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24例患者进行了结肠充气容积扫描以及图像的二维、三维后处理重建,以探讨二维、三维重建技术的综合运用在结肠疾病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容积扫描后重建得出了24例经结肠镜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CT仿真内窥镜(CTVE)以及多层面重建(MPR)图像,并将此两种图像作对照分析。结果:MPR在检出病灶的同时可显示病灶的密度、二维形态、肠壁受侵程度以及肠外情况作出准确判断。CTVE在对结肠病灶检出率以及对病灶大体形态显示方面优于MPR。结论:CTVE检出病灶后,结合MPR图像对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将明显提高CT结肠成像技术对结肠病变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肿瘤患者的临床、MSCT和肠镜检查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经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依据需要行薄层重组和多平面重组(MPR)。对肠道准备良好者行CT仿真内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及透明化处理,将MSCT图像与肠镜检查所见进行对照。采用Borrman法对MSCT所见病变进行分型。结果36例术前MSCT全部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隆起型(BorrmanⅠ)25例,溃疡型(BorrmanⅡ-Ⅲ)8例,浸润型(BorrmanⅣ)3例。28例结肠镜检查有效,其余病例因肠梗阻、深度不到位、进镜困难导致肠镜检查失败。病理诊断:中分化腺癌27例,低分化腺癌2例,高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多灶性中低分化腺癌及腺瘤并存3例。结论MSCT可快速、无创、敏感地发现结肠肿块性病变,并可对病变的定位、定性、术前分期及预后提供准确的信息,可弥补常规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结肠隆起性病变CT内窥镜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CTVE显示结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取长约25cm猪结肠2段制作3~12mm直径大小之结肠隆起性病变各10个,共20个。结肠适度充气后选准直层厚3mm、重建层厚1.5mm、螺距1.0行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用导航软件作内窥镜成像后处理。结果CTVE检出全部20个病灶,敏感性100%;其中8个(40%)病灶显示极好,12个(60%)病灶显示好;但显示病灶表面粘膜细节无结肠镜好;无假阳性及阴性结果。结论CTVE为可靠探查3mm以上结肠隆起性病变并获得结肠镜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CT结肠造影术四种后处理方法检查结直肠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 比较研究CT结肠造影术4种后处理方法检查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螺旋CT机对64例结直肠癌病例行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应用4种后处理方法获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pormation,MPR)、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分结直肠癌环肠周侵犯程度、长度和分型3方面比较分析所得结果。病变均经手术和(或)常规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CC)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MPR、CTVC、SSD和Raysum对结直肠癌环周侵犯程度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100.0%、82.8%、79.7%和79.7%,MPR与CTVC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肿块分型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1.3%、76.6%、95.3%和100.0%,CTVC与SSD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对肿块分型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1.3%、92.2%、71.9%和71.9%,CTVC与SSD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MPR能准确判断肿块环肠周的程度;Raysum能比SSD更可靠地显示肿块的长度,判断较准确;CTVC有助于肿块分型的判断。结论 MPR、CTVC、SSD和Raysum检查结直肠癌各有优缺点,4种后处理方法的结合能更全面显示肿块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3DCT)包括表面遮盖法(SSD)、仿真胃镜(CTVG)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与胃镜及手术结果对照。方法:23例胃癌患者(21例进展期胃癌、2例早期胃癌)均经胃镜病理证实,21例手术证实(2例进展期胃癌伴肝转移而未能手术)。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Ultra 16排CT进行全胃扫描,扫描条件:1.25mm/1.375:1/0.8s,120KV,管电流采用自动跟踪形式,扫描总时间6—8Sec。对23例胃癌2种常用的成像方法分别进行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并与胃镜和手术结果比较。结果:16排CT的SSD和CTVG的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SSD和CTVG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1.11%(21/23),95.65%(22/23);16排CT薄层快速扫描特性克服了胃CT的腹部呼吸运动伪影,明显提高了三维图像质量。结论:16排CT三维成像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为胃癌的准确术前评价提供了可信依据,并将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发挥潜能。  相似文献   

