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目的:探究并比较栽培大花胡麻草根、茎、叶、花、混合样中2种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栽培大花胡麻草不同部位(根、茎、叶、花、混合样)中桃叶珊瑚苷和梓醇的含量,并分析2种活性成分在植株内的分布规律。结果:桃叶珊瑚苷在栽培大花胡麻草不同部位中均有分布,桃叶珊瑚苷的平均含量(mg/g)具体为根(0.930)叶(0.390)混合样(0.320)茎(0.040)花(0.004),根中含量约是花中含量的232.5倍;梓醇在栽培大花胡麻草的茎中未检出,在其他部位均有分布,梓醇的平均含量(mg/g)具体为叶(10.838)花(1.851)混合样(0.726)根(0.156),叶中含量约是根中含量的69.5倍。结论:2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在栽培大花胡麻草植株内的含量分布不一致,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栽培大花胡麻草不同部位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并比较栽培大花胡麻草根、茎、叶、花、混合样中2种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栽培大花胡麻草不同部位(根、茎、叶、花、混合样)中桃叶珊瑚苷和梓醇的含量,并分析2种活性成分在植株内的分布规律。结果:桃叶珊瑚苷在栽培大花胡麻草不同部位中均有分布,桃叶珊瑚苷的平均含量(mg/g)具体为根(0.930)>叶(0.390)>混合样(0.320)>茎(0.040)>花(0.004),根中含量约是花中含量的232.5倍;梓醇在栽培大花胡麻草的茎中未检出,在其他部位均有分布,梓醇的平均含量(mg/g)具体为叶(10.838)>花(1.851)>混合样(0.726)>根(0.156),叶中含量约是根中含量的69.5倍。结论:2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在栽培大花胡麻草植株内的含量分布不一致,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栽培大花胡麻草不同部位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花胡麻草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廖立平  张紫佳  胡之璧  侴桂新  王峥涛 《中草药》2012,43(12):2369-2371
目的 研究大花胡麻草Centranthera grand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方法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大花胡麻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环烯醚萜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桃叶珊瑚苷(1)、玉叶金花苷(2)、8-表番木鳖碱(3)、8-表番木鳖酸(4)、玉叶金花酸(5)、梓醇(6)、栀子新苷甲酯(7)、京尼平苷酸(8)、6-O-methylaucubin (9).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胡麻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鱼腥草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并分析其差异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获得HMGR基因cDNA序列并对HMGR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并预测该蛋白功能;利用RT-PCR方法检测HMGR基因在鱼腥草的地下茎、地上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的HMGR基因cDNA全长为1 626 bp,编码54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HMGR蛋白含2个跨膜区,不含信号肽。HMGR基因主要在鱼腥草的花中表达,其他器官中表达相对较低,地下茎中表达量最低。结论首次从鱼腥草中克隆了HMGR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鱼腥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植物化学和现代谱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针对性地开展条叶龙胆中特征性成分——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并对所分离得到的环烯醚萜类单体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试验,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物质基础。方法:运用现代植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对条叶龙胆进行针对性的提取、分离,并利用包括核磁共振(1D,2D NMR)、质谱等多种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方法测定各单体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条叶龙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环烯醚萜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天目地黄苷A(1),天目地黄苷E(2),6-酮基-8-乙酰钩果草苷(3),6,7-去氢-8-乙酰钩果草苷(4),齿叶玄参苷A(5),大花木巴戟苷C(morinlongoside C,6),3'-O-β-D-吡喃葡萄糖基獐牙菜苷(7),地黄新苷B(8)和地黄新苷C(9)。采用MTT方法对化合物1~9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4、5、8对人源肝癌细胞Hep G2增殖具有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3.6、12.0、7.5、9.0μmol·L-1。结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9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且发现了对人源肝癌细胞Hep G2增殖有一定抑制活性的环烯醚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蜘蛛香香叶基合酶(Geraniol synthase,GES)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量分析。方法在已测得蜘蛛香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全长特异引物,克隆出GES基因全长,运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并对编码蛋白进行各种理化性质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该基因在蜘蛛香不同部位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种植的蜘蛛香植株后,分时间取成熟叶片进行诱导表达分析。