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β—环糊精改性淀粉类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β-环糊精分子用环氧氯丙烷预交联后,与淀粉、丙烯腈混合、,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接枝共聚,经水解可得拥有疏水空腔的β-环糊精改性高吸水树脂。该吸水树脂除具有良好的吸水和保水性能外,还对药物、香料等疏水性有机分子具有良好的包合或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光谱法,通过考察β 环糊精(β CD)和单 [2 氧 (2 羟丙基)] β 环糊精(HPCD)水溶液中芘的I1/I3值的变化、芘与上述两种环糊精结合常数的大小,以及pH值对两种环糊精水溶液中芘的I1/I3影响的不同,研究了芘/β CD、芘/HPCD作用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芘与β CD形成1∶2夹心式的包络物后,两个β CD分子大端口羟基间形成氢键,使芘与β CD形成的包络物更加稳定.而HPCD由于二位上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与芘只能形成1∶1的包络物.  相似文献   

3.
环糊精具有一个内疏水、外亲水的空腔结构,通过主客体包合作用,能够与尺寸匹配的疏水基团形成包合物,并以环糊精空腔结构作为催化活性区域。环糊精空腔外侧的多羟基结构可与底物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起到催化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环糊精包合作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环糊精和改性环糊精在有机合成和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行为是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的重要特征 ,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领域 .尤其是表面活性剂的超分子体系 ,由于其与生命、材料、能源和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 ,倍受人们关注 .本文在 2 98.1 5 K测定了十六烷基氯化吡啶 ( CPC) +水体系和β -环糊精 + CPC +水体系的电导和体积性质 ,计算了 CPC在水溶液和β -环糊精水溶液中的偏摩尔体积 ,临界胶束浓度 ,CPC胶束的离解度 ,CPC的非极性链从β -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迁移自由能变化以及 CPC与β -环糊精所形成的包络物的计量比 .根据这些数据 ,分析了β -环糊精及其包络物…  相似文献   

5.
利用环糊精分子的结构特征,首次通过机械化学法制备了α-、β-环糊精与三嵌段PPG-b-PEG-b-PPG共聚物的超分子包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机械化学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制备出环糊精与三嵌段共聚物的超分子组装体,组装过程中,环糊精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与共聚物链段包合、沿分子链滑移、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等形成了具有管道状多聚准轮烷结构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6.
以海藻酸钠和丙烯酸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接枝共聚制备了聚丙烯酸(AA)-海藻酸钠(SA)高吸水树脂。探讨了交联剂及引发剂的用量、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微波功率等因素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树脂吸水速率和保水性能的研究,用红外光谱对树脂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在蒸馏水中的吸水倍率为733.92 g/g,在生理盐水中的吸水倍率为120.68 g/g,并且具有较快的吸水速率及良好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7.
β-环糊精玫瑰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用β 环糊精作为壁材,探讨了玫瑰香精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获得了微胶囊的最佳包结条件,皮芯比为10∶3,包结温度为50℃,w(β CD)为15%,pH值为7。利用SDT 2960热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测试包埋率,通过对比玫瑰香精、β 环糊精、微胶囊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表征包结情况。  相似文献   

8.
β 环糊精(β CD)可与1 溴萘(BN)和脂肪醇(A)形成三元包络物,使BN分子产生强磷光;用BP代替A,同 样可生成β CD∶BN∶BP三元包合物.当A和BP同时存在时,溶液中生成的β CD∶BN∶A和β CD∶BN∶BP三元包络物 之间通过缔合作用形成多元络合物.与β CD∶BN∶A相比,BP可对BN分子周围微环境进行调节,使BN分子的刚性增 强,磷光强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可观察到BN对BP荧光产生猝灭作用.当A和萘(N)同时存在时,因β CD∶N∶A包 络物的形成可使N基态二聚体包络物完全解离,N和BN分子分别被包络进不同的β CD空腔内,β CD可有效地屏蔽 BN对N的猝灭作用,N的荧光进一步增强;高浓度N存在下生成的β CD∶N∶A包络物沉淀也可起到提高β CD∶BN∶ A包络物的刚性作用,最终也导致了BN磷光的显著增强.分子相对大小分析为实验结果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渤海油田具有原油黏度高、储层厚度大、平均渗透率高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水驱采收率低。疏水聚合物驱广泛用于海上油田的"稳油控水"。为了进一步探索疏水缔合聚合物增黏机理,针对渤海油田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开展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可以包裹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链上疏水基团,调节聚合物分子链上疏水基团间的缔合程度,进而降低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和溶液黏度。与缔合黏度相比较,岩心孔隙剪切作用对本体黏度影响较小。岩心孔隙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强的剪切作用,造成黏度保留率大幅度降低,并且聚合物浓度愈高,黏度保留率愈小。  相似文献   

10.
β环糊精四氯苯醌包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2,3,5,6-四氯苯醌为客体的晶体包合物,通过多种谱学方法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β-环糊精与四氯苯醌分子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 四氯苯醌进入了β-环糊精分子的疏水性空腔内. 利用紫外光谱数据求得包合物的解离常数KD为2.7×10-3.  相似文献   

11.
利用β-环糊精(β-CD)外端亲水,内部空腔疏水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饱和溶液法,以β-CD为主体,苯并三氮唑(BTAH)为客体,制备了物质的量比1∶1的超分子结构包合物。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氢谱(2D-NMR)、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作为客体的BTAH分子已存在于环糊精的疏水空腔内,客体分子通过氢键与主体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原本具有良好结晶性的β-CD与BTAH经过超分子化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物相。根据相溶解度的测定结果,可推断所制备产物的主客体物质的量比为1∶1,增溶效果明显。利用重量法与电化学法等手段,考察了所制备产物在模拟循环冷却水中对紫铜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40℃下,加入60 mg/L超分子缓蚀剂后,对紫铜的缓蚀率可达92.3%。  相似文献   

