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在我国众多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刊物中,我特别地偏爱《学习与探索》。在它创刊十周年之际,我对自己的这个偏爱进行了反思:我为什么会偏爱《学习与探索》呢?得出的结论是:《学习与探索》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即它致力于理论的探索,它探索的是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偏爱具有个性的人,具有个性的产品。对于刊物,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大概不会喜爱面面俱到的刊物,那种企图使自己的刊物适合所有人的口味,满足多层次读者需要的做法,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想《学习与深索》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它突出了自己理论探索的特色和个性。  相似文献   

2.
布尔迪厄以"习惯"为轴心建立了他的实践理论。习惯这一概念并非来自理论研究,而是通过实地考察而得出的,从而标明了布尔迪厄与其他种种理论流派的分野。在习惯这个支撑点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再生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实展开了有力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一、史学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之区分史学理论的现状颇堪忧虑。颇堪忧虑的原因是人们对史学理论的含义缺乏深思,人们往往把“史学理论研究”当成是“史学理论”。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史学理论”是一种思想体系,而“史学理论研究”则只是对“史学理论”本身所进行的“研究”,即对“史学理论”所作的各种解释、论证、说明等。、至于以“史学概论”冒充、代替史学理论,同样是对史学理论的误解,同时也是造成史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极度匾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理论的作用都是基础性的、结构性的、整体性的…  相似文献   

4.
薛伟江 《社科纵横》2006,21(2):13-15
唯物史观是党的执政理论的理论基石。作为系统考察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原理,唯物史观全面揭示出社会政治运作的动力机制,深刻预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细阐述了政党政治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为深化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谢静 《求是学刊》2015,(1):43-48
福利国家危机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克劳斯·奥菲最为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将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与系统功能主义相结合,借鉴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对福利国家进行生产批判、政治批判与现代性批判,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进行诊断,特别对福利国家存在的危机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9):11-15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复杂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以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治党理论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党在不同时期创立的治党理论积极成果,结合党在新时代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党自身的建设实际,对治党做出全新部署,围绕治党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论断,形成了系统而严谨的习近平新时代治党理论。它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顶层设计,使中国共产党既保持了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又能扩展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以实现"初心"。  相似文献   

7.
查菲茨  濮亚新 《社会理论》2001,(1):56-66,77
在过去25年中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最近开始影响到主流理论。本文认为新马克思主义、宏观结构主义、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网络理论、社会地位期待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法、新弗洛伊德论和社会角色论等女性主义的视角更应充分地整合到主流社会学的理论中。  相似文献   

8.
巫文强 《创新》2014,(3):26-30
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与正确方向及初衷背离的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逐渐式微的内因,这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地位以及使之再成为主流的关键。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中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对自身的理论自觉进行反思,不断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践行意识、文本意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自信关键在于能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毕霞  沙良杰 《阅江学刊》2016,(4):78-85,148
精英理论和多元理论是目前西方政治学中两大政治理论体系,为分析腐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精英理论强调良性精英循环,多元理论主张权力分散彼此竞争。精英循环不畅、利益多元异化是我国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两者相互作用,增加了腐败的可能性,拓展了腐败生存的空间。有效地实现精英循环、保障合理利益多元化,并让两者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中共同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是实现我国廉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界引进了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诸多译论,以丰富我国的译论研究,推动我国的译学发展.但是,一味地拿来使我国一些译学研究者的思路陷入了西方译论的窠臼.如今,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亦步亦趋西方译论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省.本文针对西方译论引进的得与失,从三个方面探讨西方译论在中国译界的传播、假象和局限性,并强调中国译界有着自身的创见,指出中国译学研究者要尊重自己的翻译史与理论创见,看清自己译论中的精华,予以发扬光大,少套些西方译论,多谈些中国译学研究的现实,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增强一点自觉性,减少一点盲目性.  相似文献   

11.
感性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渝生 《求是学刊》2000,1(5):35-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为对单纯思辨传统的扬弃。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冲破了理性世界的束缚,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感性世界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分析,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以马列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直接理论来源,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理论的未来     
当代对某事物之后的关注,容易引起共鸣。但是,如果再要求有历史性的说服力,它就必须限制到后后期资本主义上。当我们追溯到其起点时,在那里原始的萌发伴随着往日陈腐的气味。这就是为什么讨论的问题——“批判理论有未来吗?”——看起来如此不可思议地活跃:仿佛未来就在眼前。然而,在批判理论这一纸船刚刚驶离战前的德国而进入自由航行的公海时,怀疑夺去了其光彩。批判理论有未来吗?大概不会有,这已是应  相似文献   

14.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批判理论流派,继新自由主义之后对新现实主义,尤其是结构现实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广义的批判理论阵营中,建构主义及结构理性主义思路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伴随着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和两极时代的终结,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指国际关系或世界政治正处于重塑阶段,由此向当代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及其观点提出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研究中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realism),即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5.
李薇玲  李洪梅 《社科纵横》2008,23(2):145-146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典型的贫困理论,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与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对贫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寻.从而为正确认识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困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际学术界在发展问题上主要有两派理论: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现代化理论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社会发展的轨迹,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均衡演进,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特性重视不够,并多少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发达与不发达的联系。依附理论建立了“中心——外围”、“外围资本主义”等概念,把不发达问题纳入世界体系中考察,探究了第三世界落后的历史和现实原由。但是它过于注重外因,容易导致悲观主义。作者认为,两派理论各有长短,在有些论断上针锋相对,但又有内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因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滞胀时期。经济增长的急剧变化和不稳定,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丛生。  相似文献   

18.
段艳辉 《探求》2003,(1):56-58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司法独立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一是人民主权原则,这与社会契约论的传播密不可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是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该原则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核心。基于这两条原则,作者从理论根源上指出了司法独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学习动机的自尊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彩珍 《社科纵横》2004,19(1):114-115
学生的自尊对其发展的影响 ,历来是研究者比较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学生自尊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动机作用 ,本文概要总结与回顾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并展望了自尊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陈福胜  秦军 《学术交流》2007,10(9):55-57
合法性是现代社会理论与实践中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被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在历史沿革上,合法性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曾经形成了形式主义合法性、规范主义合法性和重建性合法性三个类型,在整合三种理论的基础上,现代合法性内涵包含着三个要素,即自愿性的认同或同意、符合一定的规范标准与符合现行法律规定。在西方文明内部,合法性正经历着危机,合法性的评判标准成为争议的核心。随着合法性主体的多元化与合法性客体的日渐扩张,合法性的评判标准应表现出同一性,在法学理论研究上,合实效性、合理性与合法律性三个维度应当成为合法性评判的实践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