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是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一种未分化或低分化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具有明显多向分化的潜能,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外周型PNET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面颌,亦可见于肺、心脏、胸壁软组织、肾脏、腹腔软组织等;发生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82例SMT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以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肿物切除。结果 ESE切除332例,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36例(其中20例为腹腔镜为主内镜辅助腹腔镜治疗,16例为瘤体较大,与浆膜层分界不清,单独内镜下挖除瘤体困难,术中转外科腹腔镜与胃镜双镜联合治疗),STER切除10例,EFTR切除4例。术中穿孔24例,其中内镜下瘤体剥离后发生胃壁穿孔转外科腹腔镜下缝合穿孔7例、内镜下尼龙绳荷包缝合9例、内镜下钛夹缝合6例、内镜下OTSC金属夹闭合器达到严密缝合2例。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STER以及EFTR是目前切除SMT微创、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大多数穿孔可在内镜下达到严密缝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总结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内镜下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临床中极为少见的一例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内镜下表现。结论 对于表面光滑、质地偏软的食管黏膜下隆起,且超声提示来源于黏膜肌-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变,需考虑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及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61例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ESE治疗(ESE组,n=39)或STER治疗(STER组,n=22)的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1例均为单发病灶,全部于内镜下成功切除。STER组手术平均耗时明显短于ESE组[(47.27±20.89)min比(66.56±40.07)min,P<0.05],术中钛夹平均使用量与ESE组相近[(7.10±5.57)枚比(8.00±1.88)枚,P>0.05],术后中位住院时间明显短于ESE组[3.00(1.25)d比4.00(1.00)d,P<0.05]。仅ESE组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两组均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两组复查胃镜均示切口愈合,原病变处均无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和ESE均可用于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且STER相对更加安全和高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CT证实凸向胃腔生长、超声胃镜提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共65例行ESE治疗,完整挖除病变后送病检。所有病例术后1、2、6、12月随访观察。结果 65例病变均完整挖除;术中均有不等程度出血,经内镜下热活检钳或APC电凝或钛夹夹闭后出血停止;术中有5例并发穿孔,用钛夹封闭穿孔创面,均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治疗。3例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经急诊内镜止血后,出血停止。术后随访暂未见复发患者。结论对于凸向胃腔内生长的黏膜下肿瘤病变,ESE可以成功挖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超声(EUS)发现的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行ESE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周围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7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均成功挖除,2例ESE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8例,胃体8例,胃窦1例。病变最大直径0.7~4,3(平均1.5)cm。全组未出现ESE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ESE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7例行ESE治疗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27例患者共29个病灶,病变直径0.5—3.0cm,平均(1.25±0.70)cm。切除率96.3%(26/27),1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74(30~120)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6例,间质瘤1例。2例术中穿孔伴气胸,金属夹夹闭创面后予胸腔闭式引流,未行开胸手术修补。中位随访时间12(3~2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0cm、腔内生长为主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64岁,2021年1月2日因“腹痛30余年”收入我院。患者30年前出现腹痛,间断胀痛,以剑突下明显,伴咽部异物感、嗳气,无进食梗阻感、反酸、恶心、呕吐、呕血、胸闷、胸痛、声音嘶哑等不适,院外自服“奥美拉唑”等药物后症状可缓解,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遂收入我科治疗。既往无特殊病史、吸烟及饮酒史。入院体格检查:T 36 ℃,P 76次/分,R 18次/分,BP 130/84 mmHg。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黏膜、心、  相似文献   

9.
