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分析石家庄野生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4.0%.结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蒿酮(33.4%)、右旋樟脑(15.7%)、1,8-桉叶素(8.7%)和石竹烯(7.1%).  相似文献   

2.
山胡椒叶及果实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分析山胡椒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从山胡椒叶及果实中提取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联用仪结合保留指数进行鉴定。结果:山胡椒叶挥发油共鉴定出2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6.51%,主要成分为D-吉玛烯(45.56%)、(+)-喇叭烯(5.76%)、石竹烯(5.75%)等;山胡椒果实挥发油共鉴定出了3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9.73%,主要成分为β-顺-罗勒烯(31.90%)、可巴烯(12.75%)、α-石竹烯(8.06%)等。二者共有挥发性成分14个。结论:山胡椒叶及果实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了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根与根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鉴定出α-蒎烯、β-蒎烯、δ-榄香烯、胡椒烯、α-古芸烯、α-香柠檬烯、α-衣兰油烯、δ-荜澄茄烯和γ-榄香烯等9种成分。用柱层离方法分离得到挥发油中主成分,经UV、IR、1HNMR和MS等光谱鉴定为 α-古芸烯。  相似文献   

4.
岩败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蔚  陈虎彪 《中药材》1999,22(8):403-404
目的:对败酱科植物岩败酱根及根茎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气-质联用对化学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标准图谱对照确定化合物名称。以气相色谱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结果: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的74.57%。结论:主成分为反式-石竹烯(38.41%),其它尚含α-古芸烯、石竹烯氧化物、蛇麻烯、9,12-十八碳二烯酸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与比较紫花前胡花和根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分别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紫花前胡花和根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3和40种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含量为89.15%和86.82%。结论紫花前胡花和根挥发油相同物质共30种,主要成分都是α-蒎烯;但紫花前胡花挥发油成分中β-月桂烯、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D的含量远远大于根挥发油;且紫花前胡花挥发油中检测到具有抗癌作用的(-)-β-榄香烯,但其根中未检测出此成分。  相似文献   

6.
GC-MS联用技术分析湖南产紫苏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南产紫苏的挥发油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检测,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紫苏的挥发油成分定性出51种挥发油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86.21%。结论:紫苏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和含氧化合物,主要有1-(2-呋喃基)-1-戊酮(11.10%)、石竹烯(14.18%)、α-石竹烯(3.21%)、顺-β-金合欢烯(1.17%)、顺,反-α-金合欢烯(2.55%)、5-烯丙基-1-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苯(4.89%)、α-金合欢烯(1.14%)、榄香脂素(17.00%)、1,2,3-三甲基-5-(2-丙烯基)-苯(1.05%)、石竹烯氧化物(4.05%)和芹菜脑(21.75%)。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陕西汉中产吴茱萸和密楝叶中挥发油成分.方法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和密楝叶中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检测.结果 两种植物叶挥发油共鉴定出93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脂类及酰胺类等化合物.其中吴茱萸叶中挥发油中鉴定出61种化学成分,未知2种;主要成分有β-氧化石竹烯(相对含量为14.7%,下同),反式-11-十五烯醛(13.61%),球朊醇(7.2%)等.密楝叶中挥发油中鉴定出56种化学成分,未知2种;主要成分有β-氧化石竹烯(15.59%),α-库贝醇(10.2%),乙酸法呢烯酯(9.94%),橙花叔醇(9.42%)等.在吴茱萸和密楝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中,有28种成分是它们共有的,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49.92%和43.38%.结论 吴茱萸和密楝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和含量比较相似,与果实中挥发油相比,同种植物叶与果实的挥发油在组成成分种类及含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青蒿与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岩  刘洪玲 《中药材》2004,27(8):568-571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青蒿和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比,分别鉴定了60种和59种组分,各占挥发油总量的93.71%和93.97%,均含有桉油醇、天然樟脑、桃金娘烯醛、β-蒎烯等,但青蒿含有较多的桉油醇(5.19%),黄花蒿含较多的蒿酮(5.11%).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白鲜皮挥发油成分。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白鲜皮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共鉴定出9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6.82%。结论白鲜皮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白菖油烯(27.17%)、芳脑醇(11.97%)、反-石竹烯(8.07%)、β-马榄烯(8.04%)、(-)-(a)-古芸烯(6.04%)等。  相似文献   

10.
黄花败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正云  姜泓  刘英勃  葛海林 《中药材》2003,26(6):411-412
黄花败酱系败酱科 (Valerianaceae)败酱属植物黄花败酱 (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的根或带根全草。具有清热解毒 ,排脓破瘀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肠痈 ,下痢 ,赤白带下 ,产后淤滞腹痛 ,目赤肿痛 ,痈肿疥癣等症〔1〕。迄今为止 ,从黄花败酱地下部分的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 9个化合物 ,从根中分得 2个香豆素 ,11个环烯醚萜 ,15种五环三萜皂苷 ,除此而外 ,黄花败酱根中还含有 β 谷甾醇及其苷〔2〕、鞣质、糖类和微量生物碱。八十年代末开始 ,南朝鲜和日本学者先后从黄花败酱种子中分离出七种新皂苷 ,最近又从黄花败酱的地上部分分离出芦丁…  相似文献   

11.
麻楝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静  周波  谭穗懿  苏薇薇  廖文波 《中药材》2004,27(11):815-817
目的:对麻楝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为开发利用麻楝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C-MS-PC联用技术.结果:从麻楝叶挥发油中分离出78种化学组分,鉴定了其中62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7.56%.结论:麻楝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王古)(王巴)烯、δ-毕澄茄烯、δ-榄香烯、α-榄香烯、γ-榄香烯等.  相似文献   

