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女性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系统整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原卢湾区户籍女性人群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计算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并用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采用年均变化百分率计算其年均率值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上海市原卢湾区2004—2011年共报告女性新发乳腺癌980例,占同期全区女性恶性肿瘤的19.17%,位居女性新发恶性肿瘤之首。8年间死亡313例,位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3位。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与标化死亡率相对平稳。结论:乳腺癌是上海市原卢湾区女性人群主要恶性肿瘤,年龄是影响乳腺癌发病与死亡的重要因素,应重点关注乳腺癌的预防和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市原卢湾区2004—2011年居民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系统整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原卢湾区户籍人群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甲状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并以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应用年均变化百分率计算其年均率值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上海市原卢湾区2004—2011年共报告甲状腺癌新发病例413例,占同期全区恶性肿瘤的3.96%。2004—2011年甲状腺癌粗发病率区间为7.49/10万~34.86/10万,中标发病率区间为6.02/10万~23.63/10万,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女性发病高峰在40~55岁。2004—2011年死亡病例共24例,粗死亡率区间为0.63/10万~1.61/10万,标化死亡率区间为0.13/10万~0.46/10万,8年间死亡率无明显波动。结论: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户籍人群男性与女性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幅明显,但死亡率极低,其中女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应积极寻找甲状腺癌高发原因,控制发病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海市原卢湾区2004—2011年户籍人群消化系统常见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系统性收集整理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原卢湾区户籍人群2004年1月—2011年12月消化系统常见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囊癌和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资料,计算和分析发病率、死亡率、中国及Segi世界人口标化率。应用年均变化百分率计算其年均率值,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共报告新发胃癌1 072例、结直肠癌1 502例、肝癌718例、胰腺癌393例、食管癌218例、胆囊癌207例。以上6种恶性肿瘤共占同期全区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39.45%,且标化发病率较平稳。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共报告肿瘤死亡病例中,结直肠癌896例、胃癌849例、肝癌593例、胰腺癌357例、食管癌194例、胆囊癌191例。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总体肿瘤发病和死亡趋势均随着人群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户籍人群消化系统肿瘤位于恶性肿瘤负担的前列,且恶性程度较高。其中,近年来男性的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女性的结直肠癌和胃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均较为平稳,但呈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上海市卢湾区2004~2011年间淋巴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方法:系统整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卢湾区户籍人群淋巴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淋巴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并用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对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4-2011年间上海市卢湾区共报告淋巴瘤新发病例319例,占同期全区恶性肿瘤的3.06%。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245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64例。HL、NHL、MM的男性粗发病率分别为0.32/10万、10.90/10万、2.67/10万,女性粗发病率分别为0.47/10万、8.69/10万、2.45/10万。标化后,HL、NHL、MM的男性标化发病率分别为0.19/10万、5.43/10万、1.28/10万,女性标化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4.33/10万、0.89/10万。8年间死亡病例共200例,其中HL2例、NHL148例、MM50例。男性HL、NHL、MM平均粗死亡率分别为0.08/10万、7.19/10万、2.02/10万,女性HL、NHL、MM平均粗死亡率为0.08/10万、4.66/10万、1.97/10万。标化后,男性HL、NHL、MM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03/10万、3.50/10万、0.93/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01/10万、2.22/10万、0.66/10万。HL的发病和死亡率均极低;NHL的发病和死亡在50岁之后显著上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MM的发病和死亡则集中在45岁之后。2004-2011年淋巴瘤发病率有一定波动,但变化趋势不大。8年间标化死亡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结论:2004-2011年间上海市卢湾区户籍人群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同期我国城市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应积极寻找淋巴瘤高发原因,加强相应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卢湾区1993~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一  徐静依 《疾病监测》2005,20(9):495-499
目的分析上海市卢湾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变化及趋势,为制定地区肿瘤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3~2004年卢湾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人口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993~2001年的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2002~2004年的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用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率计算,进一步计算各种恶性肿瘤YPLL(潜在减寿年数)及YPLL'(标化减寿年数)。结果1993~2004年卢湾区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总体趋势有所上升,且一直占死因顺位的第二位。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性比值比为1.34~1.55。