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西和江苏等湖区5省和云南、四川等大山区2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近年 来家庭养殖羊的主要品种、存栏数、养殖方式、敞放散养比例、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性,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羊粪便污染 以及感染性羊的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和人群分布的相关性。鉴于目前我国湖区家庭养殖羊的存栏数量巨大、养殖方式以 敞放散养为主、多数地区羊血吸虫感染率高、羊粪对环境污染面广量大、感染性羊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 性等特征,认为羊是我国日本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考虑到控制家畜血吸虫 病将成为我国最终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关键,故有必要将羊的日本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中并 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西和江苏等湖区5省和云南、四川等大山区2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近年来家庭养殖羊的主要品种、存栏数、养殖方式、敞放散养比例、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性,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羊粪便污染以及感染性羊的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和人群分布的相关性。鉴于目前我国湖区家庭养殖羊的存栏数量巨大、养殖方式以敞放散养为主、多数地区羊血吸虫感染率高、羊粪对环境污染面广量大、感染性羊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等特征,认为羊是我国日本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考虑到控制家畜血吸虫病将成为我国最终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关键,故有必要将羊的日本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中并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种类较多,据报道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有牛、猪、山羊、绵羊、犬、猫、野兔、野鼠、马、驴、骡等7 目28 属40 多种哺乳动物[1].1938 年在上海屠宰场调查,黄牛、水牛、绵羊、山羊粪检虫卵阳性率分别为12.6%、18.7%、1.7%和8.2%.从此,家畜血吸虫病以及家畜作为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2].据防治初期调查,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上海市等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达1 亿多人.全国血吸虫病人数达1200 余万人,受感染耕牛120 万头,钉螺面积140亿m2.经过近60 年的血吸虫病防治,至2010 年,我国12 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市、自治区)中,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四川省和云南省(山区2 省)和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其余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4 省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3].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类型地区的传染源种类和种群数量不同,人、畜的活动方式和感染方式也不同;在我国湖沼和山丘地区,动物传染源在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不同时期不同终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传播阻断后阶段(2020-2030 年)的传染源、血吸虫感染、中间宿主等血吸虫病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和研判流行因素和特征变化的基础上,围绕 2030 年我国全面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鹤庆县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应用性研究的成绩和经验。方法收集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基本情况和1980-2010年在不同时期血吸虫病防治过程中开展的防治对策、防治措施的有关应用性研究资料和取得效果。结果 1987年鹤庆县开展《大山区消灭传染源以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研究》课题,采用化疗加感染性螺点灭螺的防治措施,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15.23%下降为2.61%。2004年以来通过开展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实施控制传染源的策略后,2009年全县以行政村为单位实现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控制,2010年全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01%,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为0.08%。结论鹤庆县开展的血吸虫病应用性研究对防治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如何通过进一步努力达到传播阻断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有必要大力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的实施效果。方法在湖南安乡县的2个邻近乡(镇)各选择7个行政村为试点村和对照村,每年均开展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等常规血防措施。2005年,在试点村淘汰所有存栏牛和羊,并辅以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等巩固措施。2005-2011年采取统一的调查方法对人群和钉螺感染情况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在干预后的第3年降至1%以下,垸外无感染螺。对照村第4年后感染率仍徘徊在2%~3%。淘汰牛等传染源控制措施使试点村近50%的人口免于感染或再感染血吸虫。结论淘汰或杜绝散放牛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控制策略的核心技术,有助于该类疫区早日实现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家畜传染源控制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畜作为主要传染源之一在血吸虫病传播流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经历了消火钉螺切断传播途径和人、畜同步化疗控制传染源两个主要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但在一些重度流行区,特别是湖沼地区,血吸虫再感染仍然十分严重,近年来很多研究已经对再感染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围绕着家畜这一传染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为我们现阶段实行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该文重点回顾了我国家畜传染源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与地位,为进一步理解和执行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沅江市位于洞庭湖中部,属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垸外洲滩上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来自牛粪便中的血吸虫卵^[1-2],为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环节,我们结合湖洲生产开发,围栏封洲禁牧,控制牛、羊粪便对洲滩的污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5只/0.1m^2,下降了96.67%。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预警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方法将钉螺、野粪、动物传染源作为监测对象开展传播风险监测,评定Ⅰ~Ⅲ级风险环境,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果共监测52处环境和3条水系,解剖钉螺1 542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采集有螺区野粪样本9份,未发现血吸虫卵。采集血吸虫病流行区牛、羊粪便和捕捉鼠、犬样本89份,发现3份牛粪血吸虫卵阳性。评定Ⅱ级传播风险5处,Ⅲ级传播风险48处,无传播风险2处。结论快速高效的药物灭螺可使钉螺密度大幅降低,有效降低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病牛是荆门市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建议实施牛-螺同步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监测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进我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血吸虫病监测范围由初期的重点地区逐步覆盖至所有流行县(市、区),监测内容由单一疫情监测延伸至包括疫情、流行因素以及传播风险等内容的综合监测.随着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的不断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模式将由"粗放型"向以监测预警为主的"精...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和《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的有效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已全面转向传播阻断与消除。但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伴随血吸虫病疫情持续下降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全面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现状、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以及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居民、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等进行监测,对血检阳性率、校正感染率、粪检阳性者特征、家畜感染情况等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4个潜在流行县(市、区)开展了监测。5年间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从3.35%降至1.63%,校正感染率从0.05%降至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从1.15%降至0.75%,校正感染率从0.20%降至0.001 03%。