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头季留茬高度对水稻再生季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实现再生季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稻新两优22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头季收割时设置40(高留茬,HS)、20(中留茬,MS)和5cm(低留茬,LS)3种留茬高度处理,考察不同节位再生穗产量构成因子、稻米品质、叶面积指数、氮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留茬高度降低,2个品种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再生季HS处理产量(4.13t/hm2)比MS和LS处理分别高9.9%和16.3%。随留茬高度降低,再生季稻米碾磨品质显著下降,新两优223整精米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黄华占,前者HS处理分别比MS和LS处理高26.8%和59.7%;随留茬高度降低,稻米外观品质显著提升,蛋白质含量下降,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再生季水稻主茎、叶片和新芽的氮素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HS和MS处理的Pn显著高于LS处理。综上所述,根据品种特性,调节头季收割留茬高度,可促进水稻再生季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不同留茬高度、1d内的不同收获时间和不同档位收割对稻谷机收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机型均以稻谷85%成熟度时收割损失率最大,90%成熟度时收割损失率最小;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的机收损失率以40cm最高,20cm次之,lOcm最小;1d之内不同收割时间的机收损失率以7:00最高,l0:O0次之,14:00最低;不同档位作业处理的机收损失率均以高档最大,中档次之,低档最小。2种机型之间,在留茬高度大于20cm条件下半喂入式收割机机收损失率显著高于全喂入式收割机;在档位为高档条件下,全喂入式收割机的机收损失率显著高于半喂入式收割机。综合来看,应选择性能优良的国产或进口收割机在水稻成熟度为90%时及时收获,机收的适宜留茬高度为10cm,保持中低档行走速度于上午10:00以后进行收割。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株高对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a)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评价其饲用价值。结果表明,留茬30 cm处理的总鲜草产量为14.1 kg·m-2,总干草产量为1.90 kg·m-2,显著高于留茬20 cm和留茬10 cm处理;其粗蛋白(CP)和粗纤维(CF)含量较高,粗灰分(CA)和无氮浸出物(NFE)含量较低。株高130 cm时刈割与对照处理(株高95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CP、NFE含量较低,CA和CF含量较高;株高60 cm刈割处理的CP、NFE含量高,CA和CF含量低,但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综合分析5项饲用营养成分和总能量(GE)产量,留茬高度30 cm、株高95 cm时刈割可实现墨西哥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4.
赤霉素、施肥量、留茬高度对香根草生长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刚割茬的香根草,进行不同赤霉素喷施浓度、不同施肥量和不同留茬高度3个单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赤霉素抑制香根草新茎蘖萌发,但促进其高度增长,浓度与株高增长正相关;3.2g/穴尿素的施肥量能显著促进株高和新蘖菜的增长;10cm留茬高度有利于株高增加,40cm的留茬高度有利于新蘖菜的萌发。  相似文献   

5.

传统耕翻使农田土壤水分散失并加剧其退化趋势;免耕留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性质.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旨在选择适宜留茬高度和配套耕作措施。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研究了燕麦高茬(GC)、低茬(DC)和传统(CT)3种耕作方式对燕麦田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降低,GC和DC较CT土壤温度分别降低了8%、7%。GC和DC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GC最大,较CT提高了24.6%。GC和DC均能明显提高燕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呼吸速率,且GC土壤呼吸速率最高,达32.71%。GC土壤有机碳显著于CT。燕麦产量表现为:GC>DC>CT,且GC和DC比CT显著提高了40%和25%。燕麦留茬可以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常规耕作、免耕留高茬(30cm)、留中茬(20cm)、留低茬(10cm)四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17∶00,日变化趋势受温度影响较大,变化幅度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季节变化的峰值出现在8月3日,整个生长季CO2平均排放速率影响表现为传统耕作>留低茬处理>留中茬处理>留高茬处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免耕留茬处理有很好的保温、保水作用,且随留茬高度的增加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土壤含水量和0~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小麦高留茬田间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留茬、灭茬和烧茬三种处理土壤、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比较了三种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小麦高留茬的田间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留茬明显降低了土壤温度,测定日0cm地表温度全天内留茬都处于最低,其中10时到14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土壤5~25cm平均温度分别较灭茬和烧茬低1.45℃和2.3℃;土壤0~70cm含水量自始至终留茬高于灭茬和烧茬;留茬对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在晚上,麦秆凝结的水汽增大了空气湿度,白天留茬高度内气温低湿度较大,留茬高度外气温高湿度较小(与灭茬和烧茬相比)。留茬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后期,试验结束时留茬株高、茎粗均高于灭茬和烧茬,表现出较大的后劲。  相似文献   

8.