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居前6位的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肠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12年间,白血病、肠癌、乳腺癌上升趋势明显,而胃癌、食管癌、肝癌则有所下降。YPLL分析结果显示,1993~1996、1997~2000、2001~20043个时期对卢湾区居民健康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为肝癌(标化YPLL分别为2855.77、2701.91、1797.39)。结论1993~2004年卢湾区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男性高于女性。肺癌、胃癌、肝癌、肠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等是威胁人群的主要肿瘤,而其他一些癌种如白血病在青壮年人群中的死亡率上升趋势较快,应重点加强人群中这部分肿瘤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2004~2005年珠海市户籍人群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按照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方案,对2004~2005年珠海市户籍人群开展以恶性肿瘤死亡为重点的死因回顾性调查,分析因主要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及其死亡构成。结果2004~2005年珠海市户籍人群恶性肿瘤两年平均粗死亡率为90.3/10万,年龄别标化死亡率为97.2/10万;恶性肿瘤是珠海市户籍人群总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因的比例为21.8%;男性和女性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9.7/10万和71.6/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u=10.3,P<0.01);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增高的趋势;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死亡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胃癌,其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0.9/10万、18.0/10万、8.7/10万、8.2/10万、8.1/10万。结论珠海市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珠海市人群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癌种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胃癌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恶性肿瘤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1年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计算构成比、死亡粗率及标化率、早死寿命损失(YLL)率及其标化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计平均年度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居全死因首位,全死因占比30.23%,年均粗死亡率142.47/10万,标化死亡率93.32/10万;粗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8,P<0.05),各年份标化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相比2010年,2021年恶性肿瘤死因构成降至26.77%(降幅-15.37%),总人群、男性、女性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62%、1.82%、1.42%,均P<0.01],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50%、-1.13%、-1.85%,均P<0.01)。前10位死因以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主,前6位死因顺位基本无变化,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膀胱癌、乳腺...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区肺癌的流行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索上海市区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上海市肿瘤登记中的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用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拟合方法研究肺癌的流行趋势以及变化特点。结果:(1)1999年上海市区男性肺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3.10/10万和42.15/10万,女性分别为19.90/10万和14.77/10万。(2)肺癌发病和死亡例数50岁以上分别占91.9%和93.8%;且发病和死亡粗率随年龄增加而呈指数上升(Y=0.079 e^0.115x和Y=0.097 e^0.108x)。(3)无论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成年人中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平均比分别为2.54:1。(4)1980-1999年间,发病和死亡人数上升趋势非常显。发病和死亡粗率上升也较明显。标化发病率无显性变化。而死亡率显下降趋势。结论:1980-1999年,上海市区肺癌的发病和死亡粗率显上升,而趋势分析显示上海市区女性肺癌的标化死亡率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上海市杨浦区2002~2012年期间胃癌发病和生存情况。方法系统整理上海市肿瘤登记和管理系统中的杨浦区户籍人群胃癌病例和手术治疗信息,应用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PC)模型分析胃癌患者发病的时间趋势,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的计算,组间生存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2年报道胃癌新发病例4853例,其中男3150例。男性粗发病率为50.60/10万;女性为29.55/10万。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0.52/10万,显著高于女性的13.91/10万(U=136.14,P<0.01)。在此期间胃癌发病水平未显著变化(APC=0.06)。男性40岁、女性4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上升。因胃癌死亡4093例,其中男性死亡2645例。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43.36/10万;女性为24.90/10万。标化死亡率男性为18.46/10万,显著高于女性的11.18/10万(U=116.72,P<0.01)。男性50岁、女性55岁之后胃癌死亡率明显上升。整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375年。接受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是5.126年,非手术组为0.690年。胃癌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56.2%、43.8%、37.6%、33.8%和30.9%。手术治疗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78.01%、65.26%、58.29%、54.09%和50.29%,显著高于非手术组42.74%、30.45%、24.73%、21.29%和18.96%(P<0.001)。结论上海市杨浦区男性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手术治疗可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肺癌的流行现况和时间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上海市肺癌发病现状的流行病学描述,以掌握肺癌的流行特征,评价控制吸烟等措施的效果。方法:利用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和随访管理系统收集肺癌患者的发病资料,对2002~2004年上海全市肺癌发病情况在性别、年龄、地区、病理学类型等分布进行描述,利用年度变化百分比对上海市中心区1972~2004年男女肺癌发病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4年,上海全市共新诊断肺癌23196例,总发病率为57.85/10万,总的新发病例中男性占71.02%。肺癌是上海市男性发病率第1位、女性第2位的恶性肿瘤。周边城区男性肺癌的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市中心区。69.05%的病例集中在65岁以上年龄组,中年组男女(45~64岁)发病率最高。33年来市中心区男性标化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女性无变化。