结果从蜘蛛香中克隆得到了长度为1779bp的GES基因(VjGES)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cDNA序列,编码592个氨基酸,与同一科属的缬草相似性最高达99%。VjGES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是67.23 kDa,理论等电点为5.15,此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域。qRT-PCR检测结果表明,VjGES基因在根茎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成熟叶中表达量较高,在新生叶中表达量最低;VjGES对MeJA的诱导比较敏感,MeJA诱导后处理48h后基因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结论成功从蜘蛛香植株中克隆到可能参与环烯醚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GES基因。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9,(5)
目的:克隆蜘蛛香香叶醇-10-羟化酶(geraniol-10-hydroxylase,G10H)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量分析。方法:在已测得蜘蛛香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全长特异引物,克隆出G10H基因全长,运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并对编码蛋白进行各种理化性质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蜘蛛香不同部位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茉莉酸甲酯处理蜘蛛香植株后,分时间取成熟叶片进行诱导表达分析。结果:从蜘蛛香中克隆得到了长度为1 500 bp的G10H基因(VjG10H)完整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编码499个氨基酸。VjG10H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是55.92 kDa,理论等电点为7.6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VjG10H基因在成熟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根茎中,在新生叶中表达量最低;VjG10H对茉莉酸甲酯的诱导表现出敏感,茉莉酸甲酯诱导处理48 h后基因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结论:成功从蜘蛛香植株中克隆得到可能参与环烯醚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G10H基因。  相似文献   

8.
化文平  岑文  孔维维 《中草药》2014,45(12):1758-1763
目的从药用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中克隆了萜类成分合成途径的关键酶——5-磷酸脱氧木酮糖还原异构酶(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DXR)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及表达方式。方法克隆了秦艽DXR基因(GmDXR),分析了GmDXR编码蛋白序列的特征,并采用实时定量分析了GmDXR的表达模式。结果秦艽GmDXR基因包含1个完整的长1 428 bp的ORF框,编码475个氨基酸;GmDXR与萝芙木、番茄等植物DXR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85%),无跨膜结构域、信号肽等结构,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中。定量PCR结果显示,GmDXR主要在秦艽的叶中进行表达,受到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的诱导。结论 GmDXR含有DXR蛋白的保守结构特征;在秦艽不同器官中GmDXR基因表达不同,且受到MeJA的诱导。该研究为今后研究秦艽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晓东  李彩霞  赵青蓉  王元忠 《中草药》2018,49(18):4386-4392
目的从滇龙胆叶片中克隆单萜合成关键酶环烯醚萜氧化酶(GrIDO)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滇龙胆转录组GrIDO基因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使用RT-PCR方法克隆GrIDO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基于在线软件对GrIDO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根据GrIDO基因ORF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法对该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GrIDO基因(GenBank登录号KP722034)ORF全长1 557 bp,编码518个氨基酸;GrIDO蛋白相对分子质量58 920,理论等电点8.40,属于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成员,可能定位于叶绿体;无信号肽,为亲水不稳定蛋白,主要由α-螺旋(51.07%)和环(42.69%)构成;GrIDO蛋白与长春花CrIDO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85.83%),且亲缘关系较近。GrIDO基因启动子(GenBank登录号KT428570)长720 bp,具有TATA-box和CAAT-box,还具有参与脱落酸和茉莉酸甲酯应答的顺式作用元件、光应答元件和MYB结合位点。结论GrIDO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调控。克隆了GrIDO基因ORF及其启动子,为GrIDO基因的功能验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姚元枝  黎晓英  郭文博  刘宇  魏麟 《中草药》2015,46(16):2449-2453
目的克隆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并分析其差异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获得HMGR基因c DNA序列,并对HMGR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分析,并预测该蛋白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MGR基因在接骨草的根状茎、地上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的HMGR基因c DNA全长为1 626 bp,编码59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HMGR蛋白含2个跨膜区,不含信号肽。HMGR基因主要在接骨草的花和地上茎中表达较高,其他器官表达相对较低。结论首次从接骨草中克隆了HMGR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接骨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陈黎明  陈洁  张晓丹 《中草药》2023,54(8):2596-2606
