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葡萄膜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死后2~4小时的5具新生儿尸体,以 ABS 丁酮溶液经颈总动脉灌注后,剥下葡萄膜,在40%KOH 液中腐蚀4~5天,把所得到的血管腐蚀铸型,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可见脉络膜的血管由大血管层,小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组成。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是由许多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组成的。小叶的中央是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毛细血管呈放射状离开小动脉,与邻近小叶互相吻合,形成连续单层的互相吻合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小叶由斜行或垂直于毛细血管层的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引流。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呈多边形的几何图形。脉络膜的毛细血管突然终止于视神经乳头周围,不参与视神经乳头的血液供应。睫状体和虹膜的血管来自虹膜动脉大环,每个睫状突由一条小动脉供应,形成睫状突的毛细血管丛,它由小静脉引流。睫状突主要由血管构成。  相似文献   

2.
肾小球微血管构筑的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8例成人肾脏的300个肾小球。1、存在长输入小动脉型和短输入小动脉型两类肾单位。长输入小动脉长度为851.29±167.26μm,直径29.68±1.61μm,其输出小动脉直径21.08±1.06μm,输入和输出小动脉直径比1.41:1;短输入小动脉长度为196.43±69.29μm,直径27.63±1.06μm,输出小动脉直径18.24±0.88μm,直径比为1.51:1。2,肾小球是由小球内小叶微动脉、毛细血管两小叶、小叶间交通支和小叶输出血管构成的球形体。小叶可区分出亚单位。3,所观察的300个肾小球中,仅1个为一支输入小动脉和两支输出小动脉。  相似文献   

3.
成人小肠绒毛血管构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鲁宏  许新复 《解剖学杂志》1997,20(3):218-221
用ABS血管铸型剂对4例正常成人新鲜小肠标本作血管腐蚀性铸型,进行双目立体解剖显微镜及电镜观测,结果显示:成人小肠绒毛血管丛构型不同于传统理论,它由输入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及输出小静脉组成。输入小动脉既可从肠腺周围血管丛发生,也可直接由粘膜下动脉发出,输入小动脉呈现直小血管特征,部分具有门静脉性质。小肠绒毛输入小动脉管径存在解剖部位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10例9~10个月新鲜胎儿的肾小球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胎儿肾小球血管的外部构筑可分为球型,菊花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肾小球的输入小动脉和输出小动脉均为一支,多数输入小动脉比输出小动脉组,在输入小动脉和输出小动的始末两端均能见到环形缩窄,有时可见2~3支输入小动脉共干起源于同一小叶时间动脉,肾小球系膜区肾小球旁器内毛细血管网的眼小且密,管径粗,血管分布呈带状,胎儿肾小球血管的构筑和形成已接  相似文献   

5.
<正> 文章描述了当消除结缔组织成分后作大鼠乳腺微血管的扫描电镜所见的平滑肌细胞、周细胞和血管外面的自主神经丛的形态。根据这些细胞形态的不同可辨认出8段微血管。(1)终末小动脉(外径10—30μm)具有一层紧密排列的纺锤状环走的平滑肌细胞。(2)毛细血管前小动脉(6—12μm)平滑肌细胞排列没前段紧密,细胞有分支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兔眼睫状体的超微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功能。方法: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镜观察兔眼睫状体。结果:睫状突的游离面隆起呈袢状,上皮细胞游离面具有大量粗而短的微绒毛及散在的微顶浆分泌小泡。睫状环游离面也存在纵行的微嵴,该处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及分泌泡数量均较睫状突上皮者少。睫状上皮由两层立方形上皮细胞构成。表层(即腔面)为非色素细胞,内含丰富的细胞器,面向后房的细胞质膜呈高度褶叠,并可见微绒毛及分泌泡;深层的色素上皮细胞面向睫状体基质面的细胞质膜也有褶叠。睫状体基质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可见大量有窗孔的毛细血管。结论:睫状体与房水的选择性通透分泌有关,构成“血-房水屏障”。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研究表明,小颗粒的栓塞剂易经微导管行栓塞,50-100 μm的颗粒能很好栓塞小动脉,减少侧支循环的产生。 目的:观察自制栓塞剂介入栓塞兔肺微循环的病理改变。 方法:用自制的50,100,150,200,250 μm粒径的Fe3O4微粒、直径500-1 000 μm明胶海绵自制颗粒,对新西兰大白兔行动脉介入肺动脉栓塞,观察其栓塞效果。 结果与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病理检测结果显示,50,150,250 μm粒径Fe3O4微粒及明胶海绵自制颗粒均能栓塞兔不同直径肺动脉微循环血管。Fe3O4微粒能栓塞兔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前小动脉,介入栓塞后1-4周兔栓塞血管未见再通,能达到长期栓塞效果,50-250 μm粒径Fe3O4微粒能顺利通过微导管行栓塞治疗,且未见明显异位栓塞。明胶海绵自制颗粒能栓塞直径(1 300±348) μm的小动脉,不易通过微导管,在一两周后可被吸收,血管易再通。结果证实,Fe3O4微粒具有良好的栓塞效果,栓塞持久、完全、彻底栓塞后血管不易再通,侧支循环不易建立,是良好的肺微循环永久栓塞剂。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多栓塞于分支小动脉,不能栓塞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的是显微镜下所见到的一例肾脏出球小动脉再次形成血管球的变异现象.材料和方法:家兔麻醉后用墨汁明胶注射液经肾动脉注入肾内,石蜡假包埋切片厚40μm,树胶封固.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楚见到肾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血管球→出球小动脉→球后毛细血管网的血管走向(附图).在正常情况下血管走向为肾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血管球→出球小动脉→球后毛细血管网.显然,出球小动脉再次形成的血管球是一种血管变异现象,同时这也意味着伴有与此相应的另一个肾单位形成.  相似文献   

