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仲华  严贺 《护理学杂志》2014,29(11):14-17
对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相关因素及其干预措施进行综述。认为年龄、钠盐和液体摄入、口渴及口腔干燥、钠梯度、透析龄及残余肾功能、营养状况、自我管理水平、心理社会因素等是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为患者提供饮食干预、缓解口渴和口腔干燥、调整透析方案、加强院外健康教育、加强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开展自我效能训练、实施心理干预等措施,以控制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感的影响因素、评估及干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阐述了口渴感的影响因素包括透析频率及透析时间、透析年限、透析钠模式、药物因素等。用来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感的量表有透析口渴量表、口腔干燥量表、口渴痛苦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等。口渴的干预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方法。提出医务人员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口渴感,进一步探索影响口渴感的影响因素,缓解患者口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调整透析流钠浓度和超滤方式对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血容量监测结合可调钠曲线,可调超滤曲线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维持性血透患者10例。治疗组采用容量监测结合可调钠曲线,可调超滤曲线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血容量监测结合常规血透自身对照。观察治疗过程血容量变化(△BV),血压情况,透析前后血钠水平,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及口渴感。结果 治疗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超滤前后血容量变化与超滤量明显相关(r=0.4883);两组透析前后血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透析间期口渴感无明显加重。结论 血容量监测结合可调钠曲线,可调超滤曲线治疗能有效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并减少了传统单纯高钠透析所带来的副作用,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干体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患者血液透析发生相关性低血压的原因.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根据低血压发生情况分为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对照组),观察两组透析间期空腹血糖(Glu)、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钠(Na )、血浆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计算干体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超滤率的变化.结果:低血压组首次血透时Scr、BUN高于对照组,C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间期体重/干体重)、超滤量、超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透析期间空腹血糖Glu高于对照组(P<0.05);Hb、Na 低于对照组(P<0.05),而长期透析患者Scr、BUN、TG、T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肾病透析性低血压与首次血透时肾功能、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超滤率、高血糖、营养不良、贫血、血钠浓度等有关,应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基于APP的体质量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和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MH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按血液透析常规护理,同时以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管理指导手册进行体质量管理,干预组增加基于APP的体质量管理,于干预前及干预第1、第2、第3个月评价患者体质量增长值(IDWG)、体质量增长率(PIDWG)和液体摄入依从性。结果两组干预后IDWG、PIDWG的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IDWG的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干预组液体摄入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APP的体质量管理能够有效降低MHD患者的IDWG与PIDWG,提高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阶段转变理论的容量管理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水盐控制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行为阶段转变理论的多阶段容量管理干预,连续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容量管理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液体摄入量、食盐摄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食欲减退、水肿、气促、胸闷等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口渴评分、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尿量均逐渐减少;干预前后两组超滤量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基于行为阶段转变理论的容量管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容量管理行为转变,提高患者的水盐摄入依从性,改善患者容量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拟观察负钠梯度透析对已处于干体重的血液透析( HD)患者高血压的影响。方法:研究入选16例生物电阻抗法评估已处于干体重的透析高血压患者,透析前血钠浓度高于138 mmol/L。以本透析中心标准透析液( Na+浓度为138 mmol/L)透析1个月作为基线,降低透析液Na+浓度至136 mmol/L透析4个月。期间不改变患者饮食钠摄入量,每月使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调整透析后容量状况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并相对稳定,观察对家庭血压( Home BP)和透析间期体重增长(IDWG)等的影响。结果:(1)增加负钠梯度2 mmol/L后,降压药用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家庭血压从第2个月开始明显下降,4个月后家庭血压收缩压(Home SBP)下降14.6 mmHg(P〈0.001);家庭血压舒张压(Home DBP)下降9.6 mmHg,P=0.003。(2)透析后容量状况正常且无明显变化;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从(4.81±1.51)%降至(4.36±1.37%),P=0.047。结论:对于处于干体重的透析高血压患者,负钠梯度透析可能具有独立于容量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饮食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分析,为保护腹膜、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腹膜透析中心常规入院复查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8例,平均年龄为(63.2±2.1)岁,腹膜透析时间为6~15个月;对照组62例,平均年龄为(63.2±2.1)岁,腹膜透析时间为5~16个月。干预组采用地中海饮食(Mediterranean Diet,MeDi),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饮食指导模式(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随访时间为6个月,期间对患者饮食进行随访指导。开始第1个月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半个月1次,第3个月后每个月1次。