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勃 《当代医学》2013,(10):67-6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狭窄组(SN组)39例和多支狭窄组(MN组)44例,并以同期入院体检的41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中CRP与D-二聚体水平;术后随访1年,根据有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将患者分为事件组(26例)与非事件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中CRP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术前MN组患者血浆CR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SN组(P<0.05),且SN组、MN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事件组患者血浆CR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著高于非事件组(P<0.05)。结论血浆中CRP与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两者联合检测对其术后康复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九涛 《中外医疗》2007,26(23):15-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中D-二聚体、P-选择素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24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25例正常对照组体内的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并分析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冠状动脉事件检出的敏感度.结果 UA组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与SA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与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P-选择素对冠状动脉事件的检出均较为敏感.结论 D-二聚体、P-选择素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杨凯乐  孙克佳 《河北医学》2012,18(1):102-10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妇科手术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宫颈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宫颈癌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组(P均<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随宫颈癌病变的恶性程度升高而呈上升趋势;Ⅰ期、Ⅱa期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程度显著高于Ⅱb期官颈癌患者(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能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D-二聚体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患者20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3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AMI组),比较三组组间PDW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依据Gensini评分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分组41分(94例);中分组41-87分(68例);高分组87分(38例),分析血浆PDW和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Gensini评分高分组与中分组、低分组比较,PDW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UAP组比较,Gensini评分、PDW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DW、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497、0.278(P0.01)。结论 PDW和D-二聚体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正相关,且PDW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冠脉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73例(观察组),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FIB、D-二聚体及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P<0.05),而Ⅲ、Ⅳ期患者AT-Ⅲ水平低于Ⅰ、Ⅱ期(P<0.05)。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以及AT-Ⅲ的水平可作为肺癌进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45例,年龄39~78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AMI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亦高于sA组和UA组,U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D-二聚体水平不同,UA与AMI冠心病的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测冠脉斑块特征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斑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对本院80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和血清hs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正常对照组;据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正常对照组.结果: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P<0.01).各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混合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硬斑块维(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危险性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148例UA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UA患者按Brawnwald分级分为3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检测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UA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并随危险分层的严重程度而增加(P<0.05)。心血管事件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是早期识别UA高危患者和评价UA患者预后较好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9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30例,急性心肌梗塞组(AMI)18例,并与96例非冠心病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UA含量(305.49±98.58)umol/L,D-二聚体(0.16±0.05)mg/L相比,冠心病组的UA、D-二聚体明显增加(P均0.05),随着冠心病程度增加(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UA、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UA(389.06±99.13)umol/L(475.39±124.35)umol/L;(582.20±145.56)umol/L;D-二聚体(0.38±0.16)mg/L;(0.98±0.31)mg/L;(1.83±0.64)mg/L;P0.05~0.01]。结论尿酸、D-二聚体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正相关,检测UA,D二聚体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与不稳定心绞痛(U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44例UA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D-二聚体浓度;并用相同方法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上述指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UA患者缓解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水平较其急性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U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Liu MY  Hu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78-680
