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社区心脑血管病干预的近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脑血管病 (CVD)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社区人群综合防治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目前有关城市社区人群 CVD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试验的报道很多 ,且已取得显著效果 〔1~ 3〕,但对农村社区 CVD干预的研究报道却较少 ,为此 ,我们从 1996年以来在中山古镇农村开展了社区人群 CVD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试验。本研究即是以此为基础 ,分析干预前后 CVD主要危险因素的近期变化情况 ,为政府部门及时制定CVD干预的合理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全部对象均为中山古镇农村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福建省大田县居民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分布、聚集及其与发病的关系,为制定本地区CVD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大田县项目点2018年数据,分析CVD常见危险因素(吸烟S、饮酒A、超重Ov、肥胖Ob、高血压H、糖尿病G、血脂异常D)的聚集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常见危险因素聚集个数及聚集组合与CVD患病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3 838名35~75岁常住居民的筛查数据,CVD患病率为1.6%,男性(2.4%)高于女性(1.0%)(P<0.001),随年龄增加呈增高趋势(P趋势<0.001)。检出率前3位的CVD常见危险因素为Ov(38.7%)、H(36.7%)、S(22.2%)。具有至少1个CVD常见危险因素者的占比为77.7%,其中具有1个、2个和≥3个CVD常见危险因素者分别占34.1%、26.8%和16.8%;男性、农民、年龄≥55岁者常见危险因素聚集个数较多。控制人口学特征后,与无常见危险因素者相比,具有2个和≥3个常见危险因素者患CVD的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6(1.0~2.6)和2.0(1.2~2.1); CVD患病风险较高的常见危险因素组合为DHGS、DHS、DG,OR(95%CI)分别为11.7(1.9~71.7)、9.1(2.1~39.7)和7.5(1.5~36.9)。结论 大田县居民CVD危险因素检出率与聚集程度较高,尤其是男性、农民、年龄≥55岁者。多个危险因素聚集使CVD患病风险骤增,尤其是包含D、H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群生活习惯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已患有CVD的病人嗜盐、吸烟、饮酒、运动、睡眠、便秘等危险因素进行问卷式调查,与无CVD对照组相比较,并比较两组间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结果病例组不良生活习惯及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不良生活习惯的危险性远大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结论不良生活习惯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单一组学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阐明CVD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采取前瞻性队列结合多组学的研究策略,进一步在中国人群中明确新的CVD危险因素,阐明CV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我国CVD的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为制定可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泰州市3所大学1 368名大学生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认知情况匿名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知识正确回答率为61.2%。其中86.5%的学生认定肥胖、吸烟、酗酒、高血脂、高血压是危险因素,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只有45.7%的大学生能认定男性、运动少、不健康饮食、CVD家族史、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大学生认知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大学生(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对CVD危险因素认知情况不乐观,健康教育规划应强化知晓率低、可控的CVD危险因素如不健康饮食、运动少等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不良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病例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群生活习惯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已患有CVD的病人嗜盐,吸烟,饮酒,运动,睡眠,便秘等危险因素进行问卷式调查,与无CVD对照组相比较,并比较两组间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结果 病例组不良生活习惯及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且不良生活习惯的危险性远大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结论 不良生活习惯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基层普及心血管疾病(CVD)风险评估技术,对CVD风险人群健康管理,降低人群CVD事件的发生和死亡。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余杭区10个镇、街道40岁以上6 470人作为调查对象,利用《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风险预测图对调查对象进行CVD风险测评。结果 10.36%的目标人群具有CVD中、高度危险度,年龄增长、血压和血脂升高,风险人群总检出率相应递增(P0.05)。CVD危险度检出主要与危险因素暴露和聚集暴露有关,随着危险因素聚集程度加剧,人群CVD危险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 CVD防治策略从疾病预防转向人群健康促进对CVD防制具有战略性的调整意义。防治的重点对象应主要是男性、年龄50岁以上、高血压和多个危险因素聚集者。  相似文献   

8.
心脑血管病(CVD)是我国人群重要的死因之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死亡重要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等CVD并发症并不是单独由血压决定的,还明显受到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靶器官损害等)的影响。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在CVD危险因素的概念基础上创立了冠心病风险的预测模型,该预测结果被许多国家作为制订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CVD)在我国居各类死因的第二位,自1982年以后,CVD死亡率已成为城市居民第一位死因。年发病率约1~2‰,年死亡率约0.6~1.2‰。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0万,死亡近100万,约3/4的存活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CVD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为此,研究降低CVD危险因素,是减少CVD发病率的关键措施。各地报道的CVD危险因素有地区差异,笔者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CVD病人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17例CVD病人均经CT证实。其中脑出血155例,脑梗塞237例,脑栓塞25例。男273例,女144例,男女之比为1.9:1。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男58.4岁,女60.2岁。对确诊CVD的患者详细登记高血压病史、糖  相似文献   

10.
杨阳 《现代保健》2012,(8):145-14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ABI)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将2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ABI低值组(ABI〈0.9)和对照组(ABI〉0.9),观察两组代谢指标的控制情况以及临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并分析ABI与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I低值组血糖、血脂水平较高,高血压、CVD发病率较高(P〈0.05);有吸烟史者在ABI低值组较多。结论 ABI降低与高血压、吸烟、CVD史、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CVD)的患病情况及引起该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研究。方法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本市5个社区内随机选取≥60岁的1208名社区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175份有效问卷中,发现CVD患者334例(28.43%),包括冠心病患者118例,高血压285例,脑卒中7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VD与性别、年龄、BMI、饮酒、吸烟、糖尿病史、CVD家族史、高脂饮食及运动量有关(P0.05);进一步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BMI超标、有吸烟、糖尿病、家族史、高脂饮食及运动量较少是引发社区老年人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本市老人罹患CVD的概率较高,医务人员应通过CVD健康宣教、控制体质量、降低血糖等方式防控社区老年人C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死亡原因,发展中国家〉50岁的女性一半死于冠心病。回顾性研究显示女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疾病预后均与男性有差异。Framingham试验最早研究了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它最早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  相似文献   