免耕栽培措施对稻田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2008年,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红安县试验基地开展了免耕栽培措施对油菜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后旋耕盖草和留茬30cm+稻草覆盖处理出苗快,所有处理播种至出苗时间分别为5~7d和7~9d;油菜越冬期苗高、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开展度、地上部分干重和地下部分干重均为稻草覆盖处理高于对应的未覆盖处理;冻害指数以留茬30cm+稻草覆盖后最低,公安县的油菜大多数表现为0,1,2级冻害,红安县的油菜大多数表现为2级和3级冻害;旋耕盖草后产量最高,比留茬10cm不覆盖稻草处理分别增产13.20%和19.79%,达极显著水平.因此,油菜免耕留茬直播并覆盖稻草是有效的轻简化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施用新型高效有机肥料对当归根的形态﹑根重﹑产量以及麻口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效有机肥处理的鲜、干芦头径分别为3.67cm和2.57cm,较施用化肥处理增大10.54%和7.08%,鲜、干主身径分别提高7.69%、6.60%;单根干重为38.82,比化肥处理增大15.02%,平均“干/鲜” 比增加了40%;施用高效有机肥处理的成苗率提高了4.11%,干归公顷产量也高于化肥处理,达到2371.84 kg/hm2;施用高效有机肥处理的麻口病发病率为6.95%,低于施用化肥处理17.04%,有利于当归的高产、优质栽培。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不同处理措施对苜蓿品质的影响、探索获取苜蓿最优品质的最佳处理模式,设计了不同茬次、不同时期、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生长部位以及是否淋雨条件下的苜蓿品质对比,通过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苜蓿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第1,4茬苜蓿的品质显著优于第2,3茬苜蓿;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苜蓿品质逐渐下降,但综合考虑,现蕾期-初花期收获品质较好,产量较高;苜蓿叶片的品质显著优于苜蓿茎的品质;留茬8~10 cm既能保证产量,又能维持较好的品质特性;同时苜蓿收获后若淋雨应及时对其进行翻晒,以保证其品质特性。因此,综合比较苜蓿收获时留茬高度不宜过低,且收获时期不宜过晚,培育多叶苜蓿是改善苜蓿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区香椿矮化密植修剪整形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变太行山区香椿传统的种植方法,达到香椿生长快、树势强、易采摘、总产高、便于大规模种植的目的,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研究山区露地香椿栽培密植、摘心或短剪的时间、劈拉枝的时间及角度等矮化密植修剪技术。结果表明,香椿以行株距1.5 m×1 m,密度6750株/hm2左右为宜;幼壮树壮梢宜在6月下旬-7月上旬、弱树弱梢在6月上中旬摘心或短剪;在春季树液未流动至发芽前或6月中下旬平茬;骨干大枝和多年生的强旺枝组在5月中下旬进行劈拉枝,主枝角度宜拉至80o左右,幼树的1~2年生枝一般宜在第3~4年的8月中旬至9月上旬拉枝,拉成水平状态(90o左右)。笔者率先采取劈拉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试验出香椿劈拉的方向和角度,使香椿矮化密植3年后每公顷增产3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选取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遗传背景花生材料,对其进行性状统计和发芽实验,以期找到花生发芽产量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创制更适宜花生芽产业化的材料提供参考。选取普通、红色、黑色和白色4种种皮颜色的材料127份,材料来自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5个地区,种植后考种测定其百仁重、植株高度、单株生产力,并在植物工厂里发芽,比较发芽8天后花生芽的芽长、芽重系数等,并计算产出系数。结果表明,127份花生材料芽长差异显著,极值之间相差7.75 cm,芽长在12~13 cm之间的材料最多,占总数的26.77%;花生芽的芽重系数极值相差7.85倍,差异显著,平均芽重系数4.62。产出系数最高的为YY40号普通色花生,产出系数达到8.24。产出系数在7以上的均为产量性状比值大于1的材料,占总数的4.72%。颜色和产区对花生芽产出系数的影响不显著。随着花生百仁重增大,花生芽的产出系数逐渐降低,但不同遗传背景的花生芽重系数与产出系数差异很大,百仁重高的花生中依然有芽重系数与产出系数较高的材料,而百仁重低的花生中依然有芽重系数与产出系数较低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Vc、叶绿素含量变化并结合外观变化,研究了小根蒜提取物对香椿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根蒜提取物对香椿具有显著的保鲜效果,可以延长保鲜期7天以上。小根蒜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香椿的腐烂率,抑制Vc含量的下降,贮藏28天香椿的完好率仍维持在89.6%,Vc保持率为49.4%。小根蒜醇提物与6-BA复配可有效降低香椿的脱叶率和失重率,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贮藏28天脱叶率为20.3%,失重率和叶绿素损失率分别为3.8%和5.3%。以小根蒜提取物作为天然蔬菜保鲜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红椿无性系幼苗的水分生理特性,为红椿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支撑,试验设置不同干旱胁迫处理梯度,对红椿5个无性系1年生盆栽幼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探讨其在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重度胁迫(正常浇水断水17天)下,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最低;红椿不同无性系幼苗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不稳定的天气情况导致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周期性变化规律不明显。