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预防VD的发生。方法收集我科3年来收治的VD患者共8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均与VD发病相关,早期监控和治疗可控性的血管性因素有助于防止VD的发生。脑萎缩、脑白质疏松为VD的主要影象学改变,大灶脑梗死的痴呆发生率高。结论防治血管性痴呆,主要是防治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早期诊治,进行有效干预,可延缓和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晓红  杜双霞  卢波  王沙沙 《河北医药》2013,35(11):1671-167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缺血性和(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功能作用受到严重损害所引起的痴呆,也是目前惟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我国VD发病率1.1%~3.0%[1]。近年来,研究结果已证实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表达水平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导致V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本研究探讨血浆Hcy表达水平与V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充分认识脑白质疏松(LA)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以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为切人点,对140例LA患者及138例对照组进行一系列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40例脑白质疏松(LA)患者及138例(非LA)对照进行年龄、性别、血脂、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饮酒等一系列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神经认知检验,分析其中患有血管性痴呆(VD)的概率并比较分析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果LA组中有93位患有不同程度的VD,而对照组有5例患有VD。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和VD合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血脂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脑卒中史、高血压史、脑血管硬化。结论年龄、血脂、脑卒中史、高血压史和脑血管硬化是诱导LA和VD并发的危险因素。随着VD程度的加深,与LA的相关性越来越显著。同时,LA等级越高的患有VD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以出血、缺血、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等基础上,引起脑组织结构和功能受损,产生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VD是指由各种血管病变引起的老年痴呆,其分类包括缺血性痴呆,失血性痴呆,皮质血管性痴呆,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等。VD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早期的临床症状,局部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痴呆症状。目前VD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血管性痴呆(VD)发生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121例经头颅CT确诊的脑血管病人进行血管性痴呆(VD)有关因素分析。其中脑梗死87例,脑出血32例,混和性中风2例。经痴呆量表检查诊断为VD者31例(25.61%)。结果 VD随年龄增长而增加。VD发生在脑梗死和脑出血中,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脑血管疾病患病次数与VD呈正相关(P<0.01)。结论 预防血管性痴呆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于发病第10天及第90天进行2次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VD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VD组和脑梗死后非痴呆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后V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4例患者诊断为VD(21.4%).单因素分析中,VD组与非痴呆组病灶的数目、部位、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W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有左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的数目多和有脑萎缩为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958、1.375和2.297.2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及饮酒史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VD很常见,小血管病变是VD的主要类型,应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和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VD是一种严重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被认为是导致痴呆的第2位原因。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痴呆,血管性痴呆预后较好,治疗前景广阔,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因此,对VD的治疗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已将VD列入21世纪的重点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红艳  程焱 《天津医药》2012,40(6):569-571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3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脑梗死后VD发病危险因素。结果:84名患者诊断为VD(21.4%)。单因素分析中,VD与病灶的数目、部位,脑萎缩及WML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发现左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的数目和脑萎缩为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958、1.375和2.297。2组间一般情况,血脂水平无差异(P ﹥0.05)。结论 脑梗死后VD很常见,小血管病变是VD的主要类型,应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和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在老年性痴呆病的总发病率中占第二位(约占所有病例的10%)。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大,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发病的增多,痴呆病的总患病率也会随之增加,因其对老人的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医学界对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之一 ,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因素引起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脑部机能减退而致的一种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欧美、日本等国的流行病学报告指出 [1 ] ,发生 VD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因素等 ,但目前尚无完整而统一的认识。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 VD动物模型对于本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都有重要的价值。自从1979年 Pulsinelli和 Brierley用大鼠四血管阻断法 (4 - VO)进行相关研究以来 ,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找和研究一种更理想的接近人类实际情况的 VD动物模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