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疗冠心病的良药──康尔心胶囊张荣康尔心胶囊为益气活血,滋阴补肾之剂,方中以人参、丹参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丹参法瘀止痛,活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扩张冠脉、减缓心率、缩短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降压筹效应明显,为近代用治冠心病的主要中药;并辅...  相似文献   

2.
人参为补气首药,医学家们对本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药可以大补元气,救急固脱,补五脏,安精神.现代药理认为,人参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本人在临床上用人参治疗急危重症,确实收到立起沉疴之佳效,举验案3例.  相似文献   

3.
异功散见于北宋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5味药组成。是在《和剂局方》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1味陈皮而成,功在健脾、益气、和胃,有温中而不燥、补而不滞特点,故有异功之名。方中人参现多用党参代替,虽不若人参大补元气之功,但对脾胃气虚者用之适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见证为脾胃气虚者,常以此方加减运用,每多获效。兹举验案5例,以示异功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生脉散见金·李东垣氏《内外伤辨惑论》,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益血生津;麦冬甘寒,清心润肺;五味子酸温,益气明目,敛肺止汗。三药合用,同收益气敛汗、养阴生津、化痰止咳之功,是为气阴两虚而设的良方。现将个人在临床运用中的验案略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参历来被医家称为"补气第一药",其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从人参中分离出的人参皂苷具有广泛的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对于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压调节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因此,人参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6.
作者运用活血化瘀、祛瘀清热的治则贯彻于治疗过程的始终,但其证候又因人而异,必须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分别论冶。 1.和营祛瘀、甘温除热法:用于经前或经期发热。患者腹痛伴头晕目眩,肛坠后重,神疲乏力,面色欠华,脉细软,舌苔薄、质淡胖边有齿印。证属气阳不足,营卫不和,积瘀化热,虚中挟实证。方以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为主,参入祛瘀活血、温通止痛之品:升麻、柴胡、党参、黄芪、桂技、白芍、甘草、  相似文献   

7.
1人参 人参含有多种皂甙和挥发油,多糖类,维生素bi、b2、C等成分;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促性激素样作用,还有强心作用;能降低血糖,增强造血机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此外,人参还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对慢性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可大补元气,可常用于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微弱,血压低的休克等症,此外,由于人参有补益强壮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  相似文献   

8.
附子 肉桂附子与肉桂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同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肾阳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胸痹心痛,以及寒湿痹痛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附子辛热燥烈有毒,其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较强,以温补脾肾为主,又善于回阳救逆,凡阴寒内盛,阳气不足之证均可使用,为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要药。常用于亡阳证,畏寒口止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水肿、小便不利;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反沉等症。本品入汤剂宜先煎0.5~1小时以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古代名医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古代名医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的中医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古代名医治疗心悸病方剂134首,涉及149味中药,用药总次数1380次;高频次核心药以人参、远志、甘草、茯苓、茯神、麦门冬、当归、生地、朱砂、酸枣仁、熟地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结论:古代名医临证辨治心悸病的方剂主要以补虚药人参、麦门冬、当归、熟地;安神药远志、茯神、朱砂、酸枣仁;清热药甘草、生地;利水渗湿药茯苓配伍组成,人参归脾汤和朱砂安神丸相互合参是辨治心悸病的经典方。  相似文献   

10.
第四讲补益药本讲内容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安神、固(氵啬)、止血等药物。【人参】人参味甘、微苦。生者性平,熟则性温。功能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补肺,益气生津,大补人体元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抢救虚脱:凡久病气虚,或大量失血,或急性暴病所致的突然气微欲绝,四肢厥冷,  相似文献   

11.
【山药】山药味甘性温。功能补脾胃、益肺气、强肾固精、治带下。 1.补脾胃:配白术、党参、茯苓、扁豆、莲子肉、炒芡实等,常用于脾胃虚而大便虚泻难愈、四肢疲乏无力、脉虚等症。本品有补脾胃而止泄泻的作用。 2.益肺气:本品有补脾胃以益肺气的作用。常配合党参、五味子、黄芪、陈皮、白术等,用于肺气虚而致的气短乏力、懒  相似文献   