12.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噁唑(PPD)和2,5-二苯基1,3-噁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色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葛根素、大豆甙和大豆苷元在β-环糊精配基键合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整体柱上的分离识别机理。分子模拟结果显示,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结合能越大,β-环糊精与客体小分子的结合作用越大,形成的包合物相对越稳定,则在色谱分离中客体分子在固定相上的保留因子越大,在洗脱顺序中表现为后洗脱出来。通过模拟计算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结合能和氢键作用的大小,可以成功地预测客体小分子在β-环糊精配基整体柱上的保留行为和洗脱顺序。利用质量作用模型,通过改变色谱流动相中添加剂的浓度,证明了葛根素、大豆甙和大豆苷元在β-环糊精配基整体柱上的保留符合氢键和疏水作用共存的混合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pH值为7.2和2.0的两种缓冲溶液中,分别用荧光光谱滴定技术测定了母体环糊精(1)、多胺修饰环糊精(2、3、4)及其相应的铜配合物(5、6、7)在25℃时与RhB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在pH=2.0时修饰环糊精(2—7)对:RhB的识别能力时明显地低于pH—7.2时的识别能力。从静电相互作用、疏水作用、氢键等方面讨论了主体化合物对RhB的分子识别机理。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行研制的2,6 二 O 烷基 β 环糊精涂渍手性固定相,反相色谱模式研究联萘酚类对映异构体拆分.采用2,6 二 O 戊基 β 环糊精涂渍SymmetryC8柱,甲醇 水(体积比60∶40)流动相,联萘酚对映体的容量因子分别为9.11和10.92,分离选择性为1.19,分离度为1.55.联萘酚 2′ 甲氧基和联萘酚 3,3′ 二甲酸对映体在2,6 二 O 戊基 β 环糊精涂渍柱上也得到较好的拆分.出峰顺序均为S 构型在前,R 构型在后.β 环糊精疏水空腔对萘环的包络作用和环糊精端口羟基与萘羟基的氢键作用可能是手性拆分机理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的土地每年以500至600万公顷的速度迅速沙化,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200多亿美元。如果让沙漠这样迅速扩展而不加控制,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可耕地将会损失1/3。为避免流沙吞食大批良田,不少国家用植树、种草来绿化大地,以期保存现有的土地,防止沙漠进一步蔓延。在雨水充裕的地区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但在干旱地区常常是徒劳无获的。很多国家便开始采用吸水树脂在干早地区进行绿化。所谓吸水树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采用的原料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淀粉、丙烯腈、丙烯酸和醋酸乙烯等,因为它能保存大量水分,故吸水树脂又叫保水剂。吸水树脂是在70年代中期由美国农业部北部地区研究中心首先研制而成的。其后,英、法、加拿大和日本等国也相继制成自已的吸水树脂,其共同特点都是保水能力极强。一个米粒大的吸水树脂投入水中,便会“开怀畅饮”,在十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的1000倍左右的水份。它的水份深藏在树脂的分子结构内部,因而也被称为“分子小水库”。当外界干旱时,吸水树脂便会缓缓释放出水份来。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通过与酪蛋白形成包接复合物,对其分子的空间构象、伸展性及疏水性产生调整。这些作用使得做为乳化剂的β─环糊精─酪蛋白色接复合物在O/W乳化体系中更有利于形成高度分散及稳定的分散相液滴。表现为乳化体系乳化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塑封用环氧树脂材料固有的吸水特性引起电子元器件表面发生电化学腐蚀过程,极性基团含量 及自由体积空穴是影响环氧树脂吸水特性的主要因素;针对工业应用中广泛存在的由于固化不充分引起极 性基团含量及自由体积空穴的分布不均,进而导致树脂吸水行为发生变化的问题,研究了胺类固化剂用量对 环氧树脂吸水动力学及性能的影响;吸水动力学方面,饱和吸水率随胺用量的增加而上升,但拟合结果表明 等化学计量树脂具有最低的水扩散系数;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FT-IR)的测试结果表明,吸水过程中水分子 与羟基及羰基发生了相互作用;饱和吸水状态下,环氧过量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下降 16. 7%,等化学 计量树脂下降 16. 6%,胺过量树脂下降 32. 3%;力学性能方面,吸水导致环氧过量树脂的屈服强度下降 3. 9%,等化学计量树脂下降 5. 1%,胺过量树脂下降 8. 5%;而经过二次干燥处理后,等化学计量树脂及胺过 量树脂的 Tg、压缩模量及压缩强度均有较好地恢复;实验结果表明:由配料比引起的固化不充分对环氧树脂 吸水行为的影响是显著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溶剂热方法进行表面改性反应,成功制备了β-环糊精/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β-CD/TiO2)。FT-IR、UV-Vis、XRD、TGA的表征结果表明,含磺酸基(—SO3)的β-环糊精(β-CD)化合物分子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键合在TiO2纳米颗粒的表面上,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包覆。PL、UV-Vis和Raman光谱进一步表明,β-CD/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对2,2′,6,6′-四氯联苯(PCB54)分子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包合能力,主要是由于β-CD的空腔与PCB54分子之间在疏水力的作用下,对PCB54分子进行识别和吸附,直至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分子间主客体包合物。  相似文献   

20.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恶唑(PPD)和2,5-二苯基1,3-恶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恶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