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辅助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同时注重精细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 结果: 16例病人中除1例术后出现应激性渍疡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通过改进手术技巧和方法,可有效地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胆瘘、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缺乏相应的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文旨在复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胰瘘合并出血的诊疗及手术过程,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胰瘘合并出血的患者,均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了二次手术。患者1在探查胰肠吻合口时,发现门静脉出血,确切止血后重新行原位的胰肠吻合术,最终痊愈出院;患者2由于胰瘘导致了迟发性的出血及腹腔感染,在二次手术时并未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手术中对出血风险较高的血管进行了结扎,并对胰肠吻合口进行了加针修补,最终患者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D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治疗需要介入科、重症医学科、普外科的多学科参与,外科手术仍然是PD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作Child术式重建.胰肠吻合采用传统双层套入法吻合,胰管予支架管内引流.结果: 共发生胰瘘5例,占8.3%.手术开展早期明显高于开展后期,残胰质地软者发生率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在于技术的提高及胰肠吻合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方法. 结果 术后出现胰漏、胆漏、出血、感染等早期并发症16例,发生率为26.7%(16/60),手术死亡率为3.3%(2/60). 结论 积极预防、细致操作和合理诊治是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空肠自十二指肠床向上引出行消化道重建方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 年7 月至2011 年1 月间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空肠经十二指肠床消化道重建方法的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空肠经十二指肠床消化道重建,无手术死亡病例,无胃排空障碍、无腹腔感染及残留脓肿、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 空肠经十二指肠床消化道重建接近原始的消化道排列方式,符合生理状态,术后引流更通畅,腹腔感染及脓肿、肠梗阻发生率低,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一种安全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为传统组(39例)和加速康复组(ERAS组,15例)两组。传统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ERAS组接受加速康复外科策略的围手术期处理,主要包括:术前教育、术前减黄、术前营养支持、术中保温、术后强化镇痛、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早期恢复口服饮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强化血糖控制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再手术率、术后平均住院日、治疗费用,以及胰瘘、胃排空延迟和其他腹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原发病构成以及术前黄疸或糖尿病构成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死亡2例,再手术1例,1周内再入院1例。ERAS组没有死亡、再手术及再入院病例。传统组共发生胰瘘12例,ERAS组2例(30.8% vs 13.3%,P=0.191)。其中传统组有B级胰瘘2例,C级胰瘘3例,A级胰瘘7例;ERAS组均为A级胰瘘。传统组胃延迟排空发生率显著高于ERAS组(35.9% vs 6.7%,P=0.031)。包括腹腔出血、腹腔积液等其他腹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ERAS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21 d vs 17 d,P=0.046)和住院费用(97 130元 vs 80 963元,P=0.047)明显少于传统组。结论 结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特点所制定的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胰瘘、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利于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近期胆道再手术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5月至2003年5月间本院治疗20例胆道再手术病例,其中出血5例,胆漏5例,十二指肠漏2例,胆总管残石3例,胆总管横断、漏诊肝癌、切口不愈、胆石性肠梗阻、腹腔内异物各1例.结果: 均行再手术,全部治愈.结论: 近期胆道再手术原因多为医源性因素所致,强调在首次胆道手术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行预防,特别是术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中,全胰癌1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均伴胰管结石.临床症状为腹痛,皮肤巩膜黄染.4例患者入院前均有手术史,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不能切除而放弃根治性手术,入院后诊断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均行根治性手术,其中全胰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至今6月~4年,均存活.结论: 胰管结石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从而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如果术前CT等检查发现有胰体钙化或胰管结石,术中发现胰腺质地硬,或扪及结石,应考虑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而非晚期、不可切除之肿瘤,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内出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腹腔内出血的情况。
结果:168例患者中有38例出现腹腔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2.6%(38/168);因大出血而再次手术止血11例,发生率6.5%(11/168);再手术的病死率27.3%(3/11);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合并胰瘘或腹腔感染。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与胰瘘或腹腔感染密切相关。完善围手术期的处理,预防与及时发现、积极处理胰瘘和腹腔感染可以减少腹腔内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腺切除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间施行腹腔镜胰腺手术25例,其中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LAPD) 10例,完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LDP)15例,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胰瘘防治措施.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OPF5例.胰瘘发生率为20%,其中胰瘘A级2例,胰瘘B级1例,胰瘘C级2例.5例患者均保守治疗而痊愈.结论 腹腔镜胰腺手术POPF发病率仍然较高.术中、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PO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在治疗胰头良性和低度恶性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至2010年3月施行该术式12例患者临床资料.尽量靠近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弧形切除十二指肠内侧胰腺组织,并完整切除钩突,间断严密缝合十二指肠缘残留胰腺组织并以胰后被膜覆盖缝合.为了保留胰内段胆总管,必要时切开胆总管置入探条引导.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胰瘘2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无胰腺假性囊肿及腹腔脓肿形成.术后12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无术后糖尿病、胆总管狭窄、慢性消化不良发生,1例囊腺癌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胰头良性病变,DPPH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4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我科4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包括一般护理、腹部症状及体征、管道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 4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33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12例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通过干预治疗,好转出院,一例患者因多种器官疾病放弃治疗。