12.
人参中医处方用名为吉林人参、野山人参、移山人参。产朝鲜者又称别直参。性味甘平,归脾肺二经。其效能为大补元气。主治虚劳内伤,面白少气,怔仲失眠,心悸多梦,虚喘自汗,失血崩漏,病后衰弱,痈疽内陷等。人参有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有轻身延年的作用。张仲景用人参可归纳三条:(一)脉微或脉测不  相似文献   

13.
人参及其伪品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参《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大补元气、强心固脱、安神生津的功效。自古以来,价格较昂贵,因而出现了许多伪品。早在清代李时珍就曾指出“人参因根如人形而得名,伪者皆以沙参、荠苊、桔梗造作乱之。”本人查阅了有关文献,现将正品人参及其伪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参麦注射液是由中药人参、麦冬经科学方法提取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麦冬黄酮及微量人参多糖等,具有大补元气、益气固脱、养阴生津、补心复脉等功能。是高效细胞保护剂,有提高机体耐氧能力、保护心肌、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调节免疫、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有通过免疫增强作用和参与细胞质内事件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我们发现1例在应用参麦注射液14天后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温补通阳为先 邢师认为:心阳为阳中之太阳,阳气为有生之本,阳气旺则能化血,阳气微则为阴盛。心阳衰微,机能不健,血行不畅,阴邪易于上乘,故益气温阳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挽救危亡的关键所在。临床时注意用药贵在精悍,药宏力专。心阳虚衰的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心痛彻背,手足厥冷,面白汗出,脉微细弱者,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或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多见。治疗当以急救回阳,大补元气为主,用人参四道汤加减(人参15~30g、于姜10g、川附子10g、炙甘草10g),水煎服,亦可配合参脉注射液静脉点滴。恶心呕吐者小量频服;心阳…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是中医一大法宝,它能从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中,找出虚实变化的规律,分辨出属虚属实,确定出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是治疗常法,但由于临床见证复杂多变,因而产生了许多相应的变通治法。虚证自当用补,但久病重病,机体功能至虚至衰,甚或余邪残留,均很难耐受重补大补。  相似文献   

17.
明代大医家缪希雍在<先醒斋笔记>中认为,脾虚证当辨证施治,区分阴阳.他重点讨论了脾阴不足之证,用酸甘柔润之法补脾阴,治疗饮食不进、食不能消、腹胀、肢痿等脾阴虚见症,故缪氏的学说补充了李东恒对脾胃之阴论治的欠缺.此后纵览诸家医籍,论述脾阳虚者多,脾阴虚者少,使后学难以效仿,且脾阴虚证可以出现在多种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病理阶段,或为主证,或为兼证,或为气阴两虚,或与其他脏阴虚并存,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8.
大半夏汤出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原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原方是半夏10~15g.汤剂水煎频服.该方为胃中虚寒,气逆冲上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胃反之证而设.功能安中补虚,降逆润燥.方中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白蜜补虚益气,安中和胃.笔者用该方治疗噎膈病每获良效,现举验案2例.  相似文献   

19.
人参与保健     
人参,是众所周知的营养滋补佳品,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补益五脏之功。化学分析发现人参含有29种人参皂甙,16种以上氨基酸,3种脂肪酸,7种维生素,12种无机元素(包括铁、铜、锰、锌、钼等微量元素)。3种酶和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人参三糖、果胶等糖类及其他多种物质。丰富的营养与药理成份,使人参具有较高的保健与疗疾价值。本文试就人参的保健、食疗与服用宜忌等方面,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参为贵重中药。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诸经。传统用于大补元气、补益脾肺、安神益智。人参的药用价值及保健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应用日趋广泛。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