在入院时及实验6个月后,将2组患者的血压、体质量指数(body mo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患者干预前韵基本状况,如病程、年龄、性别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除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干预组患者的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炎症指标(hs-CRP)、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水平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除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外,干预组患者的血压、体质量指数和炎症指标(hs-CRP)均明显降低(P0.05),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地中海饮食可帮助腹膜透析患者有效控制血压、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及改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的体质量增长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肾脏科血液净化中心269例MHD患者作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体质量增长量/干体质量×100%)将患者分为≤3.50%(79例)及>3.50%(190例)两组,分析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因素。 结果 269例MHD患者体质量增长量为(2.42±1.01) kg(0~6.33 kg),体质量增长率为(4.25±1.79)%。男性160例,体质量增长量为(2.45±1.09) kg,体质量增长率为(3.99±1.79)%;女性109例,体质量增长量为(2.39±0.85)kg,体质量增长率为(4.64±1.74)%,显著高于男性(P < 0.01)。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3.00%的患者占20%,≥3.00%且<5.00%的占50%,≥5.00%占30%。73.5%的患者体质量增长率超过3.50%。与体质量增长率>3.50%组比较,≤3.50%组的年龄(岁)(60.50±14.49比54.07±13.78)、男性比例(70.88%比54.74%)、体质量指数(BMI,kg/m2)(22.67±3.36比20.91±3.25)、残余尿量(ml)(自然对数:6.19±0.94比5.48±0.81)、干体质量(kg,62.82±10.97比56.69±10.94)及透析频次明显较高(均P < 0.05);血液透析龄(月)(41.03±41.92比58.83±43.57),β2微球蛋白(mmol/L)(31.61±9.82比38.54±10.38)及血磷(mmol/L)(1.92±0.66比2.15±0.58)显著较低(均P < 0.05)。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增长率与透析龄、透析前Scr、BUN、磷、β2微球蛋白、透析期间血压下降值和下降率呈正相关,其中透前BUN、Scr、磷及β2微球蛋白经残余尿量校正后,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干体质量、BMI、透后收缩压、平均血压及残余尿量呈负相关。 结论 本组近70%患者体质量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年龄小、女性、BMI低、残余尿量少、干体质量低、透析龄长、基础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较多。体质量增长显著影响透析期间的血压变化,应加强MHD患者透析间期的体质量增长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远程监控对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的影响。方法 将74例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随访管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远程监控干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容量管理相关知识、容量自我管理行为、体内水剩余和血压。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容量管理相关知识得分、容量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P<0.01),体内水剩余值、血压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1);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远程监控能提高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相关知识和容量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改善其容量负荷。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透析性低血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导致糖尿病肾病(DN)尿毒症透析性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DN患者,分透析性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对照组),观察透析间期空腹血糖(Glu)、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钠(Na )、血浆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计算干体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超滤率的变化.结果:低血压组首次血透时Scr、BUN明显高于对照组,Ccr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间期体重/干体重)、超滤量、超滤率均较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透析期间Glu、HbAlc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Hb、Alb、Na 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cr、BUN、TG、T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透析性低血压与首次血透时肾功能、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超滤率、高血糖、营养不良、贫血、血钠浓度等有关,应提倡个体化透析.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产生与容量超负荷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高血压患者血压与容量超负荷和水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院门诊连续3个月随诊的165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血压持续升高组(PH,33),血压波动组(IH,58),血压正常组(PN,74),而IH组义分为血压正常(IH—N)和血压升高两组(IH-H)。用生物阻抗分析仪评估患者的容量指标。结果3组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间的构成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H组的体重比IH组和PN组高(P<0.05)。生物阻抗分析显示,PH组和IH-H组的细胞外液(ECW)、总体液量(TBW),高于IH-N组和PN组(P<0.01)。总液体清除量在PH组和IH—H组均高于IH-N和PN组(P<0.05)。与PH组和IH—H比较,总钠清除量和血钠浓度在IH—N和PN组均低(P< 0.05)。3组的总尿素清除指数Kt/V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高血压时伴明显容量超负荷,而且在容量超负荷时钠和液体的清除均明显增高,提示饮食中水盐的摄入增加是患者出现容量超负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盐摄入超标的因素,为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50例复诊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盐摄入超标筛查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重建和行为纠正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干预3个月后,患者盐摄入管理依从性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其体质量、体重指数、心率、血压、尿量及超滤量等临床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均P0.01)。