9.
成人肾小球铸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死后48小时以上的两个成人肾脏,用ABS的丁酮溶液灌注。于不同部位取下数小块肾组织(约为0.3×0.5×1cm~3),置20%的盐酸和10%的胃蛋白酶中腐蚀消化。在解剖镜下选择有完整肾小球的分支,经脱水或自然干燥后,切取2~3mm的小分支,粘在小铜片上,经真空喷镀仪镀金后,用日立-500型电子显微镜的扫描附件进行观察。观察到两种毛细血管类型的肾小球:第一种是由多数有吻合的毛细血管袢组成的球状肾小球;第二种是由多数长短不等、粗细不同有轻度弯曲的毛细血管分支组成的菊花状肾小球。输入小动脉和输出小动脉各为一支,未曾发现一个肾小球有双支输入小动脉者。也未见到二支或二支以上输出小动脉的肾小球。输入、输出小动脉绝大多数自小球门出入,只见个别肾小球,其输出小动脉自小球门的对侧离开肾小球。在输入小动脉与输出小动脉之间未发现有吻合支存在。除少数输入小动脉的起始处外,大部分输入小动脉的起始处和入球处未见明显的狭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雏菊叶龙胆是否对坐骨神经损伤后有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其中是否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参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25只,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显微镜下缝合。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雏菊叶龙胆25 mg组、50 mg组、75 mg组和甲钴胺组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其他组相应剂量的雏菊叶龙胆及甲钴胺注射,1、3、5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及腓肠肌肌细胞截面积,免疫组化分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阳性细胞比率。结果雏菊叶龙胆50 mg、75 mg组与对照组、甲钴胺组神经传导速度相比有明显差异,雏菊叶龙胆25 mg组与75 mg、50 mg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25)。3周时对照组、甲钴胺组、雏菊叶龙胆25 mg、50 mg、75 mg组腓肠肌肌细胞截面积分别为:(455.06±29.38)μm2、(679.03±81.48)μm2、(465.31±71.55)μm2、(670.24±91.26)μm2、(669.28±78.54)μm2,对照组、雏菊叶龙胆25 mg组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周时各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可见雏菊叶龙胆25 mg组和对照组与雏菊叶龙胆50 mg、75 mg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雏菊叶龙胆可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参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在调节小动脉反应性中的可能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方法用180~220g雄性SD大鼠分成20μm、50μm、100μmONOO-滴流组 ,对照组分别使用50μmONOO -分解体以及Kreb's液滴流。用Kreb's液在灌流前将ONOO-稀释成所需的终浓度并观察ONOO-对A3 级小动脉反应性的影响 ,以能够引起A 3 级动脉血流停滞的去甲肾上脉素(NE)溶液的最低浓度(取负对数)表示血管的反应性(数值的大小与血管反应性的高低成正相关)。结果20μm组ONOO-滴流10、20min时与Kreb's液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滴流40min时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50μm和100μmONOO-滴流10、20、40min与Kreb's液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ONOO-能够明显降低小动脉对NE的反应性 ,而且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坐骨神经运动轴突再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一员,在神经系统发育和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周围神经再生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如何,尤其是其对运动轴突、感觉轴突的作用,目前未见研究报道.本实验采用160~200克雄性SD大鼠,一侧作手术侧,另一侧不手术作正常对照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6只,生理盐水组5只.暴露股后部坐骨神经,切除约2mm长的坐骨神经,用硅管(内径1mm,外径2mm)套接神经断端,断端间距约5mm.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术时将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25μg)溶液注入硅管中.生理盐水组所给液体为生理盐水.术后分别皮下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350μg/kg/天)和生理盐水.术后4周,多点注射30%辣根过氧化物酶于两侧腓总神经中.动物再存活48小时,灌注固定,取脊髓L_(3~6)节  相似文献   

