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0年1月至2015年6月)、EMbase(1980年1月至2015年6月)、Cochrane Library(1996年1月至2015年6月)、Web of Science(198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比较食管癌机械吻合和手工吻合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用Google Scholar等搜索引擎搜索参考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提取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GRADE profiler 3.6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4个RCT,包含1 6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手工吻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76,1.51),P=0.699],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要高于手工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9,95%CI(1.21,2.09),P=0.001]。结论机械吻合相对手工吻合对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没有明显改善,而且会增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情况,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食管-管状胃环形吻合器端侧吻合与半器械侧侧吻合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采用食管-管状胃颈部半器械侧侧吻合术,36例采用食管-管状胃胸内环形吻合器端侧吻合术,比较两种吻合术后近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结果半器械侧侧吻合术食管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1/30例)和20.0%(6/30例),均低于环形吻合器吻合术的25.0%(9/36例)和61.1%(22/3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器械侧侧吻合和环形吻合器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3.3%(1/30例)和5.6%(2/3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一管状胃半器械侧侧吻合与形吻合器端侧吻合比较,术后近期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行食管胃半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对患者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比较半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9篇,共1 271例患者。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机对照研究RR=0.34,95%CI(0.12,0.97),P〈0.05;观察性研究OR=0.40,95%CI(0.26,0.62),P〈0.05]。12篇文献均报道了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机对照研究RR=0.14,95%CI(0.04,0.47),P〈0.05;观察性研究OR=0.22,95%CI(0.15,0.34),P〈0.000 1]。结论与手工吻合比较,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食管胃半机械吻合能降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小,质量不高,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部与胸部吻合对食管癌切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0期)、Web of Scienc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10月30日,收集颈部吻合与胸部吻合对食管癌切除患者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个RCT,共26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83,95%CI 1.70~8.63,P=0.001),颈部吻合高于胸部吻合。而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RR=1.04,95%CI 0.62~1.76,P=0.87)、肺部并发症发生率(RR=0.73,95%CI 0.27~1.91,P=0.52)和死亡率(RR=0.89,95%CI 0.40~1.97,P=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胸部吻合相比较,颈部吻合提高了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关于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肺部并发症等仍存在不确定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中T形吻合与圆形吻合的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食管癌切除食管胃T形吻合与圆形吻合的比较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1日,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11篇文献共纳入98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其中T形吻合组551例,圆形吻合组4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圆形吻合组,T形吻合组的吻合口瘘[OR(95%CI)=0.48(0.27~0.87),P=0.015],吻合口狭窄[OR(95%CI)=0.14(0.08~0.23),P<0.001]及胃食管反流[OR(95%CI)=0.54(0.35~0.84),P=0.006]的发生风险较低。 结论食管癌手术使用T形吻合方式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食管上提径路为后纵隔径路与胸骨后径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每个数据库创建至2014年4月,纳入后纵隔径路与胸骨后径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7个,病例对照研究16个。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9,95%CI(0.30,0.50),P0.01]。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对照试验RR=0.80,95%CI(0.49,1.30),P=0.36;病例对照研究OR=0.64,95%CI(0.40,1.03),P=0.07]。两组术后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对照试验RR=0.70,95%CI(0.46,1.06),P=0.09;病例对照研究OR=1.13,95%CI(0.70,1.81),P=0.62]。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对照试验RR=1.27,95%CI(0.92,1.75),P=0.14;病例对照研究OR=0.91,95%CI0.66,1.27),P=0.59]。两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对照试验RR=0.47,95%CI(0.19,1.16),P=0.10;病例对照研究OR=0.18,95%CI(0.03,1.01),P=0.05]。结论以食管上提径路为后纵隔径路比胸骨后径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吻合口胃侧荷包缝合在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治疗的238例胸段食管癌和24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2例吻合口按常规方法处理(常规组),140例改进了处理方法,吻合前在吻合口胃侧吻合器中心杆处予以1号丝线作浆肌层荷包缝合并结扎(改进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等临床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胸腔积液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p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0.798,0.634,0.362,x2=0.605,P>0.05);两组患者吻合器使用类型、吻合口位置、吻合器食管端组织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18,0.221,t=0.459,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进组吻合器胃端组织质量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6,P<0.05);改进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吻合口胃侧荷包缝合操作简单、安全,不延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可以有效减少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三野与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查找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每个数据建库截至2015年4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其中包括13篇病例对照研究、1篇队列研究和2篇随机对照试验(RCT),总共包含7 0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野淋巴结清扫组(三野组)5年生存率高于二野淋巴结清扫组(二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对照研究OR=1.46,95%CI(1.31,1.62),P0.001;随机对照试验RR=1.40,95%CI(1.04,1.90),P=0.027]。