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3例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1、3、7d血肿量,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8.8%(22/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7%(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3.1%(1/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4%(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3、7d血肿量[(11.10 ±3.47)、(9.83±3.07)、(3.55±1.18) ml]与术前[(46.18±15.39) ml]和对照组相同时间[(20.02±6.26)、(18.44±5.76)、(6.64±2.21) ml]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迟发性血肿、硬脑膜下积液、颅内感染发生率[15.6%(5/32)、15.6%(5/32)、9.4%(3/32)]显著低于对照组[45.2%(14/31)、41.9%(13/31)、29.0%(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脑膨出、脑梗死、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疗效肯定,具有安全、有效、预后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计算术前和术后1、3、7d脑血肿量,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81,P> 0.05);两组术后1、3、7d血肿量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4、5.448、5.415,P< 0.05).观察组有效率[92.5%(74/80)]明显高于对照组[57.3%(4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0,P<0.05);病死率[2.5%(2/80)]明显低于对照组[ 11.0%(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7,P< 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8.8%(23/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9%( 5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6,P< 0.05);观察组再发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8%(3/80)、12.5%(10/80),对照组分别为4.9 %(4/82)、13.4%(11/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41、2.674,P>0.05).结论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肯定,可以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74例伴中线移位≥5mm的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组和常规开颅术组.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颅内压、1个月内的病死率、1年后的GO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 大骨瓣开颅术组患者在伤后24、48、72、96h的平均颅内压较常规开颅术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1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27%和57%,外伤后1年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较佳(GOS为4~5分)率分别为56.8%和32.4%,发生硬膜下血肿率分别为22%和5%(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病人的有效方法,具有降低颅内压、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作用,但发生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双侧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DHSCB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DHSCB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3、7d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20.0%(6/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7%(17/30)、63.3% (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3、7d颅内压[(21.34±3.05)、(18.43±2.63)、(15.52±2.21) mm Hg(1 mm Hg=0.133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31.21±4.46)、(29.13±4.16)、(24.97±3.57) mm Hg](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53.3%(1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3%( 7/30)(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16.7%(5/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12/30) (P< 0.05).结论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DHSCBI明显优于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可以减少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的发生,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作用.方法将74例伴中线移位≥5 mm的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组和常规开颅术组,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颅内压、1个月内的病死率、1年后的GO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大骨瓣开颅术组患者在伤后24、48、72、96 h的平均颅内压较常规开颅术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1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27%和57%,外伤后1年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较佳(GOS为4~5分)率分别为56.8%和32.4%,发生硬膜下血肿率分别为22%和5%(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病人的有效方法,具有降低颅内压、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作用,但发生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杨伟山 《中国卫生产业》2012,(32):132+134-132,134
目的?探讨冲性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之间来该院治疗的100例冲性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和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就实验数据对比两组患者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冲性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汪波 《中国保健营养》2008,17(10):63-64
脑外伤后术中脑膨出多是由急性脑肿胀引起,临床上发现也有一部分是由于迟发性颅内血肿所致,我们通过对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的观察,发现这种急性脑膨出,多是由远隔部位的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引起。本文报告近8年来开颅清除术中。迟发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在术中急性脑肿胀中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位梯度减压术在重度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度脑出血患者129例,按收治时间将其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采用梯度减压法手术;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立体定位下确定手术路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预后评分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GOS评分结果。结果:两组相比治疗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P<0.05);手术并发症,治疗组脑膨出、迟发性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4.01;P<0.05)。结论:CT引导立体定位梯度减压术能有效提高重度脑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且可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并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脑中线移位基本恢复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GCS计分、恢复良好和中残的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相比,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术能有效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技巧,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膨出形成的原因及易发征象,总结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 12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脑膨出原因:术中迟发性血肿69例(54.3%),其中同侧脑内血肿31例,对侧硬脑膜外血肿16例,对侧硬脑膜下血肿18例,对侧脑内血肿4例;同侧或双侧大脑半球急性脑肿胀34例(26.8%);广泛性脑挫裂伤8例(6.3%);术前有呼吸功能障碍、休克而导致的脑组织缺氧16例(12.6%).按照格拉斯哥预后标准评定,127例脑膨出患者中良好21例(16.5%),中残11例(8.7%),重残13例(10.2%),植物生存6例(4.7%),死亡76例(59.8%).