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392(237.1±4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贤  张镜芳  罗沙 《华西医学》2004,19(3):438-439
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过程和处理。方法: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5例(室间隔完整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1例)。术前8例行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16例持续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7例术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约物选择芬太尼、哌库溴铵、氯胺酮、少量异丙酚及异氟醚。全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及冠状动脉移植术,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7例短暂深低温停循环。术中监测心电图、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体温、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球压积、血糖、电解质等。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米力农、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麻醉平稳,6例由于重度低心排,不能脱机,术中死亡;3例由于重度低心排、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术后4h~13d死亡;2例由于呼吸心跳骤停、急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术后6~32d死亡;1例由于心律失常术后7h死亡;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是目前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较为理想的术式,新生儿期是手术的最佳时期。围术期处理需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维持肺一体循环血管阻力平衡。  相似文献   

3.
大动脉调转术患儿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万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909-910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一类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1],大动脉调转(Switch)术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手术方式,但此手术非常复杂,术后死亡率极高.除体外循环管理、手术技术、术后监护外,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将我科2006年5月~2007年8月施行的14 例大动脉调转术的术后呼吸道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行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探讨与总结,以提高手术护理配合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4年1月 ~2010年12月我院对8例大动脉转位新生儿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的术中护理管理与配合方法.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患儿安全返回病房.平均手术时间5.5 ~11 h.结论:精心细致地手术护理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闵飞  陈晓霞  谢庆  张新芳 《护理学报》2020,27(20):71-72
目的 总结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9年间因高危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大动脉调转术的196例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结果,手术术式及其护理配合流程,总结了心研所对大动脉调转术前的特色护理配合,并结合具体病例阐述了5个重难点环节的个性化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196例患儿中延迟关胸88例,术后ECMO辅助15例,顺利完成手术194例。结论 建立系统化的术前护理配合流程,并根据具体病例开展精准的个性化护理配合对提升患儿大动脉调转术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大动脉错位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实施姑息性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手术在胸骨正中切口,静脉复合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采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液.25例行姑息性大动脉调转术中,23例采用自体心包补片或Gortex人工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VSD),在补片中央留孔4~10 mm,2例未修补VSD,余按大动脉调转术常规方法,进行两大动脉调转及左、右冠状动脉移植术.结果 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12%.结论 姑息性大动脉调转术术式复杂,吻合口多,术前需正确评估,备齐术中特殊物品及止血药物;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展,运用综合措施及时降温及升温,可缩短体外循环及手术时间;术后使用米力农等药物防治肺高压危象;做好意外情况的配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促使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例大动脉调转术患儿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大动脉解剖关系颠倒的先天性心脏缺损,与正常位置不同,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前,由右心室发出,而肺动脉起源于左心室,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7%[1].此病由于严重缺氧,如不及时治疗50%的病婴在生后1个月内自然死亡,因而临床上此种病例较少.我科于2007年12月27日收治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该患儿生后5天行大动脉调转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行气管插管治疗7例;行大动脉调转术21例,Nikaidoh术3例,Rastelli术1例,手术时间210~500min;术后1d死亡1例,因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维持有效氧饱和度、术后加强心功能维护、积极处理并发症有利于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9.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D -transpositionofthegreatartery ,D -TGA)是严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7%~ 9%,该病预后凶险 ,出生后第 1年存活率仅有 10 %[1] 。我院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11月共实施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术 7例 ,术后经过严密的监护 ,精心的护理 ,其中6例顺利康复出院 ,随访疗效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例D -TGA患儿 ,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4~ 6 0d ,平均 (2 3.7± 2 0 .1)d ,体重 2 .5~ 4.5kg ,平均 (3.77± 0 .6 5 )kg ;合并…  相似文献   