结论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盐摄入超标的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盐摄入管理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腹膜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方法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干体质量,观察精确评估干体质量对MHD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方法 40例MHD患者入选,24 h尿量≥400 mL,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确定干体质量,对照组临床评估干体质量。随访4个月,对比基线及随访结束的24 h尿量、体质量、平均动脉压、透析超滤量、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百分率,BNP、心脏彩超EF值、左室质量指数等以及透析相关急性并发症。结果试验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92.0±9.3)vs(96.5±8.5),P0.05];试验组BNP低于对照组[(280.3±410.5)vs(471.7±786.0),P0.05];试验组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649.2±289.3)vs(562.5±224.8),P0.05]。结论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精确评估干体质量,可延缓因过度超滤导致的尿量减少,对残余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能够改善平均动脉压。增加检测频率可能进一步降低透析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降低透析并发症.方法 应用护理程序对126例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与105例实施常规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患者饮食营养状况、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饮食控制依从性及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水负荷过高、血压异常及内瘘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ing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接受MHD半年以上的212例终末期肾病伴高血压患者,其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9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1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血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糖尿病史、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透析时SBP-SD、SBP-CV、DBP-SD、DBP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较高的NT-proBNP、SBP-SD、DBP-SD为MH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P 0. 05); ROC曲线示NT-proBNP、SBP-SD、DBP-SD预测MHD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最佳阈值分别为7. 32 ng/L、21. 60 mmH g、12. 54 mmH g。结论 MHD患者心血管事件与NT-proBNP水平、糖尿病史、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及BPV相关,其中透析时高水平NT-proBNP、SBP-SD和DBP-SD作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且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机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长期接受透析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透析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29例)及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病因、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超滤量(UFV)、超滤率(UFR);血钠(Na )、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糖尿病、左室肥厚及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易发生透析低血压(P<0.01);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UFV、UFR有统计学差异(P<0.01);Na 、Alb、Hb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Scr无差异(P>0 05).结论: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减慢超滤速度,改变血液净化方法,采用序贯钠透析、低温透析,适当用药,改善心功能,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可防治透析中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低温可调钠透析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对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反应的患者14倒,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例,观察组接受低温可调钠透析,对照组接受常规标准透析,观察4周,分别测量患者超滤量、血肌酐、尿素氮、血钠以及血压等指标.结果 两组透析后超滤量、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透析中最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可有效地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不增加钠负荷,不彩响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干体重是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无感明显不适,体内没有多余水分的体重。干体重达标对血透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仅靠透析时的超滤脱水是很难达标的,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与自我管理~([1])。然而,患者由于知识缺乏、口干口渴明显~([2])、饮食习惯~([3])等因素导致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快,加重了透析患者容量负荷,进而影响干体重的控制。为了帮助患者有效的管理干体重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对129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结合中医药的持续质量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很高,对此类患者的高血压进行有效的管控能够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目前针对透析患者血压控制的理想靶目标还不明确,血压过高过低均会增加患者死亡率。透析间期的动态血压监测较透析期的血压监测更有利于高血压的诊断与管理。建议日间平均血压135/85 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80 mmHg。高血压的治疗应以透析本身做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首要策略是容量控制,干体质量达标。在探究干体质量的过程中,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快。个性化的钠透析液处方及高频率长时透析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如果患者对于容量控制策略没有反应,则需考虑降压药物的应用。降压药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心脏的保护作用、药代动力学特性、透析器清除率以及潜在的并发症。除了利尿剂之外,近乎所有种类的降压药均对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治疗有效。与一般人群相比较,β受体阻滞剂对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治疗可能提供更大的心脏保护作用。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的文献,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