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肺动静脉瘘诊断的应用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35例肺动静脉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观察诊断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1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双肺,13例患者病灶位于右肺下叶,6例患者病灶位于左肺下叶,4例患者病灶位于左肺舌叶;35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扫描可见高密度影,并且边缘清晰,高密度部分显示光滑且均匀,增强扫描见条带状强化;13例患者扫描可见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扫描呈团块状强化;2例患者同时可见高密度影,但边缘不十分清楚,增强扫描呈多灶团团块状强化;增强扫描粗大引流静脉强化为肺动静脉瘘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在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可以作为患者辅助治疗的重要参考,因而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
陈玉峰  李胜  侯明伟 《西部医学》2010,22(9):1719-1720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造影或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3例为单发病灶,3例为两处病灶,1例为三处病灶,17例共22个病灶。其中位于下肺19个病灶,上肺3个病灶。CT平扫病灶可表现为位于肺门附近的肺内带圆形或分叶的致密影。增强扫描14例较大病灶见输入动脉的血管和引流静脉注入左心房。结论 CT平扫对先天性肺动静脉瘘表现无特征性改变,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轴位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肺动静脉瘘诊断价值高,出现典型征象可有术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重建(3D-CTA)在子宫动静脉瘘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例子宫动静脉瘘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 3D-CTA可以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及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 3D-CTA能准确诊断子宫动静脉瘘,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4.
曹磊  任华  李单青  李泽坚 《北京医学》2011,33(4):298-300
目的 分析归纳肺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经验,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2000-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治疗的16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总结肺动静脉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规律.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切除病灶.其中13例单发PAVF患者行肺叶切除术,症状显著改善甚至消失;双肺弥漫性PAVF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癌(HCC)合并肝动静脉瘘(HAV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CC并HAVF患者的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表现.结果 20例HCC并HAVF患者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阳性征象.20例中,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19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6例).中重度HAVF三维重建表现效果较佳,多平面重组对略细小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MSCT对HCC合并HAVF的诊断及发生机制的研究与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森华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6):436-437,456
目的提高对肺隔离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报道本院收治的3例确诊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主诉、体征、影像学描述缺乏临床特征性表现,容易误诊。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对血管进行显露,对病灶形态、范围等进行全面评估,并经手术切除证实。结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病,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T增强肺血管三维成像证实的肺动静脉瘘患者共17个肺动静脉瘘病灶的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并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联合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多向倾斜VR和MIP等重组技术,比较与CT增强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一致性、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结果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联合应用多种三维重组技术清楚显示了全部17个肺动静脉瘘囊瘤的大小、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全部病例均做出了明确诊断,辐射剂量是CT增强的33%~50%,不使用对比剂而CT增强需要使用45~85ml碘对比剂。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能对肺动静脉瘘做出准确诊断并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避免碘对比剂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检查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邓江川 《重庆医学》2006,35(15):1432-1432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并不少见,应用多层螺旋CT及血管造影重建能较好的显示其分流血管,但在基层医院应用普通螺旋CT进行肝脏Ⅲ期扫描应用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对其CT影像表现特点的认识还很不够,本文总结了50例肝癌螺旋CTⅢ期扫描的影像,分析了其中15例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采用6排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接诊的52例经临床与手术病理确诊的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采用6排螺旋CT进行扫描分析,并且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探究6排螺旋CT诊断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经6排螺旋CT扫描诊断后,得出19例为单纯性阑尾炎,1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伴有周围炎,13例为阑尾周围脓肿,3例为坏疽性阑尾炎,2例为阑尾穿孔。此诊断结论和临床与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本上一致。结论: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经6排螺旋CT扫描诊断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有着很高的诊断的价值,确诊率较高,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当属术前诊断与鉴别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借鉴。  相似文献   

10.