结论:上海市肺癌发病居于世界高发地区;上海市肺癌的发病特点提示上海肺癌高发与人口老龄化有密切关系;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吸烟有助于控制上海肺癌的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珠海市户籍人群肺癌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肺癌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2004~2005年珠海市户籍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资料,分析珠海市户籍人群肺癌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4~2005年间珠海市成人平均肺癌死亡率为25.3/10万,标准化率为30.3/10万,是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男性和女性标准化率分别为40.1/10万和19.2/10万,男性高于女性(u=7.23,P〈0.01);平均肺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增加明显,且多为老年男性;香洲、斗门、金湾3个区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30.5/10万、31.1/10万和27.3/10万,不同地区间肺癌死亡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癌是威胁珠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其病死率将呈持续增长趋势;应针对肺癌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控烟、改善环境等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朐县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规律,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3~2004年临朐县恶性肿瘤登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1998~2004年资料计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利用1993~1999年肿瘤登记资料计算发病时间中位数和平均病程。结果 临朐县恶性肿瘤年平均发病率152.18/10万(国标率158.07/10万、世标率174.68/10万),年平均死亡率133.35/10万(国标率138.32/10万、世标率155.14/10万);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女性的1.9倍和1.8倍,超过80%的发病和死亡发生在45—79岁人群;胃癌居临朐县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其次为肺癌和肝癌,三大肿瘤分别占男性发病和死亡70%以上、女性60%以上;1998~2004年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上升了52.7%和22.4%;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中住数65岁,平均病程1.04年,结论 恶性肿瘤的性别年龄分布提示了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胃癌、肺癌的防治地位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3.
史珊珊  石亚锋  邵哲 《疾病监测》2019,34(5):460-463
目的分析2014-2017年浙江省余姚市居民死因构成和减寿情况,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7年余姚市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死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和PYLL率(PYLLR)等指标。结果2014-2017年余姚市年均死亡率为739.9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35.49/10万;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832.53/10万,标化死亡率484.60/10万,女性年均粗死亡率为649.51/10万,标化死亡率386.28/10万,男性整体死亡率高于女性(χ2=381.589,P<0.001);死因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234.41/10万)、呼吸系统疾病(136.09/10万)、脑血管病(99.82/10万)、心脏病(90.47/10万)和伤害(74.33/10万),前5位死因合计占总死因的85.84%;前5位死因PYLL为79 305.00人年,AYLL为13.01人年,PYLLR为26.49‰,其中伤害对寿命损失最大。结论余姚市居民死亡以恶性肿瘤为主,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需要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徽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所致的潜在寿命损失特征。 方法 运用漏报校正后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标化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从性别、城乡、片区、年龄角度进行描述。 结果 安徽省人口呈老年型,2013 — 2016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重,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 χ2=55.868,P=0.001),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年均死亡率为170.02/10万,标化率为117.46/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224.89/10万)高于女性(114.30/10万)(U=104.031,P=0.001),城市(169.74/10万)和农村(168.66/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18,P=0.309),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51.05/10万、191.07/10万和176.07/10万,存在地域间差异(χ2=1 165.196,P=0.001),标化后江淮>淮北>江南。恶性肿瘤潜在减寿年数逐年升高,年均潜在减寿年数为161 009.10人年,标化潜在减寿年数为144 399.80人年,减寿率为10.73‰,早死指数为6.31年/人。恶性肿瘤死亡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死亡率在45岁后明显上升;潜在减寿年数以30 ~ 60岁之间的人群为主。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肠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减寿前5位的依次是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和肠癌。 结论 安徽省未来将会面临更大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病和肠癌是影响安徽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肿瘤防治工作除了要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外,还应注力于危险因素防控,加强健康教育,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真正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综合防治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3~2005年婺城区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布特征,为制定肿瘤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5年该区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5年恶性肿瘤发病854例,死亡828例。2003年发病率最高(202.73/10万),2004年最低(186.54/10万),年标化发病率均高于180/10万。年死亡率约170/10万~200/10万,标化死亡率约180/10万~190/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发病和死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恶性肿瘤以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为主,女性以乳腺癌、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为主,乳腺癌为女性首位发病肿瘤。结论婺城区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均高,占死因首位。