目的探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事件风险的联合评估价值。方法将经冠脉造影确诊有急性冠脉事件(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195例冠心病患者和无急性冠脉事件的69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对照研究,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尿酸的差别,以及二者在急性冠脉事件发生风险的联合作用。结果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尿酸高于对照组(FIB分别为4.09g/L±1.36g/L和3.52g/L±1.37g/L,P<0.05;尿酸分别为320μmol/L±91μmol/L和302μmol/L±104μmol/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而尿酸水平未进入回归方程。联合评估发现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高尿酸水平的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高于单一指标增高者。结论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与尿酸有共同促进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的作用。联合应用纤维蛋白原和尿酸对于全面评价急性冠脉事件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脑钠肽和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且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等并发症为CHD组,再根据临床分类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三组,10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中脑钠肽、D-二聚体浓度.结果 CHD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CHD组中,AMI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组,UAP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反映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行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与患者PCI术后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关系,探讨用FIB及ApoAⅠ水平对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进行预测的可能性。[方法]测定121例入院后行PCI术的ACS患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组(n=53),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68),和64例除外器质性心脏病确诊为心血管神经症者(对照组)的血浆FIB、ApoAⅠ和ApoB水平。根据FIB水平将所有ACS患者分为:Ⅰ组(n=83):FIB<4 g/L,Ⅱ组(n=38):FIB≥4 g/L;按ApoAⅠ水平将所有ACS患者分为:Ⅲ组(n=78):ApoAⅠ≥1.0 g/L;Ⅳ组(n=43):ApoAⅠ<1.0 g/L。分别比较Ⅰ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患者PCI术后30 d的主要MACE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AMI组FIB水平显著高于UA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与UA组同对照组比较ApoAⅠ明显降低(P<0.01),AMI组ApoAⅠ水平低于UA组(P<0.05)。(2)AMI组与UA组分别同对照组比较,ApoAⅠ/ApoB的比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在MACE中,Ⅱ组与Ⅰ组比较,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壁瘤、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Ⅳ组与Ⅲ组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上有明显差异(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Ⅳ组与Ⅲ组比较总事件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FIB和ApoAⅠ水平是影响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病情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为CHD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已经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9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7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24例(CAS组),另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hs-CRP和FIB水平。结果患者组hs-CRP和FIB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 AMI组、UA组与CAS组相比,AMI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AMI组与CAS组的血浆FIB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外周血hs-CRP和FIB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关,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血清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脂水平,并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pectoris,SAP)患者及健康查体者比较,探讨其在缺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ICM,46例UAP和40例SAP患者以及81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尿酸酶法测定其血清尿酸,并且同步测定血清肌酐、CRP、血浆FIB和血脂水平。结果ICM组血清尿酸和肌酐均值明显高于UAP、SAP组及正常对照组,与其他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尿酸:P<0.001,P<0.001,P<0.005;肌酐:P=0.005,P=0.001,P<0.005)。UAP组CRP水平明显高于ICM组、SAP组及正常对照组,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0,P<0.005),而与ICM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清FIB水平UAP组最高,ICM组其次,SAP组最低,ICM组、UAP组及SAP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3,P<0.002)。而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ICM组尿酸与肌酐呈正相关(r=0.85,P<0.02),CRP同FIB呈正相关(r=0.76,P<0.01)。结论ICM患者血清尿酸及肌酐增高可能为心血管系统严重受损的标志。高FIB和CRP水平共同促进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是ICM患者病情发展、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浆Hs-CRP、cTnI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2004年住院的uA患者46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Hs-CRP、cTnI,观察各组冠心病(CHD)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UA组Hs—CRP、cTnl均高于SA组。差异有显著性,U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UA和SA组Hs—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s—CRP、cTnl增高者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属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ox L DL)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 ( U A)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 EL ISA法检测 69例不稳定心绞痛 ( UA组 ,包括低危组 16例、中危组 3 0例、高危组 2 3例 )及 42例稳定型心绞痛( SA组 )血浆 ox L DL水平。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心血管事件 ,U A分为 :难治组 17例和趋稳定组 5 2例。结果 :U A组血浆 ox L DL 水平明显高于 SA组 ( P<0 .0 1) ;UA难治组明显高于 U A趋稳定组 ( P<0 .0 1) ;血浆 ox L DL 水平与 U A危险度分层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 ( P<0 .0 1)。结论 :血浆 ox L DL 水平升高是 U A的一个危险因子 ;ox L DL 可作为 U A危险度分层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郁金  孙平  陈刚 《河北医学》2007,13(3):281-284
目的:评价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诊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组46例,非急诊介入组32例,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比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急诊介入组与非急诊介入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了30d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相似,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UA患者,冠状动脉狭窄≥75%者94例(观察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CAG轻度狭窄50%~70%者10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QTd及QTcd。结果CAG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明显缩短QTd及QTcd,有利改善U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冠脉病变积分)的相关性。方法:将232例ACS患者分为2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0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130例,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TBIL、UA及FIB的含量,并与冠脉病变积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ACS患者UA及FIB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TBIL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UA、FIB与冠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TBIL与冠脉病变积分呈负相关。结论:UA和FIB的升高及TBIL的降低与ACS发生和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