不同省份、职业和年龄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5年累计发现132例粪检阳性者,其中本地居民97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47~61岁;流动人群35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26~48岁;两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5、2016年分别发现5头和1头血吸虫感染牛,2017—2019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低度流行阶段,未来应将监测工作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更多采取流动监测点监测,以及早发现风险、切断传播途径,助力我国血吸虫病消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报了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6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完成并通过了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复核,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7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7亿人;共有29 692个流行村,总人口6 938.54万人。全国451个流行县(市、区)中,有159个(占35.25%)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91个(占42.3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1个(占22.39%)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6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为54 454例,较2015年的77 194例减少了29.46%;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尚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30 573例。2016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500 710人,共发现粪检阳性600例,较2015年的3 606例减少了83.36%。2016年,全国共有22 140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有7 106个村查出了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2.10%, 其中有20个村为新查出有螺村;共开展查螺813 963.91 hm2,查出有钉螺分布面积235 096.04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1 346.48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81 050头,共检查耕牛510 468头,粪检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耕牛8头。2016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47 642例,扩大化疗2 303 555人次;治疗病牛9头,扩大化疗耕牛439 857头次。2016年,全国共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为139 483.84 hm2、其中实际药物灭螺73 941.75 hm2;开展环境改造灭螺面积为3 101.52 hm2。2016年,全国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02%和0.007 8%,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较2015年进一步下降。但全国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仍较大,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反复与回升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全国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力度,进一步实施精准防控,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报了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 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5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及湖南等7个省已达到 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2亿人;共有29 980个流行村,总人口6 861.30万 人。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占75.72%)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10个(占24.28%)达到传播控制标 准。2015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77 194例,较2014年的115 614例减少了33.23%;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现存 晚期血吸虫病人30 843例。2015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736 036 例,共发现粪检阳性3 606 例,较2014 年的8 270例减少了56.40%。2015年全国共有19 965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5 6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 的28.09%;共新查出31个有螺村;共查螺593 572.66 hm2,查出有螺面积173 462.5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666.04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79 373头,共检查耕牛526 062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315头。 2015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70 438例,扩大化疗2 449 696人次;治疗病牛318头,扩大化疗耕牛483 213头次;开展 药物灭螺总面积144 305.52 hm2,实际药物灭螺69 221.57 hm2,环境改造灭螺4 572.06 hm2。2015年全国457个国家级血 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04%,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已达 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部分新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 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报了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7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及湖南6个省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9亿人;共有28 544个流行村,总人口7 032.45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229个(50.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39个(30.89%)达到传播阻断标准,82个(18.22%)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7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401 113例,发现粪检阳性14例,较2016年的600例减少了97.67%。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数为37 601例,较2016年的54 454例减少了30.95%;其中急性血吸虫病1例,晚期血吸虫病29 407例。2017年全国共有19 784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10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95%;新查出19个有螺村;共查螺622 454.49 hm2,查出钉螺面积172 501.56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08.54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7年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737 016头,共检查耕牛454 830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1头。2017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19 326例,扩大化疗1 973 968人·次;治疗病牛1头,扩大化疗耕牛418 925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44 605.31 hm2,实际药物灭螺73 755.37 hm2,环境改造灭螺5 002.92 hm2。2017年全国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01 6%和0。解剖镜检法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但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6个监测点检测到7份血吸虫核酸阳性钉螺样本。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保持持续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仍有疫情反弹趋势,要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确定的2020年目标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日本血吸虫在山羊体内生长发育和虫卵随粪便排出的强度与时间分布,为控制和消除羊在血吸虫 病传播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建立山羊日本血吸虫病动物模型,采用定期收集粪便并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及 定期解剖等方法,分析比较山羊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成虫获得量、感染不同时间后羊体内血吸虫数量变化和虫体内含虫卵 数量,以及羊粪中血吸虫虫卵数量变化与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解剖6只血吸虫感染山羊,共检获成虫415条,平均每只 山羊成虫获得率为34.58%(23.00%~45.50%)。感染200条/只尾蚴的5只山羊在感染2、5 、8、11个月和14个月后分别获 得47、93、77、74条和73条成虫,感染8~14个月后获得的成虫数与之相近,未见明显减少;解剖所获雌虫体内含虫卵数 量分别为(200.00±42.33)、(226.20±45.88)、(168.20±25.85)、(183.80±55.13)个和(190.80±53.53)个,感染后2个月与14个 月雌虫体内血吸虫虫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01,P = 0.771)。10只羊感染血吸虫后排出虫卵的平均开放前期为 (37.70±3.02)d。羊感染血吸虫后2~14个月,共开展粪便孵化7批次,分别有30、23、14、1次和2次粪孵毛蚴密度为 “++++”、“+++”、“++”、“+”和“-”,孵化毛蚴密度分布构成比分别为42.86%、32.86%、20.00%、1.43%和2.86%。结论山 羊感染血吸虫后约有1/3的尾蚴可发育为成虫,虫卵开放前期为(37.70±3.02)d,感染血吸虫后14个月以内成虫数、雌虫 含虫卵数和粪便中虫卵数未见显著减少。本研究提示,感染性山羊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自愈” 证据,是日本血吸虫病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评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流行程度进一步降低,《“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