以黏膜下肿瘤形态为特征的胃癌不易被胃镜检出。胃黏液腺癌是胃癌中较为少见的组织学分型, 以癌组织中含有大量黏液为特征, 早期胃黏液腺癌更为罕见, 一般认为胃黏液腺癌更易发生腹膜及淋巴结转移。本文报道了1例随访3年无进展的以胃窦黏膜下肿瘤形态为特征的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不行黏膜下注射治疗源自胃固有肌层的小型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11月—2020年10月, 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为小型胃固有肌层肿瘤(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纳入随机对照研究, 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行未行黏膜下注射的ESE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ESE治疗), 比较2组的瘤体暴露时间、瘤体挖除时间、手术费用、住院周期、金属夹使用数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38例患者入组, 其中观察组76例、对照组62例, 所有病灶被顺利完整切除。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中位瘤体暴露时间更短[2.00 min比3.30 min, Z=-2.426, P=0.045]、中位瘤体挖除时间更短[16.8 min比34.4 min, Z=-4.324, P<0.001]、中位手术费用更少[2 903元比3 178元, Z=-5.112, P<0.001]、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4.0±0.6)个比(5.1±1.3)个, t=1.452, P=0.0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0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间质瘤的441例患者资料,其中241例行ESE(ESE组),200例行EFR(EF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手术相关参数,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和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FR组比较,ESE组手术所需关闭胃壁缺损的钛夹数量更少[6.0(4.0,6.0)个比6.0(5.0,8.0)个,U=18 424.0,P<0.001],术后首次流食时间[2.0(1.0,2.0) d比2.0(2.0,3.0)d,U=17 420.0,P<0.001]与住院时间[6.0(5.0,8.0) d比7.0(6.0,9.0) d,U=18 906.0,P<0.001]更短,总费用更低[1.89(1.64,2.14)万元比2.09(1.81,2.38)万元,U=17 956.0,P<0.001],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EFR组[5.8%(14/241)比11.5%(23/200),χ2=4.605,P=0.032]。441例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0个月,疾病复发率为0.45%(2/441),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结论ESE和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相当,但ESE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这3个试验中心收治的20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予以ESD治疗,研究组予以STE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而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和96.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皮下气肿、迟发性出血、胸腔积液、剧烈疼痛发生,但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创面完全愈合率高于对照组(95.09%比3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R和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均可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STER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创面愈合更快,可能更适用于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内镜治疗的长径≤1.2 cm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病例43例,按术式分为内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ligation resection,ELR)组27例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手术时间,ELR组20.0(18.0,25.0) min,ESE组27.5(23.0,37.5) 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2.5,P=0.001)。整块切除率,ELR组100.0%(27/27),ESE组81.3%(13/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术后住院时间,ELR组3(2,4) d,ESE组5(4,6)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5.5,P=0.020)。两组的术中出血率和出血量、术中穿孔率,止血夹数量以及术后出血、发热、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均未见间质瘤复发和转移。可见对于病变长径≤1.2 cm的小GIST,ELR和ESE均可安全有效切除,ELR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整块切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经胃镜使用套扎器单环套扎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5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胃镜使用套扎器单环套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对57例经超声胃镜微探头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有弹性的单环套扎治疗.结果:57例患者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均完全切除,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穿孔、出血).1例1 mo复查时病变无改变,给与重新套扎.经过1 mo、3 mo及6 mo的胃镜随访,所有病例无复发,无不良反应.结论:经胃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有弹性的单环套扎术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ESD治疗的2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为单发肿瘤,直径为5~30(16±8)mm,其中位于胃底部13例,胃体8例,胃窦部3例,贲门部2例,直肠1例。27例均内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5~180(75±43.6)min,术中出血量较少,平均(10±8.2)ml,4例术中出现穿孔,其中1例主动穿孔行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均予金属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提示26例为GIST,1例为平滑肌瘤。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ESD治疗GI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纵轴超声诊断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25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25~70岁,平均47.5岁。因腹胀、腹痛、反酸等上消化道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992年至2005年间656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97例食管病变内镜超声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43例经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EUS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的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病变,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黏膜肌层来源的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和超声内镜(EUS)技术的成熟,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目的:评估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例于2012年1~6月于昆山市中医医院接受STER治疗的食管SMT患者纳入研究,肿瘤经EUS和增强CT检查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个病灶均由STER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长径0.8~2.0 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95 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例,间质瘤4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出院后3个月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SMTs安全、有效,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信息,并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有望成为食管SMTs的主要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7例胃窦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并愿意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ESD治疗.[结果]本组患者ESD治疗均为一次性完成,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经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