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时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为正常组(32例),冠状动脉狭窄≥50%为冠心病组(86例,占72.88%)。据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2例),双支病变组(28例),三支病变组(36例)。空腹取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9.44±0.82mg/L)明显高于正常组(3.78±0.60m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三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9.88±0.58mg/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8.45±0.62mg/L),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升高,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其水平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其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0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92例,按照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52例)、双支病变组(43例)、三支病变组(55例)及健康对照组(42例),入院时患者均测定尿酸水平。结果①四组患者在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组患者尿酸水平分别为(330±81)μmmol/L、(341±80)μmmol/L、(372±83)μmmol/L、(288±78)μmmol/L,其水平随着病变血管数的增加而升高,显示其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r=0.4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尿酸水平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入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按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6例)和糖尿病肾病组(64例)。选择同期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肌酐浓度分别为(3.56±1.45)mg/L、(1.05±0.23)mg/L、(17.79±2.35)μmol/L、(88.19±10.06)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06±0.28)mg/L、(0.76±0.36)mg/L、(8.89±2.35)μmol/L、(66.88±15.34)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肌酐浓度分别为(2.50±1.64)mg/L、(0.85±0.23)mg/L、(15.70±4.05)μmol/L、(65.19±10.06)μmol/L,糖尿病肾病组分别为(7.35±4.34)mg/L、(2.49±0.36)mg/L、(20.20±8.05)μmol/L、(150.30±30.23)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均呈正相关(r=0.605、0.840、0.601,P〈0.05);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肌酐、胱抑素C呈正相关(r=0.521、0.672,P〈0.05);血肌酐与胱抑素C呈正相关(r=0.593,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胱抑素C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的肾损害,为临床判定糖尿病肾病比较敏感的指标,可为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2周后脑梗死组Hey、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ey为(16.43±3.88)μmol/L,hs—CRP为(4.28±0.27)mg/L,130名健康对照组患者的Hey为(7.32±1.21)μmol/L,hs—CRP为(1.12±0.34)mg/L,病例组的Hey、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入院时Hcy为(17.34_+3.89)umol/L,hs—CRP为(3.61±0.35)mg/L,治疗2周后,病例组Hcy为(11.96±4.02)μmol/L,hs—CRP为(1.24±0.52)mg/L,上述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37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49例)和正常对照组(88例),并评价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检测血脂、血糖、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浆TF。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采用直线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TF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T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38±39)ng/L和(61±19)ng/L,P〈0.01];血浆TF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计分呈明显正相关(r=0.710,P〈0.01);偏相关分析在控制可能影响TF水平的其他因素后,仍显示TF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呈明显独立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509,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TF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回归关系;血浆TF水平与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172、0.180、0.147、0.308、0.175,均P〈0.05)。结论TF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水平的TF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确诊的CHD患者86例为CHD组,另外选择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其中单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34例。测定胆红素、hs-CRP和Hcy的含量。结果CHD组hs-CRP[(16.04±5.19)mg/L]及Hcy[(27.42±5.14)μmol/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7±1.53)mg/L、(7.49±1.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hs-CRP[(17.05±5.25)mg/L]、Hey[(36.10±3.25)μmol/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8.16±3.17)mg/L、(22.08±4.92)μmol/L]和对照组[(1.57±1.53)mg/L、(7.49±1.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总胆红素水平[(10.12±3.21)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4.02±5.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总胆红素水平[(9.22±3.05)μmol/L]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11.39±4.57)μmol/L]和对照组[(14.02±5.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hs-CRP和Hcy与CHD发病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对CHD患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3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了解冠脉的病变程度,同时检查空腹血尿酸水平。结果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正常者28例,冠心病55例。较之冠脉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31±79)μmol/L],冠脉单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47±85)μmol/L],冠脉双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72±81)μmol/L],冠脉三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96±88)μmol/L]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冠脉病变三组间血尿酸水平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超敏C蛋白浓度的变化,并与30例未患疾病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期强化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人组2013年3月至7月本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218例,按单双号随机人组法分为强化组(107例)与常规组(111例):强化组入院及住院期间均予阿托伐他汀80mg/晚,出院后予阿托伐他汀40mg/晚;常规组入院及住院期间均予阿托伐他汀20mg/晚,出院后予阿托伐他汀20mg/晚。于入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强化组治疗1个月后,其TC、TG、LDL—C等均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52±0.88)比(0.75±0.14)mmol/L,P〈0.05;(4.55±1.12)比(2.21±0.78)mmol/L,P〈0.05;(2.23±0.77)比(1.76±0.31)mmol/L,P〈0.05];而HDL.C升高明显[(1.15±0.34)比(1.52±0.41)mmol/L,P〈0.05]。