左东红  周涛  张军  乔磊 《陕西医学杂志》2013,(10):1382-1383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的CT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的CT平扫、增强及MSCTPA征象;结果:2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一侧两处病灶,1例为双肺四处病灶,共计8个病灶,其中位于下肺5个病灶,左上肺2个病灶,右肺中叶及下叶后基底段各1个病灶。CT平扫病灶可表现为位于肺野内条带状、圆形、分叶状及团块状的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及MSCTPA示4例大小病灶均可见输入的动脉血管、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注入左心房。结论:肺动静脉瘘CT平扫形态表现多样,可以发现病变,但无特征性;CT轴位增强扫描结合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部血管三维成像,可将供血肺动脉与引流静脉两者的空间关系及其解剖结构明确的显示出来,能够准确、直观的观察肺动脉及静脉的走行、数目、直径,达到定性、定位诊断目的,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 T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肺转移中的表现及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DTC患者临床资料,均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接受胸部CT检查。记录并分析CT检查对DTC肺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观察肺转移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此次入组的121例DTC患者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肺转移9例,所占比例为7.4%;CT检查正确诊断肺转移6例,正确诊断非肺转移100例,胸部CT检查对DTC肺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6.7%(6/9)、89.3%(100/112)和87.6%(106/121);6例CT正确诊断肺转移患者均显示病灶直径均3mm,其中病灶为3-5mm者3例,病灶超过5mm者3例;图像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粟粒形结节或肿块影,结节灶密度较均匀且边界多较为清晰,大部分分布于双侧肺中、下野外带。结论胸部CT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DTC肺转移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为后续针对性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沧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外科治疗的1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CT、MRI和DSA检查明确诊断,制定外科治疗方案.8例开放手术切除、人工血管移植,4例腔内修复术.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出现Ⅱ型内漏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治疗,严格选择适应症和治疗方式,可安全完成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06年1月经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的16例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术前诊断或拟诊为肺隔离症者6例(占37.5%),其余10例术前被误诊、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隔离症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CT、MRI,手术是本病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9月至2006年7月我院收治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0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状动脉瘘来自左冠状动脉12例(60%),包括左主干至肺动脉瘘2例和左前降支至肺动脉瘘10例;来自右冠状动脉7例(35%),包括4例至肺动脉瘘和3例至右心室瘘;1例(5%)来自双侧冠状动脉,也均瘘入肺动脉.主要表现有胸闷、胸痛的9例(45%),劳累性气促7例(35%),心悸4例(20%).心电图表现正常8例,左心室肥大3例,右心室肥大4例,有心肌缺血表现5例.8例行介入封堵治疗,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余6例未做治疗 .20例患者随访1个月~5年,预后良好.结论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可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管气道瘘的CT表现,提高对食管气道瘘的诊断和认识.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间明确诊断,且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的55例食管气道瘘患者,选取食管气道瘘病例55例,分析其CT轴位及多种重建图像的表现和特点,比较轴位及多种重建图像的优缺点.结果 55例中在轴位上发现瘘口51例,有4例轴位未直接发现瘘口,但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楚,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P)、容积重现(VR)及仿支气管镜(VB)等重建对显示瘘口帮助不大;55例中有42例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食管积气及气管支气管内含气液体等相关征象.结论 通过食管气道瘘的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可以明确诊断,各种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以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12例接受外科手术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病历资料。全组12例患儿术前均行经胸心脏超声(TTE)和64层螺旋CT(MSCTA)检查。结果手术证实共有49支异位肺静脉干,心脏超声检出42支,而MSCTA全部检出。MSCTA、TTE异位肺静脉干检出率分别为100%、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全组手术顺利,围术期无死亡,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对确诊TAPVD切实可靠;外科手术治疗TAPVD安全有效,减少术中手术创伤、保证吻合口通畅,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探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CT加气道三维重建而确诊的2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儿均为右侧气管性支气管,移位型20例,额外多支型5例,合并脑瘫及肺纤维化1例,临床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临床上多次同一部位肺炎及肺不张,持续咳嗽喘息的患儿,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注意有否先天气管畸形,需行胸CT加气道三维重建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s may often cause unexplained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ei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often delayed. Few studies of vascular rings have been reported in Chin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s.Methods Clinical histories, physical examinations, investigations, image studies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in 7 children (age range: 2 months– 4 years, mean 7 months) with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s. Chest rad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Echocard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ith 3-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s were performed in 6 patients. Esophagography,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angiography, and bronchoscopy were performed in 1, 1 and 4 children, respectively. Results Six of the 7 patients had respiratory symptoms, including recurrent cough, stridor and wheeze. Age at onset of symptoms ranged from 1 month to 11 months. Chest X-ray showed nothing important on the vascular rings, besides bronchitis and pneumonia. Contrast-enhanced CT diagnosed vascular rings in 6 patients. Four patients had double aortic arches, two had balanced arches and two were right arch dominant. One patient had a right aortic arch with left ligament and 1 patient had a pulmonary artery sling. Echocardiography failed to diagnose vascular rings in 2 patients. The esophagogram of 1 patient showed esophageal compression. Bronchoscopy of 4 patients showed compression of the distal trachea. Five of the 7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division of the vascular rings. Surgical observation confirmed the CT findings in each patient.Conclusions Patients, especially infants or young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symptoms such as chronic cough, stridor and wheeze, should be examined for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s. Contrast-enhanced CT can clearly show the anatomy of vascular rings. A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echocardiography is helpful for diagnosis. Early surgical management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is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9.
胸腔胃-气管(主支气管)瘘临床与影像学诊断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腔胃—气管(主文气管)瘘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腔胃—气管瘘临床、CT和口服碘水造影表现。结果:胸腔胃—气管瘘临床表现有进食水后呛咳和平卧位呛咳,坐立位减轻,肺部感染、发热、消瘘、乏力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口服碘水造影可显示瘘口的位置、大小以及肺部感染情况;CT检查可详细观察胸部情况,了解瘘与邻近结构的详细解剖,测量气管/支气管内径。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食管造影可以确诊胸腔胃—气管瘘,CT为无创伤、无刺激性检查确诊手段,并为下一步制定气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方案提供详尽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