结论 对侧或同侧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肿胀是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严重脑挫裂伤、脑疝时间长、术前有休克表现及呼吸障碍缺氧者往往提示术中可能发生脑膨出.治疗宜采取综合措施,彻底清除血肿、缓慢降低颅内压、术中使用脱水剂、过度通气、控制性降血压是防止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某院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79例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病情稳定、排除禁忌证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入院时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893,P﹥0.05),治疗后7d和14d观察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4.098,5.310,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853,P﹤0.05),植物生存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388,9.469,P﹤0.05)。两组中、重度残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2.963,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降低植物生存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宫颈病变并配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微波治疗后配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而对照组仅进行微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阴道排液量及出血量、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治疗后不同时段创面愈合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痊愈6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达98.94%;而对照组患者中痊愈52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达93.62%;经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两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1~6d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和出血,对比发现观察组中阴道排液量≥5ml及阴道出血量﹥60ml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12、12.15,P均﹤0.05)。观察组患者中出血时间超过14d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的血净时间(6.12±2.10)d较对照组(11.28±2.54)d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t=4.79,P均﹤0.05)。观察组的4周内愈合患者所占比例(61.70%)明显高于对照组(6.3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6,P﹤0.05);观察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3.94±0.31)周明显短于对照组(6.63±0.56)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5)。[结论]宫颈微波治疗后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创面上药治疗,能够缩短微波治疗治疗后阴道流血、流液时间,具有止血、促进创面愈合,且使用方法简单,无毒副作用,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100例NIP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鼻侧切开术治疗57例(鼻侧切开组),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42例(鼻内镜组)。术后随访1~3年,平均(32±11)个月,观察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内镜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18.6%,显著低于鼻侧切开组(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4,P﹤0.01);Ⅱ、Ⅲ级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均显著低于鼻侧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0、5.648,P﹤0.01);Ⅳ级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鼻侧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0,P﹤0.01)。鼻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显著低于鼻侧切开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0,P﹤0.01);Ⅱ、Ⅲ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鼻侧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1、6.102,P﹤0.01);Ⅳ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鼻侧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9,P﹤0.01)。而两组Ⅰ级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1,2.361,P﹥0.05)。[结论]鼻内镜下切除治疗NIP临床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但在治疗NIP时应根据Krouse分级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徐鸿飞 《现代保健》2014,(23):133-13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与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治疗,观察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ADL量表以及神经功能评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一年回访复查后两组预后无差异。结论:经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出血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应用共14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同依达拉奉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75,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6,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吴军  林秋 《现代保健》2013,(21):37-38
目的:比较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78例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某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共纳入778例开颅手术患者,121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为15.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 (P)=5.408+0.833×(幕下手术)+0.083×(脑室引流时间)+1.059×(使用明胶海绵)+0.456×(出血量)+2.821×(切口脑脊液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感染的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准确率为86.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为0.814~0.878。结论 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7月—2020年5月开展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钻孔引流术31例)与观察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1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9年1月,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每组7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微创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4天、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治疗后14天、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同期传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0.
陈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4004-4005,4008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都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在诊断明确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及糖皮质激素等抗结核[3HRZE(s)/9HRE]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2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恶心、呕吐、头痛、发热、项强等症状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2组治疗2个疗程脑脊液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上述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痊愈率观察组为80.00%,对照组为55.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50%,对照组为77.5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克氏征、项强等症状消失时间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葡萄糖不、氯化物、脑脊液压力、蛋白质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快,脑脊液恢复正常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