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2例落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予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106例予单纯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2.08%,对照组68.8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苏小军  王海东 《新中医》2016,48(2):77-80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针刀组第1次治疗选肩关节前区1点、外上区7点,第2次治疗选后区4点,第3次治疗选肩三针加阿是穴等相关穴位进行针刀及针刺治疗。针刺组取主穴:肩髃、肩贞、肩井、肩峰、肩髎、天宗。配穴:曲池、条口、尺泽、太渊、阳陵泉、外关、阿是穴等进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组比较,针刀组Constant评分高于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在Constant评分方面优于针刺疗法。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针刀组VAS评分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在VAS评分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疗法。2组比较,针刀组愈显率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肩关节炎临床疗效、疼痛VAS评分及Constant肩关节评分均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罐法结合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运动罐法及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通过疼痛VAS评分、腰部关节活动度和临床疗效评价来评估治疗前、治疗1次及1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P0.05)。在治疗1次和1个疗程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腰椎关节活动度也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运动罐法结合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杨佐琴  吴勇  刘艳琴  李淑英 《新中医》2020,52(11):105-107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运动罐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肩周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平衡针联合运动罐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评价2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治疗后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PRI、VAS、P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评分及总分治疗后均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运动罐法能有效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范少挺 《新中医》2016,48(2):88-90
目的:观察独取阳明经穴并采用温针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手、足阳明经的足三里、天枢、肩髃、手三里穴位,采取温针治疗。对照组采取颈椎电动牵引加局部封闭治疗。封闭共治疗2次,余2组均隔天治疗1次,治疗7次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组40.0%、83.3%;对照组3.3%、43.3%,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温针配合阳明经取穴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确切,且优于颈椎牵引加局部封闭治疗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痛宁外敷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腰痛宁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1%,对照组8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疼痛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腰痛宁膏外敷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王凯  师会 《新中医》2016,48(2):80-8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频药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中频药透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治疗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上肢简化运动功能评分(FMA)、麦吉尔(Mc Gill)疼痛问卷(简表)得分及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简化FMA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对照组58例均完成治疗,治疗组59例完成治疗治疗前相同疼痛强度等级2组,治疗后轻度疼痛等级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等级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频药透与单纯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均能取得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均可提高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不同疼痛强度等级(治疗前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不影响治疗后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  相似文献   

8.
尚德锋 《新中医》2016,48(7):134-136
目的:观察腰部夹脊穴加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86例患者入院后均行腰背肌锻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行病变节段双侧夹脊穴温针灸治疗;对照组行病变节段双侧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发放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35%,对照组79.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有效镇痛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部夹脊穴加用温针灸能够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健林 《新中医》2022,54(18):128-132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5 例脑卒中肩关节疼痛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2 例和观察组43 例。2 组均采用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加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2 组均治疗2 个疗程,共4 周。治疗前、治疗4 周后评定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 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2 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 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Fugl-Meyer 评分、MBI 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 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ugl-Meyer 评分、MBI 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疼痛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徐展琼  孟珍珍 《新中医》2016,48(6):186-188
目的:研究豹文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40例临床疗效及体征改善情况。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豹文刺加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症状、体征、临床总疗效、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疱疹变化情况。结果:2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9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止疱、结痂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脱痂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持续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豹文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改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隔姜温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风寒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观察组用隔姜温针灸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一至周六各治疗1次,周天休息,连续治疗6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7.78%、观察组93.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温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风寒湿型临床疗效较好,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活动度效果优于常规针刺联合TDP照射。  相似文献   

12.
王向阳  田爱平 《新中医》2016,48(3):101-103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中药方治疗骨折后肘关节粘连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骨折后肘关节粘连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手法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法加用中药方治疗。疗程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无痛屈曲度数。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1%,对照组7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无痛屈曲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无痛屈曲度数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联合中药方治疗骨折后肘关节粘连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关节肿痛、功能受损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罗小光 《新中医》2016,48(7):124-126
目的:观察仰卧斜扳法配合循经走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洛索洛芬钠片,治疗组予仰卧斜扳法配合循经走罐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定级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等。结果:治疗前,2组PRI、VAS、PPI评分和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RI、VAS、PPI评分和NDI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和ND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仰卧斜扳法配合循经走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有效缓解疼痛、减缓颈椎功能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治疗后的活动度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瘀滞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评价,采用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对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74.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申美平  王和强  王欲扬 《新中医》2016,48(2):103-105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联合SET悬吊运动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2例,给予常规三联疗法;治疗组8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腰痹痛胶囊联合SET悬吊运动技术等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目测类比疼痛(VAS)评分、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治疗后日常活动及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6周、治疗后12周VAS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第2、3次VAS评分及第2、3次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中的优及满意度率分别较第1次VAS评分和第1次改良Stauffer-Coventry相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3次随访的VAS评分及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中的优及满意度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腰痹通胶囊联合SET悬吊运动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活化器整脊技术(activator method chiropractic technique,AMCT)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AMCT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AMCT治疗。治疗3次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即时及治疗3次后VAS评分和JO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即时及治疗3次后VAS评分和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为22.2%,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AMCT是一种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屈、肩关节后伸、肩关节外展度均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组肩关节屈、肩关节外展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疗效,可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康复治疗。2组均10 d 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手肿改善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手肿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 VA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对偏瘫肩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巨刺外关、阳陵泉两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落枕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阳陵泉穴配合患者自主活动颈部,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患侧落枕穴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3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颈椎活动度及治疗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高于对照组的86.66%(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左侧屈或右侧屈、左旋或右旋)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外关、阳陵泉两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疗效优于单刺落枕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每组42例。针刀组根据经筋理论采用针刀治疗,每3日1次,4次为1疗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评定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分值均有下降,且针刀组均低于针刺组,2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针刀组为95.2%,针刺灸组为7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可有效缓解近期疼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