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子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水哲学,以水论道,以水论人,以水为师,以水鉴事,以水德为执政理念,水之道德贯穿于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与政治观。在宇宙观上,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形而上本原,水是万物之形而下本原,形成"道无水有"的关系。在人生观上,提出"上善若水",人以水为师,具有水之德性和人格。在政治观上,崇尚水德,提倡无为而治;以水喻民,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2.
今本《老子》分为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部分。全书的主体内容道、德、治国、修身在上下篇各有侧重,但又是共同围绕“务为治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道与德、道与治国、德与修身、修身与治国彼此交叉、互相联系,使上下篇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要是依据《老子》的基本观点来立论,亦受《黄帝内经》和《周易》的影响。河上公的宇宙论是以元气解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化出来的,并形成了爱气养神、爱精重施;以道养生、以道御情;以德养生、身国同治;守五性,去六情,处中和之道;知足是福等丰富的养生、避祸保身思想,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和我国学术界流行的:“老子讲转化不讲条件”这一观点相反,叙述了《老子》中存在着的大量反例。指出尽管老子没能从中概括出诸如:“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那样带着普遍性的结论,然而《老子》中已经包含了事物的转化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观点的萌芽。研究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并详加论证了的转化的相对性问题,及其提出的转化的绝对性问题,指出毛泽东在进行了长期理论探索后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为解决此问题奠定了基础。认为当前弄清转化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8,(2):14-16
<正>"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篇"道经"第八章,全文表述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以"水"明"道",沟通"天"之"道"与"人"之"德",形成水的"伦理—道德"价值生态。老子对"上善若水"的道德诠释,不仅是"谈天说地"的道德形而上学智慧,更是以"天  相似文献   

7.
《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既然弘扬了老子的"道",那么必然也要谈"德"。在《庄子》里,庄子赋予了"德"新的含义,并描绘了他心中的"至德之人"和"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解读老子所谓的"道"及其引申出的"术".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自然之道,而此"道"亦为经验世界万物形成之规律.顺其"道"而行,对于统治者而言,即当以"无为"而为之;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则自处应"守柔",与他人、社会相处应"不争".老子的"道"论及其中体现的辩证思维,在方法论上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大量使用了“阙疑”方法,使“阙疑”从消极的解经方法上升为积极的解经方法。《周易本义》的“阙疑”方法,在中国经学史上独树一帜,是理学化经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lose oneself这种语言现象,蕴涵着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迷失的深层原因亟待我们思考与认同。审视两者的关系和区别,需要从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传统层面、我国社会存在的现实状况、以及个人的认知状态出发,去寻找真正的原因。在认知和实践的层面,全面而深刻地理解"lose oneself"的意蕴,努力在把握和驾驭中实现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3.
分析研究了墨家的辩证思维方法论。墨家提出的“同异交得”命题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律;权者“两而勿偏”,就是权衡思考的全面性;“古今异时”是一种历史进化观。墨家的辩证思维方法论,至今仍然焕发出真理的光芒,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不能割裂开来考察,而应该基于人与社会的辨证统一,把二者联系起来认识。“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映照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成为实现“以人为本”终极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由于人体及其器官常常被作为衡量外部世界的参照点,因而对其进行的隐喻研究业已成为解读人类认知系统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以"口"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现象,进而探讨其隐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八卦”一词在现代报刊杂志中产生的新义出发,认识到这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并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出发,进一步分析现象后面深层次的原因,以求对这种现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14年9月,美国逐步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了1"(约30 m)分辨率的SRTM DE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 为了比较其与之前发布的3"(约90 m)分辨率SRTM DEM数据对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形变监测结果的差异,本文采用欧空局Envisat卫星的雷达影像,分析这两种不同分辨率的DEM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个干涉图和多个干涉图获得的平均速率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1"与3"DEM对单个干涉图形变量结果的差异与基线长度有关,以垂直基线长度为50 m的干涉图为例,其差值分布在±4 mm之间,其中89%介于±1 mm;由于多个干涉图的垂直基线随机分布,DEM对于整个轨道多干涉图获得的平均速率影响分布在±4 mm/a之间,其中90%介于±1 mm/a;差异明显的区域主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 因此,本文认为1"与3" SRTM DEM对珠三角地区InSAR形变监测结果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教学效果好坏与教学是否得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诸如“介绍-讲解式”、“启发-学生参与作解-分析讨论式”、“自学-提问-答疑式”等。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曰"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智技素质、体力素质和动控素质。在这三方面素质中,动控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本文在对大学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动控素质的现状、成因的辩证分析基础上,阐述了积极动控素质在大学生人格成长中的意义及相应的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