6.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PET/CT影像学特点,评价其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5例按2001年WHO诊断标准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在治疗前行PET/CT显像。15例患者经骨髓穿刺和(或)手术病理检查测浆细胞,实验室检查显示有9例患者血清IgG明显升高(〉35g/L),有8例24h尿本周蛋白增高(〉1g),15例患者均有溶骨性病变。结果CT所示骨质破坏区域及PET示代谢变化骨髓瘤病灶137个。多发性骨髓瘤病变部位以颅骨37.2%(51/137)、肋骨26.3%(36/137)、椎体12.4%(17/137)为多发,其次为髂骨7.3%(10/137)、骶骨5.8%(8/137)、四肢骨4.4%(6/137)、锁骨3.6%(5/137)、肩胛骨2.9%(4/137)。在137个病灶中,有71个病灶PET显示放射性摄取增高,阳性率为51.8%;有66个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摄取稀疏及缺损。而CT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穿凿样或虫蚀样骨质破坏。结论PET/CT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全身显像探测肿瘤患者意外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澳大利亚Peter MaeCallum肿瘤医院PET/CT中心2002年8月~2003年7月1727例肿瘤患者^18F—FDGPET/CT全身显像报告,男980例,女747例,中位年龄63岁,随访37个月(中位时间为27.5个月)。意外病灶指新发现的与原发肿瘤无关的良性病灶或第2原发肿瘤。通过分析病历记录、病理结果、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随访,确定病灶最终结果。结果1727例患者共发现238例(13.8%)有意外病灶,其中213例220个意外病灶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60个病灶怀疑为意外第2原发肿瘤,其中21.7%(13/60)证实为真阳性,70.0%(42/60)为假阳性,8.3%(5/60)至研究结束时未得到证实。38个甲状腺意外良性病灶,其中9个被证实为临床前恶性或恶性病灶,26个良性,3个未能证实。38个纵隔意外良性病灶,其中86.8%(33/38)证实为良性,7.9%(3/38)为原发肿瘤淋巴结侵犯,5.3%(2/38)未能证实其性质。其他部位84个意外良眭病灶,94.0%(79/84)证实为真阴性,6.0%(5/84)未能证实。共22例患者被证实存在第2原发肿瘤病灶,占本研究总人群的1.3%。结论^18F—FDGPET/CT全身显像是目前探测肿瘤患者意外病灶较好的无创方法,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灌肠^18F-FDGPET/CT检查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男52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9岁]临床怀疑为直肠癌患者的常规及水灌肠^18F-FDGPET/CT资料,与肠镜或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2种方法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同时比较不同病灶SUVmax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及McNemar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证实直肠癌61例,非直肠癌8例。61例直肠癌患者灌肠前后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17±6.19与14.25±6.63;t=-6.100,P〈0.01)。常规PET/CT诊断直肠癌的灵敏度为90.2%(55/61),特异性为4/8,准确性为85.6%(59/69);水灌肠PET/CT相应指标为98.4%(60/61),6/8,95.7%(66/69),2种方法诊断直肠癌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0,P〈0.05)。结论水灌肠PET/CT弥补了常规PET/CT的不足,提高了对直肠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多模式图像重建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进行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法显示(Raysum)、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成像,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诊断符合率为100%。病变部位包括升结肠12例,盲-升结肠2例,横结肠10例,降结肠16例,乙状结肠15例,直-乙状结肠6例,直肠23例。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供血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价值各有不同。结论16层螺旋CT作为一种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诊断结肠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MSCT结肠检查4种后处理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SCT对37例患行一次屏气全结肠段容积扫描,包括结肠癌14例,结肠息肉16例,慢性结肠炎5例,结节型回盲辨误诊息肉1例,结肠多发憩室1例。除1例憩室外,均经手术和/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获取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结肠镜(CTVC)、三维表面遮盖显示(3D-SSD)、四维透明显示(4D-Raysum)4种后处理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CTVC有利于息肉的检出,本组显示最小息肉直径为3.5mm,与纤维内镜比较息肉的总检出率为86.5%。MPR能直观反映息肉和癌肿处理壁及肠周侵犯情况,对癌肿肠周侵犯判断正确率达100%,同时有助于结肠正常结构、粪块及肿瘤鉴别。4D-Raysum较3D-SSD、MPR及CTVC在显示癌肿长度上占优势,判断正确率可达100%,亦优于钡灌肠检查。结论:MPR、CTVC、3D-SSD、4D-Raysum检查结肠病变临床应用价值各有不同,4种后处理技术的结合更有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CT结肠造影对结肠癌及息肉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研究螺旋CT结肠造影对结肠癌及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结肠癌及结肠息肉的CT原始图像资料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取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多平面重建(mulitiplanar reformation,MPR)+轴位,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透明显示(Raysum)图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或)电子结肠镜(electronic colonoscopy,EC)活检证实。结果 轴位+MPR,CTVC,SSD+Raysum对结肠癌分型的正确判断率分别为71.74%,89.13%和58.70%,对结肠癌环周侵犯程度的正确判断率为100%,82.61%和73.91%,肿块对肠管侵犯的长度的正确判断率为80.43%,60.87%和100%;对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65.15%,75.76%和51.52%。结论 轴位+MPR能较准确判断肿块周侵犯的程度,CTVC能准确判断肿块的分型,SSD+Raysum有助于准确判断肿块的长度;以上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评价更有助于全面,细致地显示病变情况,尤其可提高息肉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病变信息。