病例对照研究三野组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二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5,95%CI(1.15,2.38),P=0.008];随机对照试验的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71,1.86),P=0.562]。病例对照研究的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三野组声带麻痹发生率高于二野组[OR=1.58,95%CI(1.37,1.83),P0.001];而随机对照试验的合并分析结果则显示两组术后声带麻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4,95%CI(0.72,1.80),P=0.578]。结论对于食管癌患者,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可延长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但同时可能也提高了吻合口瘘和声带麻痹的发生率,考虑到这方面研究仍缺少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关于淋巴结清扫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食管癌根治术中管状胃与全胃重建食管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收集比较管状胃和全胃食管重建术治疗食管癌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5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9个随机对照研究,共3012例患者,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文章质量均为良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胃代食管组相比,管状胃组的吻合口瘘[RR=0.64,95%CI(0.50,0.83),P=0.0006]、吻合口狭窄[RR=0.65,95%CI(0.50,0.86),P=0.002]、胸胃综合征[RR=0.19,95%CI(0.13,0.27),P<0.001]、反流性食管炎[RR=0.23,95%CI(0.19,0.30),P<0.001]、胃排空障碍[RR=0.39,95%CI(0.27,0.57),P<0.001]和肺部感染[RR=0.44,95%CI(0.31,0.62),P<0.001]等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减少,术后6个月和1年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更高(P<0.05)。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管状胃也比全胃更好(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减压时间,术后闭式引流时间,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术后3周和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3周生活满意度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比全胃在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手工吻合和机械吻合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人工查找有关食管癌术后患者手工吻合和机械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月。由两位作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地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再采用R软件的Meta包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RCTs,包括2 159例患者,其中手工吻合组1 230例,机械吻合组1 2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工吻合和机械吻合相比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67,1.48),P=0.181]、术后3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61,1.49),P=0.631];与手工吻合组相比,机械吻合组可能会增加吻合口狭窄的风险[RR=0.74,95%CI(0.48,1.14),P0.001]。结论食管癌手术使用线形或圆形吻合器可以增加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发生;而吻合口漏发生率和30 d死亡率与手工吻合、线形吻合器吻合和圆形吻合器吻合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的食管癌根治切除后胸内或颈部食管胃端侧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并且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及术后生活质量。近2年,我们尝试对3例行中上段食管癌切除者采用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手术经过顺利,效果满意。术后分别随访2年、15个月、1年,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使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效果.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连续收治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的患者160例,2例拒绝随机分组,3例不符合人选标准,其余155患者完全随机分组为食管胃侧侧吻合组、吻合器吻合组与手工吻合组,通过术后3个月食管造影测量吻合口直径确定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吻合口直径≤O.8 cm为吻合口狭窄).结果 术后死亡1例,行剖胸探查1例.术后并发吻合口漏4例(其中手工吻合3例,吻合器吻合1例).随访率为96.1%(失访6例,侧侧吻合组1例,手工吻合组3例,吻合器组2例).共144例患者进行了意向治疗分析(侧侧吻合组45例,手工吻合组52例,吻合器组47例).三组患者术前情况类似,侧侧吻合组术后吻合13狭窄率(0)低于手工吻合组(9.6%)及吻合器组(19.1%,Fisher 精确概率法,P=0.005),而三组之间的术后胃食管反流程度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1,P=0.432).结论 食管胃侧侧吻合术能够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狭窄,同时并不加重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端端吻合术(ETEa)和端侧吻合术(ETSa)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需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80例,均行前臂远端或腕部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端端吻合90例,端侧吻合90例;术后均随访12个月,分别观察早期血栓形成(2周内)、迟发性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盗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通畅率. 结果 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端侧吻合(P<0.05),早期血栓的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后无1例出现盗血综合征,术后1年通畅率显著高于端端吻合术(P<0.05). 结论 端侧吻合在术后并发症和初期通畅率方面均优于端端吻合,在肢体远端行自体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评价兜底式食管胃吻合术对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作用及效果,探讨蒙特利尔定义“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流程、标准在食管重建术后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笔者医院采用两种术式共行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1078例的临床资料,参考相关诊断标准制表,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术后吻合VI狭窄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情况。