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高职教育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该文认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要必须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再次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此外,要突出实践教学,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试图从课堂课程创新教学改革、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构建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一些认识和实践,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爆炸的大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命运,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局限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范畴内.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份子,理应为培养能高效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而由于客观条件、思想意识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离职教育现状还更多停留在单纯关注实操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在校教育的重点.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资本,但并不利于学生离校后在工作岗位中的长远发展.这需要立足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针对高职创新教育不足的现状,提出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4.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不断传授最新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体创造、创新、应变能力,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挑战,因此,必须通过学科技能竞赛为载体,构建体系化的创新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职教育以培养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创新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根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学校创新体制不完善,校园创新环境氛围不浓厚以及社会的支持力度不足等现象。论文认为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只有完善创新评价体制,加大建立创新基地,并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的考验和挑战,如何面对现存问题,积极探索有效对策,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本文明确提出构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素质,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具有更广泛的就业前景。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依据创新能力的内涵,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索着提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若干环境,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首先明确了"创新能力"及"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然后深层次分析了造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最后从七个角度入手,探究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建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要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拓展课程开发渠道,增强课程的广泛性和灵活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实践性课程,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形势下,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是目前创新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论文针对当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从教育机制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模式的探索及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对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教育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创新性,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教师。体育运动本来是人类创造发展起来的,而体育运动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和可创造的因素。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由于有了创新,科技才能进步,经济才能以展,民族才能繁荣昌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功夫,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以为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来说。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独特,就属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新意识《新大纲》明文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竟...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教育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针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固化、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四个突出问题,提出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高效课堂;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生源开展分层教学;采用启发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采取多元化评价机制,实现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旨在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助推高职数学教育实现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教育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带来的将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本文拟对创新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内容。全面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倡创新、鼓励创新,以增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实现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着力解决好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革,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常规教育到创新教育,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本文根据武术动作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特点,就武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以拓展继续创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高职高专案例教学法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院校有关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职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找出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在工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面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创新"校企交叉"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提升核心课程,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一批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和承接技术服务项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办创业孵化基地,以切实可行的"六个一"工程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