(2)重度胁迫(正常浇水断水17天)处理下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不同的红椿无性系之间,其干旱胁迫处理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周期1、周期2和周期3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福建龙岩红芽芋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了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福建龙岩红芽芋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为福建龙岩红芽芋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龙岩红芽芋为材料,采用不同肥料配施、种植密度、覆盖方式、品种比较和芋膨大期观察试验。【结果】基肥(有机肥500kg/667m2)+中期(有机肥500kg/667m2)有利于获得高产,综合品质最好;密度(40cm×60cm)产量最高;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植株高度、叶宽、叶长、成叶数、茎基粗度、子芋和孙芋重量;红芽芋子芋重量和产量在芋膨大中期(7月14日)具有明显的快速增长现象;适当增加株高和茎叶产量有利于母芋产量的增加,母芋产量的增加有利于子芋个数、子芋产量、孙芋个数、孙芋产量的增加,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采用综合栽培技术可显著提高龙岩红芽芋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脱毒果蔗旱地栽培试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在旱地上栽培脱毒果蔗相比于未脱毒果蔗的优势所在,选用黑皮果蔗拔地拉茎尖脱毒苗第三代种茎和未脱毒种茎,在有微喷灌条件的旱地进行栽培比较试验,在果蔗工艺成熟期进行产量性状、蔗茎外观性状、品质、根系、绿叶等调查测定。结果表明,脱毒果蔗与未脱毒果蔗相比,株高增加25.3 cm,节间长度增长1.24 cm,茎粗增加0.12 cm,单茎重提高0.6 kg,蔗茎产量增产23.45%;蔗茎花皮蔗率低9.45个百分点;田间锤度、可溶性糖分别降低0.28、0.17个百分点;纤维素含量低0.34个百分点;商品蔗率提高10.3个百分点,每公斤销价高0.1元,单位面积产值提高48.44%;旱地劳动力成本比水田地降低46.03%。由此得出,旱地栽培脱毒果蔗,根系发达,功能叶片数增加,不仅提高产量,且可提高经济收入,是发展果蔗栽培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浓度臭氧处理下香椿低温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可溶性蛋白含量、VC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花青素含量、总抗氧化能力、超氧阴离子含量及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香椿呼吸强度、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含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可溶性蛋白、VC、谷胱甘肽、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臭氧浓度为8.56 mg/m3处理组的香椿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组。但当臭氧浓度达到12.84 mg/m3时,对香椿造成了损伤并加速其衰老褐变。  相似文献   

18.
Linseed ( Linum usitatissimum L.) stems, which contain bast fibres, make up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linseed biomass, but are considered a by-product of no value. The feasibility of cultivating existing linseed cultivars and breeding lines for dual-purpose use of stem and seed was studied in 1995–97 in Jokioinen, Finland. Finnish linseed cv. Helmi was compared with 10 linseed genotypes and one flax cultivar for stem yield, ratio of stem yield to seed yield, and plant stand height and density. The stem yield of cv. Helmi averaged 1317 kg dry matter ha-1. Significantly higher stem yields were produced by breeding lines Bor 15 and Bor 18 and cvs Gold Merchant, Norlin and Martta. The cv. Helmi produced lower stem yield than seed yield while breeding lines Bor 15 and Bor 18 and cvs Gold Merchant and Martta yielded more stem than seed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atio of stem yield to seed yield between them and cv. Helmi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mean plant stand height was 60.3 cm and the final plant density 594 plants m-2.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stem yield and height or density. Within 2 days of seed threshing, stems of early maturing Finnish genotypes dried up in the field to nearly 15 % moisture content, even in the middle of September (1996). The early maturing breeding lines Bor 15 and Bor 18, with their significantly higher stem yields relative to cv. Helmi, are recommended for dual-purpose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