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谢建文 《锅炉技术》2004,35(4):65-67
针对某台 2 2 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整定安全门期间所发生的水冷壁蠕胀、炉膛爆燃事故进行了分析 ,并从运行角度提出了预防措施 ,对该类型锅炉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电厂实际燃用煤种和设计煤种差距较大,使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受到影响.镇海发电厂一台DG 670/140-8锅炉在2005年7月12日发生的一次熄火事故,指出原因在于煤种与炉型的严重不匹配,造成2号角上一次风管内发生爆燃,并产生一次风管堵管的假象.爆燃产生的冲击波将一次风管内的煤粉迅速推入炉膛,产生二次爆燃,二次爆燃产生的冲击波将2号角燃烧器及下层燃烧器首先全部扑灭,造成锅炉负压灭火,从而较好地解释了事故原因.  相似文献   

3.
《电力与能源》2015,(5):715-718
通过对某电厂1 000 MW机组低负荷运行时一起锅炉灭火事件的过程分析,指出炉膛塌焦、燃烧器磨损、火检抗干扰能力差等几方面因素是引起锅炉灭火的原因,从运行措施、设备维护、火检管理上采取了防止再次发生锅炉灭火的对策,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同类型锅炉安全稳定运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燃煤锅炉炉膛结渣的问题,阐述了锅炉运行中炉膛结渣的过程和机理,通过分析炉膛结渣的影响因素及提出减少炉膛结渣的措施,提高了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唐山某化工有限公司的燃气锅炉炉膛爆炸事故案例,从炉膛爆燃机理入手,对事故锅炉进行安全性能检验分析,确认该锅炉事故是由于炉膛爆燃引起的爆炸,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产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冷态启动阶段发生爆燃的实际工况中各个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冷态启动阶段由于炉内的内外循环物料少,炉内燃烧工况的不稳定性、炉膛内各处的温度偏差较大是产生炉膛爆燃的原因.并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生爆燃对机组产生的危害进行了阐述,结合锅炉燃用煤的煤质、启动床料的选用、启动过程中各主要参数的具体控制要求等对其进行分析,找出了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同类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锅炉布风板漏渣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了某热电厂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炉膛布风板严重漏渣的问题,根据布风板稳定运行的基本原理以及锅炉结构和实际运行数据,对炉膛布风板的漏渣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了布风板当量直径与床层高度的比值对流化床临界压降的影响,合理地解释了漏渣的机理,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炉膛布风板设计和运行上的原因。图7参2  相似文献   

8.
电站燃煤锅炉防止炉膛结渣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电站燃煤锅炉炉膛结渣的成因及预防措施,通过结构优化设计,采取合理的运行操作方法来组织良好的燃烧工况,可避免发生炉膛结渣。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太原第一热电厂300MW锅炉因磨煤机故障而引起的灭火和爆燃的问题,研制了自动投油的监控系统,运行效果良好。对解决国内大型机组存在的类似问题,提高锅炉运行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重点论述了灭火及爆燃的原因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结渣影响锅炉运行,如煤种不变,通过燃烧优化保证安全运行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煤粉锅炉的试验研究其运行方式与结渣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影响锅炉负荷及效率,仅改变配风方式对炉膛温度影响不大;不影响锅炉负荷,牺牲效率,全开一次风压力冷风效果最好,其次是开启炉膛人孔门;再次是提高运行氧量,降低负荷可明显减轻结渣,负荷下降20%左右对炉膛温度影响不大,而下降35%以上则会明显降低炉膛温度,减轻结渣。  相似文献   

11.
锅炉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炉膛和后烟道都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爆炸”的非正常情况下,锅炉受到更高的冲击压力。为防止燃烧震荡及烟气压力脉动引起的炉谱低频振动,还要建立锅炉整体膨胀中心,故需建立完整的刚性梁体系。本文介绍超临界锅炉刚性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反切风消减锅炉烟道两侧烟气参数偏差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型电站锅炉的冷态模拟试验获得了炉内和炉膛出口水平烟道流场的分布规律。对残余旋转引起锅炉烟道两侧烟气参数偏差的原因和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着重研究了采用反切风消减偏差的机理和合理方案。对克服因烟气偏差引起的过热器、再热器超温爆管事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600 Mw锅炉原形为计算对象,建立了锅炉全系统三维数理模型,并采用文献[10]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两者吻合良好,证明模型是适用的.基于此模型,对熄火后锅炉全系统的温度、组分、压力以及风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锅炉熄火后压力变化规律.研究得出,熄火后,温度下降、水蒸气(H2O)体积减少,CO2体积的减少引起烟气质量的...  相似文献   

