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侯诚 《新闻知识》2001,(1):33-33,25
有人说搞新闻工作的人知识面都比较宽,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理论上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一项基本功。同时要热爱新闻事业,熟悉新闻业务,提高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报纸工作的新闻干部,既要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又要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有比较“杂”的知识,要求比别人更多懂得一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东西,力争成为一个“杂家”,特别是一个适应时代的“杂家”。 “…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我的业余生活爱好就是投稿。几年来我有1200多篇稿子陆续被各级报刊发表,从中尝尽了苦和乐。一个人要想真正在某件事上寻找乐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吃些苦头。记得7年前,我刚开始有写新闻这一爱好时,常常  相似文献   

3.
徐伟是太康县转楼乡的一名新闻爱好 者,家里开了个照相馆。在摄影棚里,他以商 人的身份迎接客户,追求照片的艺术完美。 走出摄影棚,他周身充满了“记者”气质,以 新闻的眼光认真地选景、构图,将艺术与真 实融为一体。 1995年,徐伟开始了从商人到“记者”的跨越,接轨新闻摄影,成为乡政府的一名兼职新闻报道员。回顾几年来走过的新闻摄影路,概括起来四个字:苦辣酸甜。 搞新闻摄影不是一项容易的事,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还要具备新闻思维头脑.不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需坚持亲临现场,取景抓拍。那是1988年,由于没受过…  相似文献   

4.
田雨 《记者摇篮》2004,(6):50-50
都市报的版面要求图文并重.这已然成为报业同行的共识。但由于报纸定位的不同,各地不同的报纸在操作图片新闻这个版块时,却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我作为沈阳广播电视报的一版编辑,按照报社的制度除了要采编稿件外.还要担负起美编的责任。因此,我在选编稿件时,不仅要琢磨它的“可读性”.还要充分考虑它的“可看性”也就是如何处理好稿件和版式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批省级、中央级广播电台调频相继在温州落地。要做一名出色的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还要有“主动出击”的工作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本地广播的新闻竞争力。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广播新闻编辑“主动出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7.
一件事成为一则新闻必须具备新闻价值。理论上讲,虽不苛求其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同时具备,但至少也应多数占有。这样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最近见诸报端的两则“道歉”的报道,我以为完全没有资格“升格”为新闻,而只能算作一般信息。  相似文献   

8.
蓦然回首,我已在新闻报道这条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五年。在五年的采写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对新闻素材,一定要把握好采写的火候,有时需要“热”,有时需要“冷”。所谓“热处理”,就是在得知一件有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后,要赶快采写,赶快发稿。去年初的一天傍晚,我们仓库东边山上突然起火,库领导闻讯后,立即集合全库人员携带扑火工兵赶到现场。我也和其他战友一样,从傍晚五点钟一直奋战到深夜四点钟才把大火扑灭。战友们下山后,尽管个个饥肠辘辘,但没一个人吃饭,脸都没洗就睡着了。当,我也是精疲力尽,也很想躺在床上睡…  相似文献   

9.
×××同志:你在来信中间:“好新闻都是事迹过硬吗?”这里,我只就“好新闻”与“事迹过硬”的关系发一点议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要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很难想象一件平庸无聊、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事能够”报道”成为好新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可以断言:一条新闻之所以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报道的事实过硬,即它包含有足以使它成为好新闻的内在因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并不是像你说的,“凡有了过硬的事迹,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来”。因为一件过硬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11.
陈岩 《新闻前哨》2008,(8):33-33
今年4月在汉召开的第三屑“中博会”是我省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博会”报道自然也成了各家媒体比拼实力的一场重大战役。作为始终参与这场战役性报道的一名一线记者.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新闻现场的魅力,那里不仅有新闻“富矿”.而且还可以成为文字记者大显身手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我也要写出一篇好新闻!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始终未变的目标。十年前的一次考试,使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份工作一下子把我牢牢吸引住了,从学习5个“W”,到看到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变成铅字,内心的激动不可言喻!  相似文献   

13.
我真幸运,有机会采访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成为“世纪盛会”的见证人!这次举世瞩目的“世纪盛会”共有700多个新闻媒体派出了840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来香港采访,其中日本1300多人,美国1000多人,英国700多人,香港本地2800多人,中国内地600多人。参加报道香港回归活动的各国、各地区记者,都要事先申请,经批准到香港后,还要办理身份鉴定,最后才能领到一张采访卡。这个数字是经过身份鉴定最后统计出来的。至于用其它各种方式到香港进行采访活动的记者就无法统计了。我有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有10多篇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多年的写作生涯让我体会到,一名通讯员除了勤奋、好学外,还要紧跟时代节拍,对眼皮底下的新闻要敏感。  相似文献   

15.
自个儿出书,我压根没有想过。因为做这件事得有一份“闲心”,还要有一份“闲钱”,更何况,6年前的一把“天火”将我多年累积在办公室的存稿烧了个精光呢!然而,今年3月1日,报社寄来的一纸“约稿函”让我“动了心”:2008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70周年大庆,“希望将反映镇江建设成就的新闻作品结集成书,为年内出版的‘新华文丛’增光添彩。”此事向镇江领导报告也得到首肯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17.
“新闻即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干年前,我曾提出过:“新闻是‘事学’”。这只是一个论题,正如“文学是人学”一样,不是定义,而且有待商榷。但有一点十分清楚,“新闻是‘事学’”,是从“文学是人学”引发出来。我要探讨的,也仅在新闻的源流。 文学主要是写人。可以出于想象和虚构,通过概括集中,突出人物性格,使所写的“这个人”典型化。新闻有所不同,它要用事实说话,报道一桩一件的事实,通过信息的传递,使许许多多个别的事实具有新闻性。因此,新闻主要是写事,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即使是着重写人的报道,包括人物通讯,也不过是因事及人,终究离不开大量事迹。所以说,“新闻  相似文献   

18.
占有新闻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占有“拥有新闻资源的人”,把他所占有的新闻资源转化成你的报道。那么,首先要确定哪些人是“拥有新闻资源的人”。作为一名法制战线的记者,法官和律师,两者手中都占有大量的新闻资源。不过由于工作性质,法官往往对媒体有所回避,由此,我工作的突破口放到了律师身上。目前,沈阳市的123家律师事务所、1705名执业律师成了我的工作重心。在工作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为律师们做“广告”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是帮其行使知情权的,而律师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一般来说,一是希望媒体的介入能影响案件将来的进程,使案件胜…  相似文献   

19.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