12.
异叶败酱挥发油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了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根与根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鉴定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δ-榄香烯、龙脑、α-松油醇、β-马阿里烯、β-愈创烯、δ-荜澄茄烯和γ-榄香烯等10种成分。其中的β-蒎烯、α-松油醇和δ-榄香烯等成分的含量较高,用气相色谱法分离得到,并进行了IR光谱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浙产石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26个化合物。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麝香草酚(39.99%)和香荆芥酚(36.88%),此外还含有对聚伞花素(6.05%)和一定量的石竹烯及其氧化物。结论:浙产石香薷挥发油含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连钱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连钱草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连钱草挥发油,用GC/MS分析连钱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1.34%。结论:连钱草挥发油中主要化合物为6,10-二甲基-2-异丙烯基螺[4,5]-6-癸烯-8-酮(16.4%)、松莰酮(15.58%)、(+)-喇叭烯(7.63%)、β-葎草烯(7.51%)等。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0,(3)
目的:分析全缘叶紫珠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离鉴别。结果:鉴定出42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7.62%。结论:挥发油中β-石竹烯(33.74%)、甘香烯(12.86%)、τ-杜松烯(9.57%)和(-)-斯巴醇(8.99%)为主要成分。此外,古巴烯(4.21%)、兰桉醇(3.81%)、α-石竹烯(2.48%)、十氢-α,,α4 a-三甲基-8-亚甲基-[2R-(2α,4a,α8 aβ)]-2-萘醇(2.37%)和1,6-环癸二烯(2.24%)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绿衣枳实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绿衣枳实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绿衣枳实中提取挥发油,利用 GC- 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所得的成分质谱数据经 Wiley138和 NBS75K.L质谱数据库检索并与有关标准图谱资料核对鉴定,从而确定出绿衣枳实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挥发油中共鉴定出 2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 99.04 %.主要成分是:柠檬烯( 55.68 %)、β-月桂烯( 21.96 %)、β-蒎烯( 5.17 %)、顺式-石竹烯( 4.61 %)、β-罗勒烯 ( 1.71 %).结论该方法可靠,可用于绿衣枳实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6,(6)
目的分析云南产胡萝卜籽挥发油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进行分析。结果鉴定了5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90.30%。其中,胡萝卜醇(21.612%)、β-蒎烯(11.067%)、α-蒎烯(8.973%)、(Z)-α-红没药烯(4.183%)、柠檬烯(3.761%)、β-石竹烯(3.336%)、β-没药烯(3.311%)、α-松油醇(3.098%)、α-柏木烯(3.089%)、石竹烯氧化物(2.679%)、(E)-α-香柠檬烯(2.561%)、罗汉柏烯(2.398%)、柏木脑(2.027%)含有量较高。通过比对保留指数,确认松香芹醇、松油醇构型分别为E型和α型。结论该方法可为云南胡萝卜籽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7,(9)
目的分析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野草香Elsholtzia cypriani(Pavol.)C.Y.Wu et S.Chow挥发油,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花、茎叶中的挥发油,GC-MS法进行分析,DPPH、ABTS法分别测定抗氧化活性,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中共鉴定出59种成分,其中香薷以柠檬烯、芳樟醇、β-蛇床烯为主,野草香以环氧玫瑰呋喃、百里醌、β-石竹烯为主。香薷花、茎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相近,野草香茎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略强于花。野草香花挥发油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伤寒沙门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香薷、野草香挥发油主要成分差异明显,并均具有一定生物活性,有着较好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黄花香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黄花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黄花香薷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花香薷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56个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2.28%。主要成分为[α,4αβ,8aα]-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1,2,3,4,4a,5,6,8a-八氢萘(相对含量为14.01%);[3S-[3α,5aα,7aα,11aα.11bα]]~3,8,8,11a-四甲基-十二氢-5H-3,5a-环氧萘[2,1-c]氧杂环庚三烯(8.12%);2-甲基-3-亚甲基-环戊烷羧酸甲酯(7.3%);石竹烯(4.90%);仅-杜松醇(4.11%);醋酸-[5α,16β]-D-雌甾-16-酯(3.96%);α-香柠檬烯(3.52%);吉玛烯B(3.08%);1,7-二甲基-1-羟基-4-异丙烯-2,7-环癸二烯(2.67%);α-石竹烯(2.20%);植醇(2.11%)。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20.
茴香菖蒲Acorus macrospadiceus是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常用的药食两用植物。该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茴香菖蒲叶片和根状茎的挥发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对其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经计算机谱库检索(NIST14.0,NIST14.0s)和人工解析,应用峰面积百分比法计算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茴香菖蒲叶片和根状茎中分别分离出了30和43个色谱峰,分别鉴定出25和36个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7.85%和97.18%。茴香菖蒲叶片和根状茎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草蒿脑(estragole),其相对含量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3.56%和71.62%。茴香菖蒲叶片和根状茎挥发油中均含有草蒿脑、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茴香烯(trans-anethole)、β-榄香烯(β-elemene)、莰醇(endo-borneol)等14种挥发性成分,其相对含量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6.98%和77.47%,但各成分含量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具有各自独特的挥发油成分。通过对茴香菖蒲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植物资源自身特点发现,其叶片更具有开发利用前景。另外,应注意茴香菖蒲在作为药用时,要与石菖蒲A.tatarinowii加以区分。该文为茴香菖蒲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