14.
煤掺烧褐煤后将增加制粉系统、燃烧系统爆炸的可能性,炉膛易结渣.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提出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增设一氧化碳监测系统等相应措施,提高烟煤机组掺烧褐煤安全性,以期指导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褐煤的特性,论述了褐煤锅炉的设计要点及塔式锅炉的特点,说明了对于高水分褐煤锅炉采用塔式炉配风扇磨的优势.风扇磨制粉系统具有很强的干燥能力,对原煤水分有较大的适应性,对于塔式锅炉,可以选取相对较大的容积和炉膛断面和低的屏底烟温,降低炉膛的结渣风险,并且没有转弯烟室,炉内烟温偏差小、磨损低、燃尽率高.最后详细介绍了600 MW超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设计方案和能达到的关键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6.
The black smoke is always emitted from the chimney in the chain‐grate stoker‐fired boiler at the time of ignitio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restart of the combustion after temporary flameout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work is to reduce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A laboratory fixed‐grate model 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the combustion of coal in chain‐grate stoker‐fired boiler. The CO and O2 concentration in the flue gas have been measured with a flue gas analyser, and the black smoke emitted from the chimney has been screened with Charge Couple Device (CCD) video camera. Power 2# coal, sized at 5–25 mm, has been fired in the fixed‐grate model. The secondary air has been used to enhance the turbulence in the furnace afte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emission of the black smoke at the time of ignition of the coal at ambient temperature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restart of the combustion after the temporary flameout for the case of the temperature; the secondary air is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for enhanc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turbulence in the furnace; selection of coal particle size is necessary, the smaller the size of the coal is, the more serious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is, and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with the secondary air is more evident with smaller‐size coal. The industrial test has been employ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ir demand. It indicates that rational stoichiometric air/fuel ratio is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in the restart of the combustion after the temporary flameout.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颗粒燃烧和脱硫反应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炉膛下部为高颗粒浓度的密相区和上部为低颗粒浓度稀相区的特征,模拟计算给出了烟气温度,热流密度和各气体成分(O2,C2O,CO,H2O和S2O)的轴向分布,模拟计算结果的趋势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炉膛掉焦是引起锅炉运行中灭火的主要原因。从焦块掉进水封产生的水蒸气升腾进入炉膛的角度,计算了炉膛中心温度和炉内水蒸气增量的关系。在假设焦块质量为1 t、焦块和水的换热时间为10 s、焦块和水的有效作用体积比在1~7的前提下,当水封温度从80℃降低至40℃时,结果表明,掉焦导致炉内的水蒸发率、水蒸气浓度体积比、炉内烟气温度降低量都显著减少。认为降低水封水温有助于减少掉焦时水蒸气逃逸量,从而降低掉焦时炉膛灭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超超临界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对1台1000 MW超超临界单炉膛双切圆煤粉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研究了单炉膛双切圆燃烧特性、炉内焦炭燃烧特性及NO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燃烧器前后墙布置导致炉内气流呈椭圆形,NO生成总体水平较低,焦炭燃尽效果较好,但在炉膛高度方向40m以上的区域,烟气高温区及大量未燃尽焦炭偏向前墙附近,且未燃尽焦炭在辐射屏区逐渐燃尽。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工况明显提高了焦炭的燃烧速度.使其在屏区以下基本燃尽,NO2排放量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WNS型燃油_燃气锅炉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现有的WNS型燃油、燃气锅炉的本体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对于三回程湿背式锅炉去掉回燃室是其改进的一个方向;而中心回燃式燃油、燃气锅炉则是中小型燃油、燃气锅炉过程中值得推广后种炉型。此外,还对WNS型燃油、燃气锅炉控制系统进行了论述,根据其特点,指出完全智能化控制及远程技术服务系统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