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专业指导提升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8月院内生产的新生儿240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1200例)和对照组(1200例)。两组新生儿均应用耳声发射技术,在分娩后3天内至产妇出院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则为高危儿出院前)为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高危儿在病情稳定后进行筛查。初筛未通过于出生后42天复筛,如复筛仍未通过则于三个月龄进行听力学诊断。实验组由2名经过听力筛查系统培训且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负责建立听力筛查系统,指导协助护士工作,同时对疑似听力障碍的新生儿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单纯性在护士轮班时行普遍听力筛查及护理工作。观察两组新生儿初筛、复筛、诊断及干预情况。结果实验组初筛率95.42%,初筛未通过11.70%,参与复筛89.55%,未通过复筛38.33%;对照组初筛率为92.83%,初筛未通过13.91%,参与复筛70.32%,未通过53.21%。实验组诊断阳性率39.53%,干预率93.02%;对照组诊断阳性率23.40%,干预率82.98%。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听力初筛率、复筛率、诊断率以及干预率,降低失访率,有利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通州地区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及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入住本院NICU的283例新生儿在病情稳定或出院前运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未通过者生后42 d左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转往上级医院,出生3个月后进行诊断检查.结果 283例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70.1%,初筛未通过83例.复筛实际人数64人,通过45人,通过率70.3%,复筛未通过19例.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早产儿为高危因素前三位.结论 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发人群.应加强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工作,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减少听力障碍儿童数量,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本院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其对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对2011年8月~2012年4月对196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正常足月儿组初筛通过率为90.07%(1497/1662),复筛通过率为9455%(156/165);高危儿组的初筛通过率为63.13%(125/298),复筛通过率为24.66%(18/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适天数应在新生儿出生后3d或3d以上,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里,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初筛通过率明显提高。本次听力筛查确诊听力障碍新生儿20例(1.02%);其中高危儿组13例(4.36%),正常足月儿听力障碍7例(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必须重视新生儿尤其是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管理;对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加强随访、定期检查;对确诊听力障碍新生儿及早干预、听力补偿或重建,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7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快速脑干诱发电位听力筛查仪(AABR)对出生后3~5 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出生后30~42 d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3月龄行诊断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确诊。比较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胎龄、产妇年龄、耳别、正常与高危等6个因素与筛查通过率的关系。结果: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对初筛、复筛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产妇年龄、耳别、正常与高危因素对初筛、复筛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产妇孕期的保健,尽量降低异常分娩的情况,普及并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尽可能提高听力筛查的准确性,加强对患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畸变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初筛通过率、复查率以及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畸变耳声发射(DPOAE)筛查仪对出生2~5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0~42d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进行第3次筛查,未通过者转诊到听力诊断中心,采用诊断式DPOAE、声导抗、听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或听性稳态反应(ASSR)检查后确诊。结果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率89.2%,高危儿初筛通过率47.3%,复筛率66.7%;确诊先天性听力损失15例,占全部新生儿的2.08‰(15/7 230),其中正常新生儿确诊听力损伤7例,占正常新生儿的1.2‰(7/5 825),高危因素儿确诊听力损伤8例,占高危儿的5.69‰(8/1 405)。结论要重点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随访,及时转诊以便早确诊、早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提高听力筛查的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降低假阳性.方法:以2008年7月~2010年1月分娩的161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以2010年2月~2011年5月分娩的1525例新生儿为观察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对两组听力筛查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初筛率为100%,通过率为93.77%,复筛率为100%;对照组初筛率为80.89%,通过率为80.44%,复筛率为78.43%.两组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率及其通过率、复筛率,提高听力筛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早期发现婴儿听力障碍,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促进其正常的言语发育。【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本院儿保门诊检查的3 055例婴儿进行听力筛查,连续两次筛查异常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确诊。【结果】3 055例婴儿初筛异常率5.43%,复筛异常率10.84%,复筛异常18例经ABR确定5例为听力障碍,检出率为1.64‰。听力障碍儿以高危儿为主,高危儿中听力异常检出率为27.21‰,正常新生儿听力异常检出率为0.3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χ2>3.84,P<0.05)。【结论】DPOAE和ABR能早期发现婴儿听力障碍,通过筛查,婴儿听力障碍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有效地促进婴幼儿言语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对新生儿听力障碍进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用双通道耳声发射仪对在我院出生的3~5d的新生儿进行检测,通过初筛和复筛,对新生儿听力障碍进行早期诊断。结果:初筛异常率9.3%,复筛异常率1.2%。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及早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对早期治疗、干预听力残疾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瞬态耳声发射(TEOAE)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OAE及ABR对我院206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先用TEOAE进行初筛、复筛、再复筛,仍未通过者测试ABR,2次ABR测试异常者诊断为听力障碍。结果:206例高危新生儿用TEOAE筛查,初筛未通过率为170‰(35/206),复筛为136‰(28/206),再复筛为102‰(21/206),用ABR复查诊断为听力障碍疾病29‰(6/206)。结论:TEOAE及ABR很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TEOAE与ABR合用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相似文献   

10.