13.
Framingham心血管队列研究首次提出心血管病(CVD)的概念并发现了一些"传统"危险因素,对识别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制定CVD防治策略贡献巨大[1]。然而,这些"传统"危险因素并不能预测所有的心血管事件,一方面,50%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无或仅具有1个危险因素的"低危个体";另一方  相似文献   

14.
李珊 《家庭医学》2000,(6):35-35
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肥胖等,是脑血管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膳食营养与上述这些病症密切相关,因而膳食营养与CVD也有密切关系。 热能摄入与CVD 热能摄入过多,会引起体重增加,导致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保证足够营养前提下,限制热能摄入是降低血脂与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热能摄入是否合适,可通过观察体重变化来衡量。一般可用下列公式粗略计算: 男性老人体重标准值(公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关联,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判定肥胖的界值点[体重指数(BMI):24kg/m2和28 kg/m2;腰围:男性85 cm和95 cm,女性80 cm和90 cm]判定肥胖类型,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人群与罹患CVD危险因素的关联;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体重和腰围均在正常范围的人群(OR=1)相比,正常体重并高腰围Ⅰ(男性85~95 cm,女性80~90 cm)的人群、超重但腰围正常的人群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为1~2倍,超重并高腰围Ⅰ、肥胖但腰围正常的人群为2~3倍,超重并高腰围Ⅱ(男性≥95 cm,女性≥90 cm)、肥胖并高腰围Ⅰ或Ⅱ(男性≥85 cm,女性≥80 cm)的人群为≥3倍;同一腰围组中,随着BMI增加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也呈逐渐增加趋势;BMI和腰围同时解释CVD危险因素变异的1.7%~9.4%,大于BMI或腰围单独解释的比例(1.5%~9.0%);BMI对于收缩压的标化回归系数为0.129,略大于腰围(0.123),腰围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标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BMI.结论 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独立相关,建议评估疾病危险时同时使用BMI和腰围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不同组分及其组合形式与心血管病(CVD)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在11省市共人选35~64岁男女两性30 378人,1992-2004年随访期间共发生急性CVD事件809例.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定义的MS新标准分析MS的分布特征和MS各组分不同组合与CVD发病的关系.结果 (1)根据新标准,中国人群MS患病率为11.8%,男女分别为12.4%和9.0%,男性高于女性(P<0.001).(2)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CVD危险随MS组分个数的增加而增加.仅有1个组分时,只有血压升高显著增加CVD危险;有2个组分时,10种组合中的5种显著增加CVD危险;≥3个组分(即MS)存在时共有16种组合,除4种罕见组合外,其他12种均显著增加CVD危险,其中危险最高的前7位均具有"腹部肥胖+血压升高"的特征.结论 MS各组分的不同组合形式所具有的CVD发病危险有很大差异,≥3组分,特别是包含腹部肥胖和血压升高者,可以较好地检出CVD危险较高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国长寿地区中老年人群传统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危险因素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关系。方法选取7个中国长寿之乡的所有百岁老人,以及在该地区按百岁老人编码尾数随机选取的40~、60~、80~和9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CKD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尿检测,肾功能评价采用MDRD方程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将人群按eGFR水平分为3组,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均值比较,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有无CKD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eGFR水平下降,CVD危险因素检出率增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女性、高血压、高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CK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女性、高血压、高TG是CKD的危险因素。结论长寿地区中老年人群CVD危险因素随eGFR水平下降检出率增高,年龄、女性、高血压、高TG是CK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沿海地区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与年龄、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内科门诊就诊的1 236例中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实验室检测其尿酸(UA)、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游离脂肪酸(FFA)等水平,并统计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等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伴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研究高尿酸血症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尿酸血症伴CVD患者与高尿酸血症不伴CVD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吸烟、饮酒、Hcy水平上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吸烟、饮酒、高Hcy水平等10个因素是高尿酸血症患者伴发CVD的危险因素。结论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以男性中老年人为主。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Hcy水平等均与高尿酸血症有关联。长期饮酒、吸烟是高尿酸血症伴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CVD)是西方国家最大的死亡原因,给卫生机构增加了相当大的经济负担[1]。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2]。已证实如吸烟、肥胖[3]、高胆固醇[4]、高血压[5]这些危险因素能够增加产生CVD的危险,但是使危险因素发生改变的最有效的方法还存在争论[6]。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广西南宁市壮族居民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流行及聚集情况。方法 2017年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项目点资料对南宁市20-70岁1837名城乡壮族居民进行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 19.0进行t检验、〖XC小五号.EPS;P〗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广西南宁市壮族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和饮酒的流行率分别为49.63%、49.31%、8.22%、43.14%和20.66%。在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的壮族成年人以及城市居民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更高(〖XC小五号.EPS;P〗=120.430、32.460、12.429, 均P<0.05)。具有≥1和≥2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82.87%和54.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以上居民1种、≥2种CVD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分别是小于34岁居民的2.366倍(95%CI:1.104~5.069)和5.992倍(95%CI: 2.956~12.146);文化程度越高,≥2种CVD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越低;农村居民1种、≥2种CVD危险因素聚集风险低于城市居民。结论 广西南宁市壮族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处于较高水平,危险因素聚集水平较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壮族居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