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近年来心身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展,其已扩展到凡是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疾病都属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2],疾病一旦形成,大都病程持久、累及多器官、疗效差、致残率高、治愈率低。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疾病症状和延缓病程,不能根本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3]。心身疾病的预防在医学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当前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1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思想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有很多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的思想。这为心身疾病的预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当前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1.1防病重于治病的思想“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这是《内经》的主导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的思想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2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在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治神在经典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更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但是当今针灸医生中不重视针灸“治神”者颇多,缺乏“治神”修练的针灸医生屡见不鲜。本文指在强调治神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以继承和发扬传统针刺方法。1治神、得气与疗效“神”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涵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德安教授,致力于医、教、研,倡导“针灸药”结合,创立了“针灸六治”学术思想体系。他在中医情志病、失眠、中风、神经性耳聋、儿童抽动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文章探讨周教授“治神”基础方“四神方”、补益安神之“五脏俞加膈俞”方、重镇安神之“督脉十三针”方、调畅安神之“开四关法”;并分享用“针灸六治”经典理论之一“治神”法治疗面瘫后失眠、中风后抑郁的经典案例。周老治病先治神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即人的形神是一个整体。周老将针灸治神贯穿临床各病种中,尤其是心身类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常因辨证不同,几种治神方联合应用。随着对周老学术思想的传承应用,越来越体会到治神思想在临床治疗各科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减轻了病痛,值得研究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挖掘、探索。  相似文献   

4.
"治神"是针灸治疗中的核心要点,涉及到诸多哲学和具体技术问题,能否治神是针灸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笔者以"气一元论"为纲,以天地人三才为目,认为神是人与天地人相通的能力或可能,感应是人与天地人神气相通的过程,治神是对此过程的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笔者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针灸治神进行了阐述,并且举出治疗中的治神实例进行说明,提出治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思想渗透于针灸学说中的必然结果的观点,治神不仅是对医患的精神要求,更体现了医者对患者与疾病的总体了解和细致把握,是医德与医技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神”在祖国医学中有独特的重要性,而在针灸临床中的地位尤为显著。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李平教授十分注重“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治疗思想,具体包括“审神、调神、治神和守神”等原则。现将导师对“神”与针灸临床关系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浅谈治神与用针宜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神在经典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更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但是当今针灸医生中实施“治神”时缺乏明确的方法。笔者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将用针宜静作为治神细则是直接影响针灸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神”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涵两方面内容:一为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为人的思维情志活动。本文所论之“神”是指针灸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治”即指治理、调理之意,“治神”即是调理医、患双方的精神状态。1医者之静,治医者之神以“治神”理论的由来及《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来看,“治神”的首要内涵是集中精神,以正确诊视病情,如“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此言明确指出,针刺之前必先治神。何以治神,医者为先。对疾病的正确分析诊断,有赖于认真全面地观察了解病情,这就要求医者临诊以集中精神为首务,所以“用针宜静”首先要医者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客  相似文献   

7.
李占林  陈琦  汤晓冬 《河北中医》2009,31(5):732-734
“治未病”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内经》中治未病包括3层含义:一为未病先防,二为已病早治,三为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如针灸界近年提出的“针灸预处理”一词,有许多医家在此领域做了一定的研究”。应用针灸的方法来“治未病”古来有之,当时被称为“逆针灸”。  相似文献   

8.
心身医学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突出了心理因素与躯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与中医整体观具有一致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病位在心与脑,二者共为藏神之所,因此治疗当以调神为主。“镇静安神针法”是王富春教授基于中医“整体观”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提出的针刺方案,在减轻患者失眠症状的同时注重调神,进而形神共调,可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中医学与心身医学相结合的方式理清疾病脉络,从调“神”角度剖析镇静安神针法的选穴原则、针刺手法、治疗时机,探讨其治疗失眠的整体治疗思路,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田晓芳  任雪松 《四川中医》2013,(12):148-150
治神思想是《内经》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灵枢·官能》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也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就是说,针刺治疗要以神为本,针灸治病,强调“神”的作用。治神,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要善于安神、守神、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效果;治神,关系到医患双方,并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津玮 《河北中医》2010,32(11):1692-1693
“治神”一词首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句。治,为安定、调节之意,治神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集中医生的精神意识,与针刺施术形神结合,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即产生得气感,从而发挥针刺调整阴阳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针灸研究者对于治神的理解大多在医者之神,而忽视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理患者机体的神气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2.
总结雷虹主任基于“治神调神”理论刺人中穴的临床经验。雷主任针灸治疗以“治神调神”为治疗原则,熟读经典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取穴善用“人中穴”,手法强调中到重度刺激以调元神,采用雀啄法,广泛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3.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对针灸理论发展和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神”与“治神”乃是自古至今中医学者以及针灸学者持续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传统中医文化简要论述“神”的含义,同时从医患整体性、诊治整体性、生理心理治疗整体性三方面对“治神”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贯穿整个针刺过程。通过分析古籍及文献对中医针灸“神”的论述和认识,笔者对针灸治神进行思考认为:治神的本质是对血气盛衰及其往来变化的内观;医患二者通过学习、体悟天地人三才之道,导引术数、习炼功法(易筋经、八段锦、气功)、琴棋书画,达到主动治神,或借助针法达到被动治神;治神是达到气至的重要条件,判断气至、得气以及守气的前提和保障,有助于增强针刺效应,提高临床疗效。基于针刺得气的研究现状,思考治神的研究:以临床实践为依托,开展治神疗效的研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平台,深入开展治神效应与机制的研究,以期为针灸治神理论的认识提供参考及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治神"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针灸理论中重要的指导思想。周德安教授善于把"针灸治神"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治疗临床病证尤其是神志病之中,并已得到现代医学研究的验证。据此,本文结合近10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即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紊乱与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归纳总结周德安教授治神学术思想在各类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分析探讨其良好疗效的原因,以此提出未来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深入挖掘"治神"思想的现代应用,将治神思想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医学注重“神”主之用,现代医学对精神心理作用的反思及针灸治病重在治“神”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治神是体现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的关键。“神”分五志,统而为一,才能使机体协调平衡,针灸治病尤其如此。并提出这对于找到中西医结合着力点应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经》《针灸甲乙经》原文及其相关文献的整理,从"针前审神""针时治神""针后守神""针毕养神"等针刺全过程,挖掘、探究其针刺重神理论的内涵与意义,以及针刺重神理论的具体运用方法。并通过比对《针灸甲乙经》记载的针刺"治神"内容,整理出其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传承及遗失。考读当代李长俊、郑魁山、王启才等医家临床治神经验,阐释当代名医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应用发挥,进一步论述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世学者对针刺"治神"思想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扩展思路,旨在提高当前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针刺的疗效除了与治疗的时机、穴位、手法有密切联系外,与"治神"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有道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人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盛衰息息相关,人的情绪、精神、意识等直接影响到人的脏腑气血。《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记载。针灸"治神"对于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治神"是针灸治病大法,为针灸治病的要旨。治神,贯穿了针刺的全过程,针前的察神、定神,针时的候神辨气,针后的守神养神。神者,生命之本。治神,包括治医者之神和治患者之神,只有医患相互沟通配合,治之以神,才能提高针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在于针灸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作用,而达到阴平阳秘之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治神是手段,得气是关键,调阴阳是目的。针灸取效之关键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何得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余业医数栽,深感其中确有深意,现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或是后世医家谈到“神”时往往只考虑到针灸与神的关系,其实在推拿临床中“神”亦非常重要,推拿与针灸的理论均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基础,两者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在推拿中亦需“察神、守神、治神、养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