输液室护士改良洗手法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通过改进输液室护士洗手方法 ,达到简单、省时、有效的目的。方法 :采用普通洗手液洗手、过氧乙酸擦手法洗手和碘伏擦手法洗手三种方法 ,洗手后采标本培养作菌落计数比较。结果 :过氧乙酸擦手法洗手和碘伏擦手法洗手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洗手方法 ,P<0.01。过氧乙酸擦手法洗手和碘伏擦手法洗手两者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碘伏擦手法对皮肤无刺激性、易被护士接受 ,洗手效果佳。可以替代普通洗手法和过氧乙酸擦手法洗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探索依从性高的手卫生执行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和问卷调查方法,对本院230名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分析。结果医务人员能掌握手卫生相关知识占64.4%~78.8%,能正确采用六步洗手法者占63.4%。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后手卫生依从性明显优于六步洗手法,在接触患者前及无菌操作前依从率明显提高。结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认知程度不均衡,优化手卫生措施,科学配置洗手设施,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