目的 建立运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快速筛查460份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43份)中常用的50种农药残留。方法 通过对比《中国药典》2020版中药中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优选中药中50种农药残留的适配性前处理方法。中药样品经乙腈溶剂提取,以Qu ECh ERS法处理,采用GC-MS/MS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在460份检测样品中共检出农药残留66份,总检出率为14.3%,检出禁用农药6份,检出率为1.3%,43份中药饮片中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1.6%,未检出禁用农药。农残的检出是季节性分布集中出现在第3、4季度,农贸市场和种植地的农残检出率明显高于医院和药店,并且存在农残超标情况。中药中根类和叶类受污染最重,中药材全草类中农药残留最多,检出率为20.4%,其次为叶类18.3%和根茎类16.3%,中药饮片中农残最高为叶类,检出率为15.4%,全草类检出率为11.1%、根茎类检出率为6.2%,全草类、根茎类和叶类存在样品中检出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快速筛查中药中农药残留,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并优化芷芎散鼻用温敏凝胶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机制和鼻黏膜渗透特性。方法 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基质处方,然后经Franz扩散池法考察欧前胡素、阿魏酸的体外释放机制及其离体家兔鼻黏膜渗透特性。结果 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407(P407)20%、泊洛沙姆188(P188)6.5%,欧前胡素接近零级释放模型,阿魏酸接近Higuchi模型,处方对欧前胡素和阿魏酸的透过鼻黏膜均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优化所得的处方为芷芎散新给药途径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曹馨慈  徐金娣  孔铭  周桂荣  何毅  毛茜  李松林 《中草药》2020,51(7):1909-1913
目的建立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A和B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蝉蜕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UV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对4个基原40批市售药材的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优化的Allti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流动相,2种成分能与其他色谱峰分开,并达到基线分离,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53%~102.75%,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样品在24 h内稳定;依据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能作为蝉蜕药材常规定量评价方法;40批蝉蜕药材可聚为3类,但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没有基原特征性。黑蚱蝉基原的蝉蜕商品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与不同来源的商品污染泥沙的量不同有关。结论山蝉、华南蚱蝉和蟪蛄基原的蝉蜕含有较高的乙酰多巴胺二聚体,且整体色谱特征与黑蚱蝉基原蝉蜕相似,是蝉蜕药材的潜在资源,严控泥沙应该是保证蝉蜕药材质量稳定一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爽  刘宇婧  吴沿胜  曹颖  袁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2964-2969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准确、高效且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的物种鉴定技术。为了筛选出适合罂粟属的DNA条形码,从GenBank上获得罂粟属植物共69条序列,包括21条ITS序列,10条matK序列,8条psbA-trnH序列,14条rbcL序列和16条trnL-trnF序列。应用Mega 6.0软件分析了罂粟属的ITS,matK,psbA-trnH,rbcL,trnL-trnF序列的特征,通过计算序列的种内、种间距离,评估序列的Barcoding Gap和构建NJ,UPGMA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trnL-trnF不仅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差别最大,而且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重合较少,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种类的罂粟;所构建的NJ和UPGMA系统发育树,也能将全部物种区分开。综合考虑,建议把trnL-trnF作为鉴定罂粟属植物的核心条形码,结合其他片段作为组合条形码。  相似文献   

20.
雷蕾  万果果  耿小玉  陈建都  潘正 《中草药》2024,55(6):2113-2122
由于生长因子类生物制剂药物在治疗伤口愈合中的局限性,从传统中药中挖掘缓解炎症反应、促血管生成、重塑上皮组织、加速伤口愈合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治疗慢性伤口有积极意义。除传统的活血止血类药物如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乳香Oliban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外,清热药如积雪草Centellae Herba、黄连Coptidis Rhizoma,补益药中黄芪Astragali Radix、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复方托里消毒散、生肌化瘀汤等在伤口愈合各阶段都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活血止血类、清热类、补益类药物及其活性成分和复方治疗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了解中药药效物质在治疗慢性伤口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