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知识女性在人生目标、行为等选择方面面临着多种冲突与困惑,正经受着身心的煎熬.这些冲突的产生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有心理层面的原因,还有社会现实的根源.我们应为陷入种种冲突与困境的现代知识女性提供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通过法治的方式维系社会,而是通过人类天然的道德情感维系社会,但不能因此否定法律的存在.我国古代法律的基础就是道德,没有道德,法律一天都不可能存在.而现代法治则是以理性的成文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制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在此过程中,"贤人政治"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与室内设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阐述了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文化认同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民族文学在认同建构中必然伴随着诸多的困惑。困惑产生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民族文化的差异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现代本土文化的变迁与外来强势或非强势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忽视或遗忘甚至否定,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面临缺失的危机,对此,迫切要求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髓,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源.  相似文献   

7.
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立场,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力。就现代陶艺的当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及融合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汉族传统女性婚礼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颇具寓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出人们对于生命的信仰和对子孙繁衍的希冀,彰显出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对汉族传统女性婚礼服的设计意识、色彩选择和图案运用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体现出的东方式审美风格与西方文明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把女性网络写作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网络文化生态切片,置于文化生态背景之下进行透视,将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颇有争议的文学物种增添新的理性认知,而且可以发现网络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彼此生发、制约、协调与共生的复杂关系。"她时代"网络生态环境由环境因子和主体因子构成,具有写作题材的多元化、写作主张的民间化和审美内涵的独特性等特点。网络文学与女性写作相得益彰,成为新世纪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佛山古镇,因高速城市化,提出怎样对待佛山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技术是全球化的其中一个代表,它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也带来了冲撞.佛山的传统文化氛围、城市形象特征是明显的和丰富多彩的,但正在不断淡化.现代建筑技术在高速发展,给人的印象是,"现代"破坏了"传统".而佛山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应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不断探索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传统技术与现代功能、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内在关系,把佛山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到现代建筑技术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10所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通过使用多重指标多重因素(MIMIC)模型,以验证性因素分析的3个文化认同因子作为因变量,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的民族、性别、年级、母语掌握程度、学校所在地等几个自变量对母语文化、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认同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民族、性别、年龄、掌握母语语言能力程度、院校所在区域、籍贯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的程度影响差异较大,但对主体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认同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绘画界笔墨之争的焦点问题实质是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直面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并进而提出灰文化--东西方两极文化交融的共生文化体之概念,目的是说明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发展的,外来文化和艺术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形成的多元复合文化背景,对建筑中所具有的时代变革性、地域性、民俗性相混合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复合性文化特征对当代的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在家庭伦理观念、人际交往方式、人权自由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法律没有能力创造文化中没有的东西,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产生法律的多元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吸取何种西方文明,确切的答案是:在冲突与融合之后,以普世文明的胸怀,重建中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持续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意性,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①,此次制度执行后,中韩两国因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载同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产生了纠纷,纠纷产生的根源是因为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两个国家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公有文化资产。比起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中韩的矛盾日益加深的原因在于从韩国移住到中国的朝鲜族的影响颇大。众所周知,中国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与单一民族韩国截然不同。在政治上,朝鲜族无疑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他们的民族性却从属于韩国广义上的民族概念,因此,包括语言的口传传统及表现、公演艺术、社会仪式、节日贺宴等在内的产业方面必然会与韩国出现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纠纷。实行多个国家共同登载机制能够排解这种纠纷。  相似文献   

16.
设计美学的产生不仅仅是技艺进步的结果,更多是有赖于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两者缺一不可.文章试从这一角度来阐明现代设计美学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寻找求证迷失--解析《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身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保尔的小说《河湾》以主人公萨林姆的文化身份追寻历程为主线,展现前殖民地边缘人的文化生活状况,揭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前殖民地人民的心灵迷失,并以此警示人们:放弃本位文化,以西方文化作为价值取向会给人带来身份定位的困惑和错乱,导致自我身份的丢失。在备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今世界,《河湾》对于探讨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支配有着普遍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对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关系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双方冲突中的文化因素,力图以客观的眼光将文化作为影响国际冲突的变量之一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代设计中传统视觉符号越来越匮乏的现象,在审视和开发研究传统视觉元素的基础上,运用众多而意蕴丰富视觉文化符号资源探索传统视觉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视觉文化符号已经在现代设计中表现出了诱人的魅力,同时传统文化符号在这一开发利用中找到了被继承和继续延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