13.
眼前节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睫状前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两组血管。传统的斜视矫正手术中,在离断眼直肌时同时损伤睫状前动脉,影响了眼前节的正常血供。若能在手术中保留睫状前动脉大部分血供,将有效减少术后眼前节血供锐减造成的组织损伤。既往在多条直肌的离断手术  相似文献   

14.
大脑皮质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用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大鼠和豚鼠大脑皮质内微血管构筑。两者基本相似,均存在以皮质微静脉为中轴的、周围由6支皮质微动脉形成的6边棱柱状的微循环单位。大鼠皮质微动脉长约800~1000μm,直径约18~20μm,两相邻微动脉间距约200μm。皮质微静脉长约1100~1500μm,直径约40~45μm,两相邻皮质微静脉间距约530μm。每支皮质微静脉引流范围约0.2~0.3mm~2。皮质毛细血管的直径约5.0~5.5μm,长约80~200μm。有些区域毛细血管较密集,吻合形态复杂。直径大于8μm的微动脉管壁有完整的平滑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形态学和数学的方法,研究了10例正常成人肾的肾小球结构参数,在扫描电镜和光镜下测量了300个肾小球直径,50个肾小球的表面结点数、结点间距、毛细血管直径以及不同直径毛细血管比例,并进行了相应计算。实验结果:正常成人肾小球直径平均为159.74±10.21μm;每个肾小球约有340个结点,620支毛细血管;一个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长度约为17,300μm,总面积500,000μm~2,总容积1,260,000ηm~3;毛细血管容积约占肾小球容积的60%。从入球小动脉到出球小动脉血流平均经过9次毛细血管结点。本文讨论了诸参数的可信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解剖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测了豚鼠肝内胆管和血管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法取代铸型15个。铸型显示豚鼠肝内胆管和肝动脉相伴而行,二者分支型式和分叉角相似,均为主侧支型分布,依所在肝叶的大小和形状不同,主支有7~11级不等。主支多为二分叉型,分叉角平均为52.4°±13.05(N=158)。各级主支都发出许多细小侧支,侧支与主支的夹角多为90°。豚鼠的整个胆管树均有明显的血管丛缠绕。依胆管径的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的胆管周围血管丛:胆管径大于95~100μm 时,其胆管周围血管丛呈网鞘样;胆管径小于95~100μm 时,其胆管周围血管丛是纵行小动脉性的。测量了78支血管丛,其长度范围为2000~4000μm 的占79.5%,依纵行小动脉的起源和行程可以断定其血流方向与其围绕的胆管内胆汁流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眼前节的微细结构,包括房角的关、闭情况,角膜和前房的厚度,虹膜、睫状突、睫状冠、角膜缘、巩膜突、脉络膜的形态及病灶,必须克服光学设备的局限性,寻找新的方法满足临床需要。利用高频40~100 MHz的超声波对眼前节进行扫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眼科临床认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笔者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产品开发项目“BME-300W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是一种甚高频B模式的超声成像技术,使用了50 MHz的超声脉冲,其轴向分辨力高达50μm,横向分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颜面部美容注射后引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或眼动脉阻塞的颜面部血管吻合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3例因额面部美容后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经眼底检查、荧光素视网膜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分析注射部位血管分布及眶周血管吻合特点。结果 3例患眼均无光感并伴有眼痛或(及)眼球转动痛,视网膜血管造影均表现为完全性中央动脉阻塞;面部美容注射压在开始注射2 s后就大大超过眼动脉收缩压(P0.05);鼻背动脉与内眦动脉多有吻合,内眦动脉常与后睫状长动脉的鼻侧分支吻合。填充物进入上述血管后可经吻合动脉分支进入眼动脉,使得填充物阻塞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及其分支内。结论颜面部美容注射时,注射物可能会进入眶周围动脉,逆行流入眼动脉,造成眼动脉阻塞,或经眼动脉流入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从而造成严重的眼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小肠绒毛血管丛构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解剖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豚鼠、小鼠、大鼠、兔和猴小肠血管铸型,着重研究和比较了小肠绒毛血管构筑。 1.豚鼠、小鼠、兔和猴的小肠绒毛血管丛属于簇型,不同于大鼠的喷泉型。兔有些绒毛血管丛表现为虹吸型。 2.豚鼠、小鼠、大鼠、兔和猴的小肠绒毛血管丛的构筑各有一些特点,种间存有差异。 3.豚鼠、兔和猴的小肠绒毛血管丛中、下部由微直血管构成。豚鼠和兔的微直血管具有门静脉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的血供及兔内耳的动脉供应。方法:对6只兔角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内部血管进行观察,对另6只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周围的血管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兔面听神经复合体横断面可见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兔每侧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周围有2~4支小动脉进入内听道,互相吻合。结论: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段内部血管与周围血管相联系,共同营养神经,并进入内听道供应内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