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1个月后其肝酶及肌酸激酶等无明显增加,肌酐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82.53±23.85)比(57.81±15.27)μmol/L,P〈0.05];同时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RP水平较前下降[分别为(30.70±18.82)比(10.52±4.66)mmo]/L,P〈0.05;(19.75±11.91)比(8.06±2.68)mg/L,P〈0.05]。结论短期强化他汀治疗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能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TC、TG、LDL—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提高HDL—C,并有一定的抗炎、肾功能保护作用,患者临床获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已行冠脉造影确诊并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148例,分成3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测定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的浓度(8.7±6.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5.1±4.7)mg/L(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的浓度(23.9±11.8)mg/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D合并T2DM患者31例,单纯CHD患者50例,选择门诊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9,TIMP-1,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的表达情况。结果:CHD合并T2DM组血清MMP-9的浓度(M=409.62ng/mL)显著高于CHD组(M=263.40ng/mL)及对照组[(196.15±44.89)ng/mL(]均P<0.05)。CHD合并T2DM组血清TIMP-1的浓度[(229.27±46.85)ng/mL]低于对照组[(272.75±72.35)ng/mL(]P<0.05)。CHD合并T2DM组血清hs-CRP的浓度(M=17.20mg/L)明显高于CHD组(M=4.57mg/L)及对照组[(1.52±0.78)mg/L(]均P<0.01)。CHD合并T2DM组患者血清MMP-9,TIMP-1与hs-CRP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共200例)为实验组,其中高血压患者100例,非高血压患者100例。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共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各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用比浊法测定各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并进行差别分析。结果实验组的Hcy、hsCRP分别是(27.0±7.6)μmol/L、(10.5±2.4)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1.2±2.3)μmol/L、(2.2±0.9)μmol/L(P0.01),高血压组的Hcy、hsCRP分别是(33.5±9.8)μmol/L、(13.5±5.2)mg/L,均高于非高血压组的(24.5±4.9)μmol/L、(10.9±4.2)μmol/L(P0.01)。结论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显示有密切相关,提示联合该二项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中可溶性髓样细胞促发因子受体-1(sTREM-1)表达的变化,并探讨了其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另取同期有类似冠心病症状但冠脉造影或CTA检查未见斑块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A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sTREM-1的检测使用ELISA法。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患者sTREM-1的表达水平为(1.84±0.35)ug/L,对照组sTREM-1的表达水平为(0.76±0.18)ug/L,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脉粥样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sTREM-1表达水平分别为(1.32±0.28)和(2.31±0.56)ug/L,统计学分析显示不稳定组sTRE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结论sTREM-1表达的升高是冠脉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其水平的变化可用于冠脉病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任小菁  李凌  陶海龙 《中原医刊》2011,(1):39-40,43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8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包括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检测各组患者的血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比较分析不同组别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陡微球蛋白浓度(2.4±1.3)mg/L高于正常对照组(1.9±0.5)m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微球蛋白浓度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分别为(1.9±0.5)mg/L,(2.2±0.7)mg/L,(2.4±1.0)mg/L,(3.0±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β2微球蛋白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hsCRP、MMP-9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hsCRP、MMP-9水平为(2.95±0.62)mg/L、(24.29±4.7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1.83±0.57)mg/L和(19.83±4.63)mg/L(P〈0.01),两组hsCRP、MMP-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3±0.45)mg/L、(16.21±4.17)mg/L(P〈0.05或P〈0.01)。结论炎症介质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hsCRP与MMP-9在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陋)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㈥[LP(α)]、低密度脂蛋白C(LDL-C),同步测定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α)、LDL—C水平分别为(2.82±0.96)、(278.16±78.64)和(2.85±0.82)mmol/L,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hsCRP、LP(α)差异更为显著。结论:冠心病的发生与患者血清LP(α)的浓度密切相关,hsCRP的预示价值也日益显现,建议临床对冠心病患者行hsCRP、LP(α)定量检测,以推动冠心病的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血清脂联素(A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谱测定、肌钙蛋白T测定、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确诊冠心病患者68例,组成冠心病组;确诊正常者30例,组成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MMP-2、SAA、APN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MMP-2、SAA水平分别为(2.86±0.62)mg/L和(9.86±5.26) 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68±0.16) mg/L和(1.26±1.12) mg/L(P<0.01);冠心病组APN水平为(3.26±0.28) mg/L低于正常对照组的(5.99±0.31)mg/L (P<0.05).MMP-2水平与SAA水平呈正相关(r=0.836,P<0.05),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0.286,P<0.05);SAA水平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0.331,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2、SAA水平明显升高,APN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116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9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4例);另选33例非冠心病患者作对照组.分别检测人选者的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水平;同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TG、TC、LDL、HDL等.结果 ①CysC、Hcy、LP(a)水平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CysC水平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LP(a)水平不同病变支数组及对照组比较,部分有差异性(P<0.05),无明显临床意义.结论 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水平与冠心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