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和ABCD2评分结合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MR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ABCD2评分及ABCD2+ DWI+MRA评分对182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TIA后2d、7d和3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及ABCD2+ DWI+ MRA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结果 本组56例(30.8%)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42例(23.1%)发生于7d内,19例(10.4%)发生于2d内,均无脑出血发生.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高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DWI异常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均P<0.05).30 d时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P<0.05).伴DWI异常及颅内动脉狭窄≥50%的低危组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正常和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均P<0.05).ABCD2+ DWI+ MRA评分预测TIA第2d、第7d及第30 d的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ABCD2评分(均P<0.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和MRA能进一步提高预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19例住院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发生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50例(42.0%)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10min、ABCD2评分≥4分是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是TIA后30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颅内动脉狭窄重和"ABCD2"评分高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有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30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MRA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50例(42.0%)TIA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比50%的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MRA检查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评价脑血管狭窄与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ABCD2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通过CTA评估脑血管狭窄,并分为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的关系,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TIA后7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 vs 5.6%,P=0.04).(3)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中、高危的比率增高(46.4% vs 19.4%),且其比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2)合并中重度血管狭窄的TIA患者较脑血管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3)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80例,并根据ABCD2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80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共18例(22.5%),低、中、高危组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6.9%、27.3%、38.9%,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7.1%、4.3%(P0.05)。ABCD2评分≥4分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54.2%,高于无斑块组(11.1%)(P0.05)。结论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表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住院的12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率的χ2检验。结果:31/120例(25.83%)患者在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6分为高危组,ABCD2评分4~5分为中危组,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率,CTA颅内外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ABCD2评分法预测7 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颈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北京水利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71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筛选出TIA发生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并分析ABCD2评分、管腔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者39例(22.8%);ABCD2评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患者TIA后7d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低危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BCD2评分、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可以影响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两者结合对于TIA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更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12—2021-12三亚中心医院确诊的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评估患者短期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结果 所有患者检测部位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且血流信号异常,其中血管狭窄<50%共21例(61.76%),血管狭窄≥50%共13例(38.24%)。血管狭窄≥50%组中,2 d、7 d内卒中风险分别为30.77%、46.15%,血管狭窄≥50%组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显著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低危组中患者2 d、7 d内卒中风险分别为4.35%、4.35%,中、高危组中患者2 d、7 d内卒中风险分别为36.36%、45.45%,中、高危组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颈动脉血管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能够观察血管狭窄和血流变化情况,同时对预测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血管病变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1例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发病48 h内入院,应用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评估血管病变,采用ABCD评分,观察1年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较血管病变及ABCD评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21例患者中106例共258支血管狭窄; 71例(58.68%)存在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50%,66例(54.55%)存在多支血管狭窄,33例(27.27%)有Willis 环变异; 66例(54.55%)检出不稳定斑块;(2)随访1年脑血管病发生率18.18%;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了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发作时间≥10 min外,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50%狭窄(OR=2.65,95% CI:1.30~5.38,P=0.00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分层后发现,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比例是正常或轻度狭窄5.92倍(95%CI:1.20~29.27,P=0.029),而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比例是正常或轻度狭窄7.92倍(95%CI:1.75~35.83,P=0.007);(3)与未发生脑血管病组比较,发生脑血管病组的ABCD2、ABCD3和ABCD3-V评分的得分均显著升高(P≤0.01); 3种评分法预测1年内发生脑血管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73和0.80,ABCD3-V评分预测预后准确度最高(P<0.05),最佳界值为7.5分。结论 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的血管病变广泛并严重,1年内脑血管病发生率高,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ABCD3-V评分能更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88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和评分<4分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74.4% vs 44.9%,比值比(odds ratio,OR)3.559,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1.428~8.868,P =0.005];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33.3% vs 10.2%,OR =4.400,95%CI 1.408~4.869,P =0.01);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10.3% vs 0%,OR =0.417,95%CI 0.324~0.537,P =0.04)。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增高,颅内血管狭窄≥50%TIA后2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4-6]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分析ABCD~2评分中预测因子的作用。结果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中的各预测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持续时间≥10min及具有局灶体征可以进入回归方程,以此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中的卒中预测因子,最重要的是局灶体征及症状持续时间萁次为年龄、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清miR-122-5p水平变化及其在病人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TIA病人150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miR-122-5p水平。根据入院ABCD2评分分为高危、中危、低危组。以发病90 d内发生脑梗死或死亡、与症状相关的大动脉狭窄≥50%或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为主要结局衡量终点事件。结果 150例中,低危组49例,中危组71例,高危组20例。150例中,41例(27.33%)出现终点事件,其中脑梗死10例,死亡1例,大动脉狭窄≥50%有21例,心源性血栓需抗凝治疗9例;其余109例(72.67%)无终点事件情况发生。血清miR-122-5p水平与病人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84,P<0.05)。发生终点事件TIA病人血清miR-122-5p明显高于无终点事件病人(P<0.05),其中症状相关的大动脉狭窄≥50%病人、脑卒中/死亡病人血清miR-122-5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心源性栓子需抗凝治疗病人血清miR-122-5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22-5p水平增高是TIA病人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IA病人血清miR-122-5p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血清miR-122-5p水平增高提示TIA病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病程<7 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 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根据ABCD2评分,10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112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6%、6.5%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8%、27.7%及33.9%;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92例,对所有患者行MSCTA检查以及采用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与评估,观察不同动脉狭窄程度与不同ABCD2评分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轻度、中度动脉狭窄患者在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重度狭窄患者(P<0.05); ABCD2评分低危组与中危组患者在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危组(P<0.05); MS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MSCTA与ABCD2评分(P<0.05)。结论 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本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3例患者行ABCD2评分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查,并对所有患者随访1月,了解其脑梗死的发生情况,评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对TIA患者的诊断作用。结果 TIA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5±0.16)mm,随访1月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有17例(19%),无脑梗死TIA患者与有脑梗死TIA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显著差异(χ2=3.95,P<0.05)。ABCD2评分曲线下面积(95%CI)为0.776(0.639~0.91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曲线下面积(95%CI)为0.710(0.571~0.850)。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为TIA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且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可能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ABCD2评分法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测定79例TIA患者(TIA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血清hs-CRP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3组间hs-CRP水平,并观察其2 d、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低危组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3分的TIA患者22例,2 d、7 d发生脑梗死分别为1例(4.5%)、2例(9.1%);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31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3例(9.7%)、5例(16.1%);评分≥6分的患者26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7例(26.9%)、10例(38.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ABCD2评分值不同,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