建议:制定肿瘤防制规划并由政府组织实施;开展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监测报告;对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予以重点防治;开展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普及防癌健康教育;开展社区恶性肿瘤综合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金山区居民1993~2001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死因分类,统计分析主要死因死亡率、不同性别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结果:金山区1993~2001年主要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传染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总死亡率随年份的增加而上升,死因顺位近2年以跃居全死因的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3.21%。男性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死亡前三位的是肺癌、肝癌、食管癌;女性死亡前三位的是肝癌、肺癌、胃癌。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逐渐上升,尤以65岁以上增加明显。结论:加强对恶性肿瘤的一级预防及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居民的牛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特征,并与全球疾病负担2019(GBD 2019) 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为北京市脑血管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因监测数据,测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  结果   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范围为107.37/10万~122.46/10万,标化死亡率由2010年的79.1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9.61/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2.10%, P<0.05),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最高,85岁以下各年龄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 脑血管病死亡以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为主,2019年分别占脑血管病死亡的74.32%和23.67%,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 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在全球处于高位(第178位),但标化死亡率在全球处于低位(第61位)。 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低于全球和中国水平,高于可比较国家(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水平,但下降速度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  结论   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85岁以下各年龄组死亡率以及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未来仍需关注男性和高年龄人群脑血管病后遗症的防控。 2019年北京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北京市脑血管病的防控可参考和借鉴高健康水平国家的相关医疗卫生政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宁波市慢性病协同管理系统中肿瘤发病监测子平台,获取2011—2021年宁波市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资料。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结合人口学资料后计算恶性肿瘤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分部位发病率并标化。 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根据Segi 1960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 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9.0.0软件分析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根据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置信区间衡量上升或下降幅度。 采用频数表法计算平均发病年龄和标化平均发病年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病年龄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11—2021年宁波市恶性肿瘤世标率的上升幅度为3.19%(2.49%~3.90%),其中女性(5.53%)上升幅度高于男性(1.07%),P=0.001;农村地区上升幅度为4.78%,城市地区保持平稳。 分年龄发病情况,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上升幅度最高(14.00%);恶性肿瘤经标化平均发病年龄每年平均下降约0.38岁。 分部位发病情况,男性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的世标率呈上升趋势,胃癌、肝癌、食管癌的世标率呈下降趋势;女性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体癌的世标率呈上升趋势,胃癌和肝癌的世标率呈下降趋势。  结论   宁波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全国水平,标化平均发病年龄降低,女性是重点防控人群,农村是重点防控地区,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是重点防控癌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死亡案例统计结果的描述性分析,确定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危害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为相关部门指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1年死亡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登记资料进行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结果 201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人口死亡率为 7.55‰, 标化死亡率为7.76‰;男性人口死亡率为 8.18‰, 标化死亡率为8.42‰;女性人口死亡率为 6.94‰, 标化死亡率为7.11‰。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和损伤中毒,占总死亡的 82.39%。201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为84.26岁,男性82.13岁,女性86.41岁。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徐汇区户籍人口的主要死因。制定相关策略,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预防和控制是当前慢性病防控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良友  刘令初  赖江 《疾病监测》2008,23(10):657-660
目的 了解2007年浙江省台州市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对台州市2007年居民死因数据库采用2002版《死亡医学登记系统》和Excel进行恶性肿瘤死亡分析。结果2007年全市肿瘤报告发病率为134.33/10万,校正发病率为259.22/10万。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50倍。发病率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和食管癌。2007年肿瘤报告死亡率为170.57/10万,校正死亡率为198.27 /10万。死亡率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以及食管癌。除了乳腺癌和宫颈癌,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结论 肺癌是台州市居民发病和死亡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次是消化系统肿瘤。肺癌已成为危害台州市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