结论 规范或标准化护理、早期发现问题、医护沟通畅通三是Whipple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标准的49例患者分成LPD组(n=23)和OPD组(n=26),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肿瘤学结果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LPD和OPD两种术式的术中输血率和术后胰瘘、胆瘘、术后出血、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安全性指标相近(P>0.05);LPD组较OPD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两种术式术后入住ICU人数、非计划再次手术人数、标本肿瘤长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阳性患者例数、R0切除率、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病理分期、肿瘤来源、出院30 d内再次入院率、术后复发率、术后90 d死亡率及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等手术疗效指标相近(P>0.05)。与OPD相比,LPD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提早,术后住院日缩短,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和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提高(P<0.05)。结论 与OPD相比,LPD安全可靠,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手术疗效值得肯定,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胰腺十二指肠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胰腺十二指肠联合损伤的临床资料.胰头十二指肠联合损伤7例,胰体十二指肠联合损伤4例;全组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头、十二指肠修补术5例(包括胰头修补+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胰头修补+带蒂空肠瓣十二指肠修复术2例,胰头、十二指肠修补+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2例);胰体尾部修补+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带脾脏胰体尾部切除+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胰体尾切除+十二指肠切除+空肠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2例.结果 术后3例发生胰漏(27.3%),经持续低负吸引治愈.全组9例痊愈(81.8%),2例死亡(18.2%).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12 例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结果,分析左肾前间隙入路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 12 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18)min,术中出血量(80±4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 d,术后未发生胰漏等并发症.结论 左肾前间隙入路是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包绕组),40例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包绕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术后两组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包绕组术后胰漏分级均为A级胰漏,未见B、C级胰漏,而未包绕组A级胰漏2例,B级胰漏5例,C级胰漏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包绕组出现2例胃排空延迟,而未包绕组出现1例胆漏,5例术后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除了1例术后腹腔出血需行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均予以保守治疗而治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术后住院时间(1.5±3.0天 vs. 17.4±6.8天,P<0.001)及住院费用(106442±16230 vs. 129831±35875元,P<0.001)包绕组较为包绕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采用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方法可以减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程度,促进术后胰漏愈合,未增加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胃排空延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可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以及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8例胰体尾良性病变和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脾组23例(实施Kimura法20例,Warshaw法3例),切脾组15例;围术期均实施ERAS措施,并分析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失血量、具体术式、ERAS实施方法、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 保脾组和切脾组在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中位引流管拔除时间为6(5~7)d,保脾组为7(4~7)d,切脾组为6(5~7)d;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8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胰体尾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实施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可行,围术期可按照ERAS策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MRCP对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在胆囊切除术后问题( PCP)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水成像技术对33例PCP病人进行MRCP检查,并根据手术及病理情况评估其诊断符合率。结果: 33例病人均获得了满意的MRCP图像,且无特殊异常反应,在 27例胆胰相关病因的诊断中,MRCP的诊断符合率为88.9%(24/27);而在6例非胆胰相关病因的诊断中,其诊断符合率为0。结论: MRCP对PCP病人胆胰相关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它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还能指导外科手术和介入性治疗方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和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胆瘘、上消化道大出血及人工血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出现胃肌轻瘫3例,胰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复查彩超、人工血管及门静脉内均无血栓形成.术后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8例,胰腺细胞癌3例,恶性淋巴管瘤1例,切除血管上下缘,无肿瘤浸润.胰腺切缘没有肿瘤累及,门静脉受癌肿侵犯8例,炎性粘连4例.术后9个月死于重度营养不良1例,术后18个月死于癌肿复发肝转移1例,其余10例目前尚在随访中,其中存活3年3例,2年4例,1年3例.结论 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提高胰头癌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应该作为胰头癌患者合理手术方式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胰腺外伤2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外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8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1例胰腺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13例行CT检查,7例考虑有胰腺损伤,阳性率53.8%;14例行B超检查,2例考虑为胰腺损伤;腹腔穿刺液13例查淀粉酶,9例明显升高;1例漏诊,其余均经术中探查确诊.本组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单纯引流4例,胰腺缝合修补7例,胰体尾切除6例,胰体尾断端与空肠行Roux-Y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头清创缝合加十二指肠改良憩室化手术1例,治愈18例,死亡3例.结论 腹腔淀粉酶测定和CT联合应用可提高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率,术中仔细探查胰腺是防止遗漏胰腺损伤的重要措施,以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原则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胰腺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