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气机升降失调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升降散为"温病郁热内伏"之总方,核心病机为三焦火郁、气机郁滞不得畅,经历代医家应用成为了一些疑难疾病治疗的特色方剂。升降散治病机理在于"升降",恰与现如今肿瘤病为升降出入失衡的基本病机一致,故临床上无论虚实寒热,均可用升降散调节气机升降。文章以脏腑相合理论为基础,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应用升降散化裁论治常见肿瘤病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相似文献   

2.
升降散原为治疗温疫而设,近年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尤其是治疗一些慢性病取得良好效果。此方应用始终离不开气机失调、邪热内郁这一关键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用升降散治疗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旨在调理气机,达邪于外。  相似文献   

3.
咳嗽是肺系病证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气机失调是其发病的根由,调整肺部气机升降,恢复其升降平衡是治疗的主要策略。基于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将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应用于咳嗽的治疗,随症加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屡收良效。探析其获效机理,以期进一步拓展升降散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升降散是清代医家杨栗山所推崇的名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黄酒、蜂蜜组成,所针对病机为三焦火郁,气机失畅.后世医家除应用于温病外,针对病机将临床应用扩展到外感及内伤诸病.肿瘤患者经过系列治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升降功能的失调,并且因情志因素多有火郁气滞.临证应用升降散取其升降气机之效,往往能有效地调节脾胃气机,理气开郁,有助于肿瘤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脏腑气机的升降功能,以及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总结临床从脏腑气机升降论治儿童哮喘的经验。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病机贯穿于儿童哮喘的始终,在治疗过程中以梳理气机,恢复宣降为治疗法则,运用升降散为基础方宣肺降气平喘,并根据脾胃、肝、肾气机升降失司的病机差异分别侧重于运脾化气、祛痰平喘,疏肝降气、息风平喘,固肾填精、纳气定喘,治疗时予枳术丸、柴胡疏肝散合平哮汤、防哮汤合方应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6):563-564
升降散原是治瘟疫之良方,后经历代医家发挥,被广泛应用于内、外科,取得了较好疗效。杨世勇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疏通气机、调节升降对治疗湿热疫毒和内伤杂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列举杨老师以升降散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支气管哮喘、便秘、心悸验案各1则,为升降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治疗外感病祛邪方法的角度,分析升降散的组方意义、功效特点,明确其主治病机和适用病症,反映出以多窍逐邪的治疗思路,是"窍入窍出"应用的典范,也形成了重视气机升降、清热为主、寒温并用、相辅相制的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清酒、熟蜜组成。升降散虽是治疗温病之方,但谨守因郁致火之病机,其用药特点以清、透为主,适用于气机升降失调,郁热外出不畅之证。  相似文献   

10.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内容,源于《黄帝内经》。王秀霞教授认为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是机体气机升降失常,故疏畅气机、调理升降为妇科疾病的重要理论与治疗方法,而"纠其偏,复其机,顺其势,调其常"是调理升降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法则。本文介绍王秀霞教授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妇科疾病经验及遣方用药特点,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从脏腑气机升降论治中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云枝  张铭 《四川中医》2006,24(2):33-34
本文从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调整气机升降为其治疗的根本大法。并进一步阐述平肝潜阳、通腑泻浊、醒脑开窍、益气活血治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消化系统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优势,一些临床研究及专家经验,与"气机升降失常"理论有关。该文从"升降出入"溯源及相关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结合相关脾胃病学专家经验,着重讨论赵荣莱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论述"气机升降失常"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重要性,恢复气机升降正常运行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可作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介绍岳仁宋教授应用上病下治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岳仁宋教授认为甲状腺结节疾病虽病位于上,而根本在于下,治疗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于治痰软坚、疏解健脾、精神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等方法中加入调节气机升降之法,施以升降散,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通利三焦,则气机调畅,痰行结散,瘿病自消。  相似文献   

14.
姜政 《光明中医》2016,(17):2582-2584
升降散是温病名方,受到古今众多名医大家的推崇,目前在临床上被中医临床工作者广泛使用,内外妇儿无不适用,均获较好疗效,为了更好的推广此方应用于临床,从升降散的来源及成方、组成及方解、临床应用研究、机理研究方面进行阐述,对升降散的临床应用,谨守"郁火""气机升降失调"的病机,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2-2124
升降散是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的《伤寒瘟疫条辨》中治疗瘟疫的首要方剂,在当时应用广泛,活人无数。近年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得到了赵绍琴、蒲辅周等中医大家的推崇,常用于治疗各种温病及临床疑难怪病,屡建奇功。而其方中所采用的气机升降理论是其疗效颇佳的主要原因,此理论目前已被很多人运用到了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因为通过最新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均表明,气机升降失调是引起肿瘤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的重要病机。因此重视气机升降理论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将是极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汗症有盗汗和自汗之分,是机体汗出异常的一种病症。历来多从阳虚阴虚等论治。本文探讨机体气机升降沉浮的生理病理变化,从气机升降沉浮的观点论述了汗证的病理病机,治疗时脱离阴虚,阳虚,气血不足等单一的辨证分型,以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为主线,审其有余不足,而"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结论:气机升降失常是汗证的主要病机,以调节气机升降治疗汗症更加灵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气机升降出入功能正常是人体生理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眼居头面,为九窍之一,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清阳之气的上承,因此,眼科疾病与人体气机升降功能失司密不可分。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视神经疾病,属中医眼科"暴盲"范畴。本文从"气机升降"出发,辨析NA-AION的病因病机,认为此病与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关系密切。气机失于调畅,升降出入失司,目失精微物质充养而致病。依据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调气机、复升降、开玄府的治疗思路,并结合典型病例陈述诊疗体会。  相似文献   

18.
曹颖  李志国 《吉林中医药》2013,(10):980-981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为中心,阐释脏腑气机的圆运动,在临床治疗中重视人体中气,调畅脏腑气机,复其升降枢转之常。黄氏第五代弟子麻瑞亭将“中气升降”理论进一步完善,认为脏腑气机升降紊乱所致之病,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中气升降,并将黄氏气滞之主方下气汤加减完善为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紊乱之内伤杂病方,可用以指导临床脏腑气机失调类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吞酸""嘈杂""呕苦"等范畴。白光教授认为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肺相关,气机升降失司是其根本病机;"君、臣、佐、使"理念在"气机升降"理论中同样适用,脾气为君,肝气为臣,肺气为佐,胃气通降为使;临床治疗多以健脾为原则,疏肝肃肺为辅助手段,以达胃气通降的效果;方用半夏泻心汤、参苓白术散、四逆散、乌贝散等加减,寒热平调,补泻兼施,平补平泻,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治疗脾胃病贵在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为阴土,其气宜升;胃为阳土,其气宜降。两者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多是由于脾胃升降出入之气机逆乱而发生。因此,调气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笔者在临证时,注意调节脾胃气机运动这平衡,用降、通、补、升之法,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1 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