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方法:通过对36例结肠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轴位图像和MPR、SSD、Raysum、CTVC及PE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与手术和/或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6例中23例结肠癌在MPR、SSD、Raysum、CTVC、PE图像均清晰显示,其大体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83.33%、87.5%、100%、100%。结肠息肉13例(共27个),MPR、SSD、Raysum图像各显示15个;CTVC、PE清晰显示25个,其对1.0-5.0mm和6.0-9.0mm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0%和100%。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在结肠癌分型、定位及结肠小息肉的诊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仿真结肠内窥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29  
目的 研究CT仿真结肠内窥镜(CTVC)的检查方法,镜下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螺旋CT对31例结肠疾病患者行容积扫描,包括腺癌25例,腺瘤息肉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腺鳞癌1例,多发憩室1例,阑尾粘液囊肿1例,除结肠憩室外,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仿真结肠内窥镜的影像,应用Flythrough软件沿结肠管腔中轴方向推进观察。结果 CTV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8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分别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结肠镜(CTVC)、表面遮盖显示(SSD)、透亮显示(Raysum)等后处理,将其结果与结肠镜和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6%,包括肠肿瘤18例,肠粘连2例,肠扭转2例,腹外疝3例,胆石3例。结论MPR、CTVC、SSD和Raysum检查机械性肠梗阻各有优缺点,4种后处理技术的结合,更有助于病变的检出与病变的定位、定性。MPR技术应为首选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对于结肠镜检查失败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对临床上怀疑有结肠病变,但术前结肠镜检查又不成功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结肠镜检查失败的病人行MSCT检查,然后利用工作站的后处理软件获得CT仿真内窥镜(CTVC)、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透亮法显示(Raysum)4种后处理图像。将MSCT诊断结果与结肠镜、术中探查、术后病理结果逐一对照。结果31例结肠镜检查不完全的病人均成功完成了MSCT检查,术后病理证实有结肠癌22例(包括1例多原发癌,2例癌并发息肉),结肠良性病变9例。22例结肠癌病例(包括并发病灶)MSCT均正确诊断,9例良性病例中MSCT正确诊断6例,2例误诊为结肠癌,1处息肉病变漏诊。结论MSCT是全面评价梗阻性结肠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仿真结肠内窥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检查时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对充气结肠扩张度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之前进行了结肠CTVC检查,并进行了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肠管扩张度的评分;比较不同体位下结肠扩张度的差异。结果 对结肠肠段而言,仰卧位和俯卧位时分别有26段(17%)和22段(15%)结肠肠段扩张不足,双体位下仅仅有5段(3%)肠段扩张不足;对结肠而言,仰卧位和俯卧位分别有15例(50%)和13例(43%)的结肠扩张不足,双体位时则下降至5例(17%);直肠、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在内不同体位中的扩张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CTVC中进行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对于保证结肠的充分扩张是极为必要的;横结肠在仰卧位时扩张较佳,而直肠、乙状结肠在俯卧位时具有更好的扩张度。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结肠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Lightspeed 16CT对26例纤维结肠镜活检证实的结肠癌(19例)和结肠息肉(7例)进行容积扫描.在AW4-2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和仿真内镜观察.并与纤维结肠镜结果相比较。结果 25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仿真内镜与纤维结肠镜显示基本一致,1例因肠道准备不彻底,成像效果欠佳,但不影响诊断;CT仿真结肠镜(CTVC)结合2D多平面重建(MPR)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定性。结论16层螺旋CT仿真内镜结合三维成像能达到与纤维结肠镜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加上MPR、RavSun图像技术可以提供比纤维结肠镜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CT仿真结肠镜 (CTvirtualcolonoscopy ,CTV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应用螺旋CT对 10 2例患者行容积扫描 ,包括结、直肠癌 6 4例 ,结、直肠息肉 2 6例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各 3例 ,脂肪瘤 2例 ,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脾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结肠、类癌和子宫内膜异位各 1例 ,憩室 7个病灶。除憩室外 ,均经手术和 /或常规结肠镜 (conventionalcolonoscopy ,CC)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应用Navigator软件获取CTVC图像。结果 CTVC能够显示 >4.0mm的癌结节和溃疡、>3.4mm的息肉 ,癌肿分型判断正确率为 92 .2 % ;结合原始横轴面、2D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surfacedisplay ,SSD)和透明显示 (Raysum)图像 ,有助于病变定位、定性。结论 CTVC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为结、直肠病变的检查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