10.
总结大动脉调转手术(ASO)治疗48例陶西平型(TBS)右室双出口(DORV)患儿的术后护理经验.本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等.通过严密监测,减轻心脏负荷,重视肺动脉高压反应的识别与防治,积极防控感染,以及基础护理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和病死率.本组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熊万玲  胡汉字 《护理研究》2008,22(6):1658-1659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一类复杂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一般认为,一经确诊,必须尽快手术,室间隔完整型的患儿最好在2周内进行,最迟不超过1个月。现将我科2006年5月--2007年3月4例行大动脉调转术的患儿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和临床结果。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15年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共完成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27例,一期Switch术25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错位(D-TGA/IVS)17例,含冠脉畸形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D-TGA/VSD)8例,二期Switch术2例。男20例,女7例,年龄5h~6个月,平均(27±11.5)d,体质量2.3~6.0(3.52±1.20)kg。结果全组27例,手术死亡2例均为冠脉畸形,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余均康复出院,随诊1个月~5年远期无死亡,心脏超声复查恢复良好,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以通过一期或两期大动脉调转术进行外科手术纠治,在新生儿期及早发现,早期手术,熟练手术精细操作,冠脉动脉移植保证心肌血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TGA)是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主动脉起自右心室,肺动脉起自左心室,主动脉与肺动脉在解剖上互换位置。体、肺循环成并列循环状态,与生理状态下交叉循环相比,并列循环下肺循环的氧和血不能有效地进入体循环。因此,患儿出生后会因体循环血氧饱和度(SpO2)过低发生缺氧、酸中毒而死亡[1]。当吸入较高氧浓度时容易导致动脉导管关闭,危机患儿生命。因此,合理给氧,术前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是关键。该病患儿出生后1年内生存率仅为10%,1个月生存率为55%,6个月生存率为15%,10岁以上少见,患儿一般年龄较小,存活时间短,手术矫治宜早期完成[2]。本例患儿出生时全身皮肤青紫,动脉导管开放情况下仍有严重低氧血症,完善相关检查18h后行大动脉调转术,手术顺利,术后精心治疗、护理30d后患儿治愈出院。该患儿是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年龄最小、体质量最轻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年龄>6个月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或Taussig-Bing畸形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监护及治疗的效果。方法 8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或Taussig-Bing畸形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大动脉调转术患者,肺动脉收缩压50~97mm Hg,术后给予深度镇静、过度通气、持续吸入一氧化氮等监护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术后6例发生院内死亡,病死率6.98%,存活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23例。结论年龄>6个月伴有肺动脉高压患者大动脉调转术后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有效的心肺支持,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Switch术27例麻醉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术 (Switch)的麻醉处理。方法 :2 7例患儿年龄 9h~ 6岁 ,体重 2 4~ 15kg ,行Switch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 84~ 2 0 0min ,体外循环时间 170~ 60 0min ,心脏全部自动复跳 ,术中死亡 4例 ,术后渗血 8例 ,肺部感染 6例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平稳的复合麻醉 ,术中早期纠正凝血功能 ,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有利于Switch术成功。  相似文献   

16.
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SWITCH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指主动脉与肺动脉干位置互换,主动脉接受体循环的静脉血,而肺动脉干接受肺静脉的动脉血即氧合血[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四联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本病占出生后2个月内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位,约80%~90%的病例死于1岁以内,如不及时手术很难长期生存。我院于2006年7~8月为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实施了大动脉转位调转术(SWITCH)手术,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女,11d,主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要求手术治疗于2006年7月20日收入院。患儿入院时查体:T36.4℃,…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术术后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总结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术后主要护理措施:早期镇静镇痛,循环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呼吸道护理,延迟关胸护理,预防感染,保暖与营养支持等。通过对各系统的严密监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总结10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行左心室训练术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分流血管堵塞、肺部渗出、肺不张、肺部感染等.术后护理重点是严密监测和维护心功能,积极预防肺部感染,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严格抗凝等.本组患儿均转出重症监护室,行二期大动脉调转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者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时机判断中的作用。方法13例D-TGA患者行肺动脉环扎锻炼左心室心肌,然后行大动脉调转术(ASO)。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前、后左心室的变化。结果肺动脉环缩平均(10.0±3.5)d后行ASO,10例(76.9%)手术成功,3例(23.1%)死亡。手术前左心室压力低,胸骨旁短轴观显示室间隔突向左心室面,呈“香蕉”形。肺动脉环缩后左、右心室压力比从0.42±0.18上升至0.83±0.08(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从(29.0±10.6)g/m2上升至(69.6±18.6)g/m2(P<0.01);除了3例死亡患者,其他病例室间隔均突向右室面,左心室呈圆形,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从(1.82±0.39)cm上升至(2.24±0.28)cm(P<0.05)。而3例死亡患者LVDD无明显变化,室间隔仍较平直。结论对室间隔完整或合并小型室间隔缺损的大年龄D-TGA患者,肺动脉环扎10d左右、左心室质量指数大于50g/m2可行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肺动脉环扎后LVDD明显增加,胸骨旁短轴观显示室间隔突向右心室面、左心室呈圆形者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 TGA)是严重复杂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该病预后凶险[1]。目前广泛应用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治疗 TGA,但该术复杂,需在较长时间的体外循环[2]下进行;发绀型心脏病患儿术前红细胞压积较高,术后有更大的血液稀释度,且患儿年龄小[2],这些都易导致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的发生。我科于2014年7月收治1例TGA 新生儿,术后并发严重 CLS,经精心的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合理有效的护理,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