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顾瓅 《当代护士》2018,(7):91-9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治疗的1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予以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60例);对照组入院时予以外周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50例)。观察两组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总穿刺次数、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置管总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时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置管总穿刺次数,有利于恢复患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静脉输液途径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观察组80例患儿采用UVC联合PICC静脉输液方式,对照组80例患儿采取PIV联合PICC静脉输液方式,比较两组患儿在体重增长(g/d)、住院天数(d)、静脉穿刺费用(元)、输液外渗、置管相关感染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体重增长、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穿刺的费用、输液外渗的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VC联合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供给营养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专职化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行PICC置管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99例和对照组95例,观察组实施PICC置管专职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维护。比较两组患儿非计划拔管率、住院时间及家长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职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非计划拔管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时段脐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1例,分为分时段应用脐静脉置管、PICC组(观察组)51例和外周静脉置管加PICC组(对照组)60例,监测两组住院期间的静脉置管情况、患儿身体指征反应及导管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 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低(P<0.01);两组患儿纠正低血糖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暂停次数、体质量增长至2 kg时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时段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且不增加感染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并发症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管路模式,对比分析两组心理应激反应、治疗依从性、并发症、患儿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管内导管感染、胃肠道感染、口腔感染、肛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患儿PICC置管期间心理应激反应,降低患儿并发症,提高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依从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实施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依从性、导管留置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N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新生儿的依从性,延长置管时间和缩短NICU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43例早产极低体重儿,评估患儿外周血管弹性差,经家属同意PICC置管后,采用经股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结果在4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穿刺中,一次性置管成功39例,成功率90.7%,平均置管时间为31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应用效果可靠,且股静脉位置固定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美国进口的3.5Fr脐静脉导管进行脐静脉置管,观察脐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6.23±2.943)d,并发症(外渗、静脉炎、脱管、堵塞)发生率低。结论应用脐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较长,解决了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静脉输液穿刺置管难的问题,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较好的静脉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经下肢和上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确定最佳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医院20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下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将上肢静脉置管者155例作为对照组,将下肢静脉置管者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等置管效果指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局部渗液、静脉炎和怀疑或明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管较上肢静脉置管在置管过程中操作简化,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可在综合考虑患儿的健康和血管各项因素之后,将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作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首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71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均应用PICC治疗,观察组辅以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与护理干预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肯定,可提高患儿置管成功率和成活率,同时提高其治疗期间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研究。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PIV),研究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出院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均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极低体重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马晓艳 《全科护理》2010,8(5):396-397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板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QCC活动前2012年1~12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共98例;选取2013年1~12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共100例,期间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分析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012年1~12月成立QCC小组前和2013年1~12月成立QCC后PICC操作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立QCC小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管理,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团队协作精神,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最佳方式。方法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1例分为联合导管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静脉穿刺次数、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操作期间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80%)次数、体质量增长情况、输液外渗例数及血培养情况。结果联合导管组在静脉穿刺次数和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建立静脉通路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次数、输液外渗次数少于外周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导管组留置时间长,患儿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脐静脉置管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液管理,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刺激少,利于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江思思 《当代护士》2014,(6):135-137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7fl~2013年5月在我科NICU住院且符合置管指征的30例早产极低体重儿,在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同意书后采用昊朗科技公司生产的1.9Fr40cm规格的PICC管,选择上肢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结果3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置管成功29例,平均置管时间为28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用于早产极低体重儿效果可靠、方法简便、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发生断管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20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儿发生断管,发生率2.42%;将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导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置管部位、导管固定情况及后续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导管外固定不良是发生PICC置管断管的主要原因;断管部位以圆盘与导管连接处占首位;下肢PICC置管发生断管较上肢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也可导致PICC断管发生。结论 :规范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固定,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流程,加强对不同部位PICC置管的风险管理,才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