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罗敏中 《云梦学刊》2001,22(3):28-32
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屈氏的始祖,是楚熊渠之长子熊伯庸.熊渠立伯庸为句亶王.句亶即屈地,伯庸一系因以封地为氏,姓屈氏.屈原的乡里,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倡为秭归之后,历代相从,但据近年考古勘察,秭归没有可资证明其为屈原故里的文物,也没有确凿的出土文物证明其为楚熊绎始封之丹阳.熊绎始封之地丹阳,仍以《汉书·地理志》扬州丹阳说比较可靠.而屈原的故里,以郢都(江陵)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2.
关于战国晚期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的故里,有钟祥、江陵、秭归、宜城四说。前三说论据都很单薄、脆弱、牵强。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宋玉的故里应当是湖北宜城。  相似文献   

3.
吴广平 《江汉论坛》2003,(10):73-75
关于战国晚期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的故里,有钟祥、江陵、秭归、宜城四说.前三说论据都很单薄、脆弱、牵强.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宋玉的故里应当是湖北宜城.  相似文献   

4.
屈原生于何处,一直无史志详载,社会上一般认为是秭归。湖北省江陵县志的编研人员,根据多年研究结果,提出了屈原生于江陵、秭归并非故里的看法。这一结论已在1989年见诸报端。本文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对屈原生于江陵的观点从学术上作了进一步的系统考辨。  相似文献   

5.
候长青 《西部观察》2002,(11):18-19
茅坪——百万大移民的第一道起跑线。《九歌》、《天问》、《桔颂》——屈原,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岂知到了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交汇处,屈原的子孙们就放弃了秭归城,捧着屈原的精神财富移师茅坪。以一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打造出一座新秭归!船行峡江,但见屈原仍坚定地立于山上注视远方——隔江之下的茅坪,在三峡大坝建设工地的灯火辉映下让《九歌》入云,《天问》入江,《桔颂》成吟。让安居茅坪的生灵从甜梦中体验现实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屈原故里江陵”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9年9月25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一条消息:《屈子故里何处,新论云是江陵》.12月12日,《中国新闻》以《湖北揭开屈原生于江陵的千古之谜》为题,将上述消息发往海外,称这一“研究成果”已“经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查确认”.笔者认为,消息用语似乎太武断了些,几乎没有了讨论的余地.屈原诞生在什么地方,虽然从古至今的屈原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在秭归,仍可以进一步研究.现就个人见闻所及,略陈己见,看“新论”创立者们揭开的是个什么样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怪兽,“人面猴身,能言善笑”,名曰山鬼、山魑、(?)阳。屈原《九歌》中也有一首诗名曰《山鬼》,而屈原故乡秭归又在神农架附近,因此,我国的一些人类学家、古动物学家,便说屈诗山鬼可能就是正在神农架地区考察的野人。此说使他们的考查工作更具有神秘色彩和诗意。可惜他们重复了古代学者解释屈诗的谬误,论证的方法也不符合艺术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名家诗词笺评》一书,对历史文化名人──王昭君的籍贯注释有部分是错误的,应将原注①中“今湖北秭归县”改为“今湖北兴山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辞海》第324页中“兴山’”一词注释为“县名。汉秭归县地。为王昭君故里,古迹有昭君台、昭君井。”可见,汉元帝时宫人王昭君的出生地兴山当时属南郡秭归辖地,但三国时兴山就从秭归辖地中独立出来,成了与秭归平行的县级行政单位。所以,现在注释王昭君的出生地时,可以说“生于古南郡秭归,即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历史文化名人──王昭君籍贯…  相似文献   

9.
杨德春 《学术探索》2010,(1):133-140
东方朔以“平”为屈原之名。司马迁明确记载屈原名平,并有呼应。刘向明确记载屈原名平。王充认为屈原名平字原。王逸明确记载屈原名平,于此无刊刻传写错误。《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卜居》、《渔父》开篇言“屈原既放”,篇中反复出现“屈原日”字样,此为屈原赋之文体性质所决定,此不能作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之根据。《卜居》之作者为屈原,《卜居》当作于怀王十八年,具体时间当在该年屈原使齐之前,作地当为郢。《渔父》之作者为屈原,当作于屈原自沉前不久,作地当在江南。  相似文献   

10.
屈原故乡,《史记》本传阙如。云其为秭归人,首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引袁崧语:“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王国维《水经注校》第10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显然是利用姊、秭同音,加以比附。秭,见西周中期“智鼎”铭文,是禾束的量词。姊,见《诗·邶风·泉水》,其义为女兄也。秭、姊之义完全歧异。  相似文献   

