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提议,北京化工大学、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克健研究员、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中复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国佳新材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的执行机构,承担着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和咨询服务工作。并负责运营全国新材料网络平台,对接研发技术、项目推广、咨询服务、技术支持、资源配置工作。本平台将汇集全国新材料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为全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战略咨询服务承担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研究工作,为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发展的科技建议。为地方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提供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3.
《硅谷》2013,(22):8
中国网消息,据工信部网站消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推动传统材料升级换代,满足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工信部今日印发《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通知。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近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回函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依托威海市计量所筹建"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该中心建成后,一方面可为全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搭建测量、测试技术服务平台,为碳纤维产业提供原辅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质量检测与评价、计量设备校准、认证咨询、专业技术培训等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以中心为依托,成立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均将它列入国家优先重点发展计划,我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在近日举行的以“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制备的基础科学问题”为主题的第3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师昌绪院士指出,与国外技术相比,我国碳纤维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性能原材料缺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性能碳纤维、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等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材料产业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针对材料生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有色、钢铁、石化、建材等材料产业自身节能减排现状,新材料如何有效治理空气、水、土壤等污染物,以及  相似文献   

8.
碳纤维产业作为我国高性能纤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性。源于其具备的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异性能,碳纤维材料的应用涵盖了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建筑、文体器材和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尤其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的应用十分具有代表性,为世人所瞩目。随着碳纤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用量将不断增长,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碳纤维产业研发资源丰富,产业优势突出,众多国家级的科研单位、企业和投资商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资金全力开发,碳纤维技术体系正逐步形成,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技术成熟度不够、产品稳定性较差、企业竞争力弱、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紧密等若干问题,因此,对碳纤维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本期《新材料产业》杂志将继续刊登一些关于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设计及应用的文章,以期为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正>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本情况碳纤维含碳量在95%以上,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因其具有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耐腐蚀性好及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碳纤维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原料来源,碳纤维分为聚丙  相似文献   

10.
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由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1996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2004年重点实验室拓展提高计划得到国防科工委的正式批复.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建立.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依托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要目标是通过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筑先进复合材料的共性研究平台和应用技术平台;针对航空等领域所需复合材料的发展要求,建立高性能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平台.  相似文献   

11.
<正>1前言汽车轻量化是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也将汽车轻量化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国家多部委也都发布了多项惠及汽车轻量化产业的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研发项目。政府的支持为汽车轻量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提高我国汽车轻量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正吉林省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碳纤维及制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揭牌仪式在吉林市举行。吉林省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吉林化纤公司发起,省内36家碳纤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该联盟致力于围绕碳纤维产业链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共同解决制约碳纤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技术成果在联盟间的转移和转化,有效提高碳纤维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形成吉林省碳纤维产业的整体优势,实现吉林碳纤维产业集群发展和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产化。该联盟将积极探索利益互惠的  相似文献   

13.
<正>将产业计量学融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全寿命周期(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检测、使用、回收全过程),开展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对提高碳纤维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碳纤维军工、民用应用领域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研发设计阶段国内目前91%以上的碳纤维制造集中在聚丙烯腈(PAN)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包括:碳纤维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碳纤维及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新材料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对国民经济转型发展和国防军工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受到包括国家领导人,乃至产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碳纤维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生产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从原丝、碳纤维到复合材料及制品的产业链,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但在产业化水平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诸如技术及装备水平落后、工  相似文献   

15.
《纳米科技》2005,2(2):2-5
应读者要求,我刊摘编了由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北京麦肯资讯有限公司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材料发展报告》中“纳米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一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讣告     
正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副局长、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新材料产业》杂志重要的创办者和引领者李克健同志,因病于北京时间2016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李主任长期致力于我国新材料领域前沿项目组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咨询,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退休之后,作为行业专家,为碳纤维、生物材料、工程塑料等新材料领域的布局和发展,费尽心力,多次作为牵头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有机纤维经过一系列热处理转化而成,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性能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性特征,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当中的重要材料也是关键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轻质、高强度、高刚度、耐得住腐蚀等优势。其被广泛应用在航天领域、航空领域、汽车、体育休闲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支持领域,正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碳纤维的发展在同际上可谓势头迅猛,在我国也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9.
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神公司")是从事碳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恒神公司的重点项目——恒神碳纤维项目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示范工程",恒神公司在此项目建设中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聚全国的顶级专家进行集成创新,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开展原始  相似文献   

20.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先进复合材料对发开高技术和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重要意义,美国国防部已把复合材料收入国防关键技术计划.碳纤维是发展复合材料的基础,对碳纤维的发展国外给予高度重视,每年取得很多进展.本文介绍近年来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的新进展,包括:高模、高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混杂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纤维/聚亚胺颗粒;隐身用的特种碳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