曾帅  周沫 《护理学报》2009,16(7):49-51
目的 探讨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技术(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aponae,AABR)应用于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可行性及效果,总结应用该技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采用美国NATUS公司生产的ALGO3i快速脑干诱发电位筛查仪,运用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技术对2 368例新生儿在出生48 h后至出院前进行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 d进行复筛,如仍未通过,则转至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行诊断性测定.结果 2 368例筛查对象中初筛通过2 195例,需要复筛173例,实际复筛133例,复筛通过119例,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发病率为2.53‰、转诊率5.91‰、假阳性率0.12%、暂未出现假阴性.结论 AABR具有快速、方便、安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低转诊率等优点,能及早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筛查时注重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提高筛查覆盖率,降低初筛假阳性率,并做好筛查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基本情况,以便早发现、早确诊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出生的500例新生儿,采用耳声发射检测仪(TEDAE)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再次复筛,复筛未通过即采用脑干诱发电位诊断。结果本院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88.2%(441/500),复筛通过率90.7%(49/54);正常新生儿与NICU新生儿初筛与复筛通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新生儿通过率更高;本组新生儿中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0.8%(4/500)。结论 TEOAE是一种准确、敏感、简捷、无创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新生儿听力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高危新生儿,更应重点筛查。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61-4062
1482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听力筛查按照常规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给予耳道及鼻腔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初筛率和复筛率。观察组初筛通过709例,未通过32例,初筛通过率为95.68%,对照组初筛通过663例,未通过78例,初筛通过率为89.47%,观察组初筛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实际复筛1例,实际复筛率为3.12%,对照组实际复筛15例,实际复筛率为19.32%,观察组筛查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强对新生儿耳道及鼻腔护理,可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有利于对及早发现听力障碍的新生儿,有利于患儿早期治疗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481-482
目的研究高危儿筛查应用不同护理管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42例高危新生儿进行研究,按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案将所有高危新生儿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初筛、复筛通过率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初筛及复筛通过率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95.96%)高于对照组(87.89%)(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有助于早期诊断其听力障碍,高危新生儿家属也会因此而对护理人员给与更高评价,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适宜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听力初筛未通过婴儿的复筛率。方法母婴同室新生儿使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出生24~48h普筛,未通过者,出院前再筛查1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高危儿初筛、听力初筛未通过42d复筛的婴儿均采用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出生后2.5~3个月通过绿色转诊于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学诊断和医学评估和相应治疗,以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本院活产的新生儿5569例为观察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与管理;发调查问卷、复筛温馨提示卡、复筛前七日院信息平台短信提醒、复筛日未来者专人负责电话追踪。以2012年2月~2013年1月活产的新生儿514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作入院后听力筛查教育。比较2组初筛率与复筛率。结果观察组的复筛率为96.40%(477/495);对照组的复筛率为64.8%(314/484)。观察组的复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与综合管理,专人负责新生儿听力筛查追踪随访工作,对提高新生儿听力复筛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萍乡市安源区2018年至2022年新生儿听力筛查数据为基础,统计近5年听力筛查结果并分析异常结果的随访。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安源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资料,每年有1 000余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本次共收集5 241例活产新生儿,筛查人员对出生后48~72 h后正常新生儿利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初筛,未通过者于42 d内进行双耳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转至专门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一步诊断,并跟踪随访,记录萍乡市安源区2018年至2022年听力筛查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2018年至2022年萍乡市安源区共5 241例活产儿中,有5 199例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初筛率为99.20%,共有4 865例通过初筛,334例未通过初筛,未通过率为6.42%;初筛未通过召回314例,复筛率为94.01%;复筛通过266例、未通过48例,未通过率为18.05%;共45例复筛未通过召回,转诊率为0.87%;5 199例完成初筛的新生儿中,有31例失访,完成程序筛查数5 168例,确诊听力障碍13例,发生率为0.25%。确诊的13例听力障碍患儿中,有10例家长接受随访,...  相似文献   

16.