11.
一、荀子故里之争此次"走马黄河",来到临汾市,临汾人说荀子是临汾安泽人,是他们的老乡;来到运城市,运城人则说荀子是运城新绛人,是他们的老乡。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一句"荀卿,赵人也"的记载,遂使安泽、新绛纷  相似文献   

12.
论宋玉     
宋玉是仅次于屈原的先秦楚国的大诗人和大作家。他和屈原同时而稍晚,生卒年已不可考,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汉书·艺文志》记载他的著作十六篇,《文选》和《古文苑》录有他一些作品。现传据信是宋玉所作的,是《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七篇。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  相似文献   

13.
一——屈原非楚之同姓,屈氏楚之大姓而已。《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引王逸说:“楚王始都,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检王逸《离骚章句》“……是时(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屈原列传》只说屈原为楚之同姓,但没有提供其它的资料,既然司马迁说屈原为楚之同姓,王逸也就敷衍出屈原为楚王族后裔,看得出他是根据《左传》推理的。《左传》记楚事始于楚武王,屈瑕是楚武王的开疆大臣,但《左传》没有记述屈瑕系楚武王之子。显然,王逸所谓屈姓始于屈瑕,只限于楚国及屈原系屈瑕之后的推论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报刊上发表的一些介绍和涉及到王昭君的文章和著作中,有说王昭君是今湖北秭归县人的,也有说是今湖北兴山县人的。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有关王昭君的史料记载,始见于东汉班固撰修的《汉书》。但作者并来指出王昭君是何地人,记载得也很简略,对王昭君的家世几乎没有提及,只是同朝人文颖在注解《汉书》时,称王昭君是“本甫郡秭归人也”。文颖曾任荆州从事,荆州被包括在南郡。也许有这个原因,文颖本来不是注释《汉书》的名家,也得到后世尤其是唐代注家颜师古的肯定(见《汉书·元帝纪》)。在南朝人范晔著的《后汉书》中,也有一节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只是说王昭君是“南郡人”。究竟是南郡何处人,也未载明。我们现在说王昭君是秭  相似文献   

15.
屈原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上古时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由于历史久远,文献资料记载简略,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得很少。《史记》有屈原的简略传记,但是没有记载生卒年月。历史上,很多人出于对屈原的热爱和重视,曾经对他的生卒年月进行过讨论,并且逐  相似文献   

16.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17.
《九歌》楚颂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分析《离骚》《天问》中“九歌九辩”的含义入手 ,结合《惜往日》中关于屈原修明礼乐的记载 ,探讨了屈原作《九歌》的动因 ,得出结论认为 ,《九歌》在舞容、功用上与《商颂》《周颂》是一脉相承的。《九歌》确实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九歌》的创作 ,就是希望能以颂诗仪式 ,借祭祀先祖 ,从而起到团结宗族的作用。屈原博闻强记 ,明习经典 ,他创作《九歌》 ,动机在于改革礼乐 ,推行文治 ,同时也显示了楚人远依于夏族的文化优越感 ,及意欲与列国在文化上争短长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在治史方面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研究历史人物,尤其是擅长于研究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据粗略统计,郭沫若涉及到的古代君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农民起义领袖等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中的历史人物不下一百人.其中花力最多、研究时间最长、著述文字最丰的历史人物,是二千多年前的楚国诗人屈原.郭沫若研究屈原的文章,在三十年代有《屈原》、《屈原时代》;四十年代有《关于屈原》、《革命诗人屈原》、《屈原考》、《屈原的艺术与思想》、《屈原思想》、《深信有一,不望有二》、《屈原·招魂·天问·九歌》、《屈原研究》、《屈原不会是弄臣》、《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五十年代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等.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屈原列传》,既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又是杰出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世的屈原研究,为楚辞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地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牵涉到文学继承什么传统,肯定什么倾向的问题。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就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确地评价屈原的文章。屈原生活于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屈原被疏后的经历(包括被放逐的次数、时间、地点)和水死的时间问题,当前学术界的说法尚存在着分歧。本文想以《九章》为主,结合《史记·屈原列传》等史料的记载,对此问题作一点新的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先谈谈《九章》的问题 《九章》是直接反映屈原生平几个关键时刻行踪的重要作品,对研究诗人的经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是,在运用《九章》来推断屈原的生平时,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待弄清,这就是:(一)《九章》是否全部是屈原的作品;(二)《九章》究竟创作于什么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