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抑郁症作为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种常见精神系统疾病,除常见的化学药物治疗外,传统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应用一直受到关注。逍遥散作为经典的疏肝解郁名方,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具有良好抗抑郁作用。本文查阅近10年文献,发现逍遥散对不同抑郁样动物模型表现出良好抗抑郁作用,作用机制与干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通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及抗氧化等有关。查阅近5年文献,发现逍遥散及其衍生方单用、逍遥散与西药联用或与其他疗法联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首次从拆方研究和组分研究2个角度对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发现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薄荷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药物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讨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特点。查阅近年来关于中药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从甘草抗抑郁活性成分及其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等方面分析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特点。甘草治疗抑郁症应用广泛,在改善动物行为学和生化指标上都有良好的疗效,其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抗自由基、抗炎等作用。甘草治疗抑郁症具有疗效稳定、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为临床筛选其抗抑郁中药活性成分以及处方配伍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目前主要采取西药治疗的方式,但由于抗抑郁西药存在不良反应与患者个体化差异的综合影响导致疗效欠佳。抑郁症属中医的“郁证”,其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中医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临床上,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灵活,但有效成分性质性能模糊、机制作用不清。为阐明柴胡疏肝散药效基础、抗抑郁机制作用机制,该文综述了柴胡疏肝散药效物质基础、抗抑郁的临床研究与机制研究进展。临床上柴胡疏肝散可以治疗原发性抑郁、卒中后抑郁、产后抑郁等多种抑郁。汇总了柴胡疏肝散的32种主要成分,其中芍药苷内酯、阿魏酸、柚皮苷、橙皮苷、柴胡皂苷A、甘草次酸、桔皮素、橙皮内酯水合物、川陈皮素、甘草酸是柴胡疏肝散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柴胡疏肝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复杂,包括调控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神经营养因子、炎症反应、细胞损伤相关通路、氧化应激等。该文有助于深入理解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药效基础与作用机制,为柴胡疏肝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与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芍药抗抑郁作用的可能机制。通过检索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白芍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及赤芍的有效成分赤芍总苷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其可能机制包括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异常、修复受损神经元、抑制单胺氧化酶表达、增强神经保护作用等多个方面。白芍-柴胡、赤芍-淫羊藿、赤芍-石菖蒲等药对配伍方法能够促进芍药的抗抑郁作用,但针对芍药其他组成成分和赤白芍作用差别的研究尚匮乏。因此,芍药作为临床常用抗抑郁治疗药物,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陈建丽  田俊生  周玉枝  高晓霞  秦雪梅 《中草药》2014,45(14):2100-2105
逍遥散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氨基酸、脂质和能量代谢以及炎症因子等方面对逍遥散抗抑郁机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网络调控机制。结果显示逍遥散作用于多个靶点,通过调节体内代谢平衡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抑郁症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HPA)轴功能亢进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HPA轴相关激素CRH、ACTH及CORT含量的增加。针灸可良性下调HPA轴水平而达到显著抗抑郁效果。然而目前尚未见针刺抗抑郁的HPA轴机理分析,故拟从抑郁症与HPA轴的关系和针刺调控HPA轴抗抑郁的临床、动物实验机理研究这两方面分析,为临床上针灸治疗抑郁症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激活是严重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生物学变化,表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的分泌过多。某些抗抑郁药可纠正抑郁症患者HPA的机能亢进,因而表明HPA轴可能是抗抑郁作用的重要靶点。作者研究了贯叶金丝桃中的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金丝桃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miquelianin能否调控HPA轴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诸多医家在临床与实验方面对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逍遥散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基础方,临床广泛应用于中风后抑郁、产后抑郁、乳腺癌伴抑郁、轻中度抑郁、更年期抑郁症等并取得较好疗效。实验研究也发现,逍遥散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细胞分子机制、细胞因子等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瑶  韩婷  芮耀诚  殷明  秦路平  郑汉臣 《中药材》2005,28(6):492-496
目的:探讨积雪草总苷抗抑郁症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法检测积雪草总苷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血清皮质酮的影响;HPLC-ECD法检测积雪总苷对大鼠皮质、海马和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积雪草总苷降低抑郁症大鼠的血清皮质酮水平,增加脑内5-HT,NE和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积雪草总苷的抗抑郁活性与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和增加胺神经递质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的现状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相关文献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其中针灸、中西医结合、中药方剂等方面关于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检索近五年相关文献,就逍遥散及其类方治疗抑郁症的主要作用机制展开综述,发现逍遥散及其类方可能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通路及受体的表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肝组织代谢等发挥抗抑郁作用,其中,逍遥散干预BDNF/CREB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表达与功能,改善应激损伤神经元状态,对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6.
建立冬凌草乙素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情况以分析冬凌草乙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机制。采用超滤法结合LC-MS/MS测定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及相关结合常数,以Scatchard方程计算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对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显示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平均结合率为57.2%,且结合类型主要为一类强结合,相关参数为结合常数2.54×104L·μg~(-1),结合位点的数目为n=0.75。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考察浓度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结合常数的求算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魏星 《光明中医》2013,(11):2415-2416
目的 探讨中药饮片党参在临床使用中的鉴别方法,确保中药党参的正品,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的方法,比较党参、银柴胡、家种防风之间的鉴别点.结果 可以明确鉴别所使用中药党参的真伪.结论 尽管党参与银柴胡和家种防风有相似的一面,但是仔细辨别还是有其鉴别特点,希望引起药房中药技术人员的重视,区别真伪、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的形成与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滥用丹药,化燥伤津,房劳纵欲,肾精亏耗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糖尿病社会宣传与教育,防治于未然,即病之后的临床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  相似文献   

19.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