王春雷 《临床医学》2006,26(10):54-5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应用丁新生儿听力筛选的可行性与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新生儿听力筛选,于出生后3~7d进行初筛,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d复筛,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再复查,仍未通过者确诊为听力损失。结果4696例新生儿进行筛查,初筛率95.7%。经初筛通过了4268例(90.9%),初筛未通过428例(包括双侧或单侧朱通过)。其中394例进行了复筛,复筛率92.6%,复筛通过了326例(82.7%),复筛未通过68例(17、3%)。其中66例于出生满3个门后再进行了复查,复查率97.1%,经复查54例通过了再复查,16例仍朱通过哲确诊为听力损失,占正常新生儿的0.34%。其中双侧均未通过5例,单侧未通过11例。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快速、准确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疗法,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以便进行早期干预;研究发现,听力障碍的发生,与听力障碍家旅史、耳毒性药物应用史、母孕病毒感染史、宫内窒息史、早产、婴儿患病史等有关,值得临床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情况,对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接生的1704例新生儿,评估新生儿情况,听力筛查均采用Chirp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ASEABR)的方法,对初次时未通过筛查者,在1个月~42 d实施复筛,对复筛后仍未通过者进行确诊后医学干预。分析初筛通过率及复筛通过率。结果:高危患儿的初筛未通过率是32.10%(26/81),其他受试者为8.50%(138/1623)。高危患儿中有26例新生儿初筛时未通过,复筛后未通过者为3例,其他受试者在初筛时未通过者在复筛后均通过。结论:CASEABR法进行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检测率高并且临床使用较为方便,可对临床诊断提供早期筛选病例,实施早期干预后可预防耳聋或是聋而不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未通过听力初筛的新生儿接受听力复筛的意义.方法 对1 706名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的326例,不论接受或未接受第2次复筛者均行电话随访.结果 未通过听力初筛的326例中,82例回院复筛,复筛率为25.2%(82/326),未通过复筛6例,占7.43%(6/82).244例(74.8%,244/326)未接受复筛的原因:家长持侥幸心理占38.1%(93/244),失访占44.7%(109/244),其他占17.2%(42/244).结论 新生儿听力初筛未通过者是听力障碍的高发人群,加强宣传,提高家长对复筛的重视程度,对提高复筛率、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并进行有效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探讨与听力障碍发生有关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NICU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于病情稳定、出院前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d左右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行听觉脑干反应(ABR)确诊检查;选取产科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NICU中12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初筛异常46例,占36.2%;复筛46例,异常9例,占19.6%;9例患儿3~4个月时行ABR检查,确诊听力障碍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57%(2/127)。对照组检测正常新生儿182例,初筛异常18例,占9.9%;18例复筛全部通过。【结论】NICU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是听力障碍发生的高危人群,尤其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应进行听力随访。  相似文献   

20.
蔡贤华 《全科护理》2014,(5):474-475
[目的]探讨优化健康教育在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取分娩的6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新生儿的产妇进行优化健康教育,对对照组新生儿的产妇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筛查初筛率、初筛通过率、复筛率。[结果]观察组的听力初筛率、初筛通过率、复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认知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健康教育可促进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我国儿童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