试验组(兜底式食管胃吻合术)582例,男403例、女179例,年龄(60.4±12.6)岁。食管癌399例,贲门癌183例,弓上吻合392例,弓下吻合190例。对照组(传统食管胃端侧吻合术)496例,男343例、女153例,年龄(59.2±12.8)岁。食管癌322例,贲门癌174例,弓上吻合317例,弓下吻合179例。结果与传统食管胃端侧吻合术相比,兜底式吻合术后吻合VI瘘的发生率较低[0%(0/582)VS.1.0%(5/496),x2=5.835,P=O.016)];胃食管反流症状亦较轻,而伴有食管外症状及需要服用制酸剂患者则更少[1.6%(33/541)VS.12.6%(57/453),矿=23.564,P=O.000],术后吻合口狭窄率各为0.9%(5/539)和7.3%(34/465)(x2=25.124,P=O.000),尤其是重度吻合I=I狭窄的发生率更低[0%(0/539)VS.4.7%(22/465),X2=24.883,P=O.000]。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兜底式吻合法在预防食管胃吻合VI瘘、吻合VI狭窄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方面较传统术式为优;蒙特利尔定义胃食管反流诊断流程和标准适合于食管重建术后胃食管反流之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机械吻合术与分层吻合术在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将316例食管和贲门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机械吻合组(162例,采用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和分层吻合组(154例,采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分层吻合术)。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2%和2.0%,而分层吻合组则分别为3.9%和4.7%,两组比较P<0.01。两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88.8%、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方面,机械吻合优于分层吻合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经鼻肠内营养管(NJT)与空肠造口置管(JT)两种不同营养途径在上消化道改建术后病人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9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术后NJT与JT行肠内营养的上腹部肠道改建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9月。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质量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包括544例病人。Meta结果显示:虽然JT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少于NJT组[RR=0.58,95%CI(0.38,0.90),P=0.02],但与管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0,95%CI(0.93,1.81),P=0.12];两组肠内营养置管后不能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8,95%CI(-0.20,0.03),P=0.16];术后主要并发症吻合口漏及肺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JT组明显短于NJT组[SMD=-1.19,95%CI(-1.77,-0.60),P0.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肠内营养途径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JT在促进肠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总并发症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实施胸腔内食管胃侧侧吻合术6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6l例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患者病情观察,重视呼吸道管理、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加强基础护理,能有效减少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胰管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相关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2017年12月的有关在PD术中比较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的研究,对每个试验进行评估并且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共458例患者,其中227例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231例为非引流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较非引流组总体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RR=0.57,95%CI=0.40~0.82,P=0.002),且主要降低B/C级胰瘘的发生率(RR=0.57,95%CI=0.38~0.85,P=0.006)以及主要对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有效(RR=0.55,95%CI=0.37~0.82,P=0.003),此外,在行导管黏膜吻合术患者中,胰管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也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42,95%CI=0.22~0.80,P=0.008)。胰管支撑外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79,95%CI=0.64~0.98,P=0.03)。两组患者在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腹腔积液、伤口感染与总体术后病死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胰管支撑外引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PD术后胰瘘及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食管胃端侧吻合加胃底折叠术预防胃上部癌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42例胃上部癌作为治疗组,行胃端侧吻合加胃底折叠术,选取同期病况基本相同的38例病例作为对照组,行传统食管胃端端吻合术进行对比分析。术后4~6个月行胃镜检查,观察有无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有无胃部烧灼感、反酸、胸部不适及吞咽困难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食管胃端侧吻合加胃底折叠术在胃上部癌治疗中能显著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胃次全切除后采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的临床和实验体会.方法 Beagle犬12条,随机分成A、B两组,在胃窦切除后分别以器械或手工行残胃-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3个月后,以器械行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测量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处及邻近的十二指肠周长,并观察残胃-空肠端侧吻合口直径及愈合情况.选择145例远端胃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71例,B组74例.胃次全切除后,分别以器械或手工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术,手术后观察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1年后行上消化道造影,观察吻合口钡剂通过和2 h后残胃钡剂残留情况.结果 12条Beagle犬术后均恢复良好,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处及邻近的十二指肠周长分别是(6.46±0.06)cm和(7.26±0.12)am;残胃空肠端侧吻合口及小弯侧三角处愈合均良好,A、B两组吻合口直径分别为(1.18±0.13)cm和(1.20±0.09)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5,P=0.804).1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年,两组分别行上消化道稀钡造影,均显示吻合口无明显狭窄,钡剂通过顺利,2 h后残胃仅见少量钡剂残留.结论 胃次全切除后应用器械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能够在残胃的原位完成消化道重建,降低吻合难度,确保足够的胃切除,避免撕裂脾脏和脾周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