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新疆鄯善县春季蜱虫种类及分布情况,2021年3—5月在鄯善县的5个村庄采集羊体表蜱虫及盐碱地区域环境中的蜱虫,利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鉴定,并统计羊只携带蜱虫情况及其种类。结果显示:共在150只羊体表和环境中分别采集到1392只和1007只蜱虫;采集到蜱虫归于2科3属5种,分别为硬蜱科的亚洲璃眼蜱、小亚璃眼蜱、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以及软蜱科的拉合尔钝缘蜱,其中亚洲璃眼蜱数量最多,占48.99%,在5个村均有分布;3—5月羊带蜱率逐渐上升,分别为14.67%、35.33%、68.67%,携带的种类由拉合尔钝缘蜱1种逐渐增加到5种。结果表明,新疆鄯善县春季流行的优势蜱种为亚洲璃眼蜱,而随气温升高,蜱虫种类及数量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春季应加强蜱虫的消杀工作。本调查为鄯善县春季蜱虫传播疫病的防控及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在新疆、内蒙古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后,PCR扩增测序获得3种璃眼蜱的16S rRNA及线粒体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序列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5.0和Mr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亚洲璃眼蜱、小亚璃眼蜱样本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相应蜱虫16S rRNA序列聚类,而残缘璃眼蜱COⅠ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残缘璃眼蜱COⅠ序列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璃眼蜱形态学及璃眼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基因(Tams1)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采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n=50)及其携带病原状况。结果显示,采集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扩增的璃眼蜱种属特异性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491 bp和534 bp。本试验获得的ITS-2序列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序列一致,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故这些璃眼蜱属于小亚璃眼蜱种(Hyalomma anatolicum)。在检测的50只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有3只,阳性率为6%(3/50),并发现所扩增的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已登录记载的牛环形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实验室培养的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和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清洁幼虫和若虫饲喂于感染环形泰勒虫的牛体,收集饱血幼虫和若虫,用所孵化的若虫和成虫感染试验牛。结果显示,小亚璃眼蜱幼虫、若虫阶级感染,所发育之若虫、成虫均可传播环形泰勒虫;而亚洲璃眼蜱各阶级的传播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托克逊县璃眼蜱及其携带病原情况,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形态学及其携带病原牛环形泰勒虫的基因(Tams1)进行PCR扩增,鉴定和检测采自托克逊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473枚)及其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采集的硬蜱经形态学鉴定为小亚璃眼蜱(248枚)和亚洲璃眼蜱(225枚)。小亚璃眼蜱携带牛环形泰勒虫有20枚,阳性率为8.06%(20/248);亚洲璃眼蜱携带牛环形泰勒虫有16枚,阳性率为7.11%(16/225)。4个乡采集的璃眼蜱均有不同程度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情况,其中伊拉湖乡牛环形泰勒虫阳性率最高,为8.40%(11/131)。说明托克逊县的气候环境适合媒介蜱的孳生,是当地牛环形泰勒虫病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璃眼蜱可传播牛环形泰勒虫病。为了解2018~2019年吐鲁番和阿勒泰部分地区牛体表璃眼蜱区系分布特点、种类组成及相对优势度,明确璃眼蜱种群分布和活动范围的变化,试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牛体表媒介璃眼蜱种类及群落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鉴定出璃眼蜱4种,其中小亚璃眼蜱的相对优势度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925 0,群落多样性指数为1.282 3,优势度指数为0.299 4。调查结果对媒介璃眼蜱及蜱传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和流行区的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牦牛体表寄生硬蜱的优势蜱种及其生物学特性,以便能更好地预防、控制蜱传疾病,从牦牛体表采集蜱虫约1000只,进行蜱种鉴定和饲蜱试验。通过形态学鉴定,牦牛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为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学区分点,并通过实验室饲养观察其吸血情况。研究查清牦牛体表寄生蜱虫的种类,掌握其生活史,对今后牦牛养殖业及蜱传疾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塔里木马鹿体表蜱及其圈舍环境游离蜱种类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尉犁县某规模化养殖场塔里木马鹿体表寄生和圈舍游离蜱共69只,使用体视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种类初步鉴定;基于蜱线粒体SSU rRNA基因位点和COX I基因位点对其DNA进行PCR扩增,通过序列比对数据鉴定其种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其分子遗传特征。[结果] 经形态学观察,鉴定69只蜱均属璃眼蜱属,雌蜱和雄蜱分别有37只和32只。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3只蜱序列进行比对,鉴定出18只为残缘璃眼蜱,均为同一序列型,命名为SCtype1(n=18);45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4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SYtype1(n=3)、SYtype2(n=40)、SYtype3(n=1)和SYtype4(n=1)。基于COX I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4只蜱序列进行对比,鉴定出24只为残缘璃眼蜱,具有2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Ctype1(n=22)和CCtype2(n=2);40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5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Ytype1(n=25)、CYtype2(n=7)、CYtype3(n=4)、CYtype4(n=3)和CYtype5(n=1)。种系进化分析显示,在SSU rRNA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璃眼蜱属蜱的序列形成一个大的亚群分支;在COX I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和残缘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属蜱的序列形成不同的亚群分支。[结论] 新疆尉犁县塔里木马鹿体表蜱与游离蜱种类为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研究结果为鹿科动物寄生蜱的种类分布调查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蜱传播试验确定小亚璃眼蜱对中国新分离的牛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和环形泰勒虫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方式,进而明确其在中国牛梨形虫病传播中的流行病学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小亚璃眼蜱可在雌虫阶段受到巴贝斯虫未定种的感染,并可在次代若虫(2/2)和成虫(3/3)阶段将病原传播给试验牛;小亚璃眼蜱幼虫和若虫吸入环形泰勒虫,饱血脱落的幼虫和若虫所蜕化发育的饥饿若虫(2/2)和成虫(2/2)均可将病原传递给敏感动物;感染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小亚璃眼蜱饱血雌虫所孵育出的次代幼虫和若虫仍可被环形泰勒虫感染,所发育出的若虫(2/2)和成虫(2/2)可在一次传播试验中将环形泰勒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同时传播给试验动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2016~2018年伊吾县部分养殖场感染绵羊无浆体病的情况,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羊体表媒介蜱进行种群结构分析,对疑似羊全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鉴定出硬蜱2属4种,璃眼蜱属为该地区羊体表寄生蜱的主要群落物种,残缘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染蜱率、蜱指数较高,亚洲璃眼蜱蜱指数最低为0.15;吐葫芦乡种群结构较为丰富、多样,盐池镇、淖毛湖镇种群结构参数相似;蜱源性病原检测仅小亚璃眼蜱检测出携带绵羊无浆体,蜱源性无浆体病总阳性率为3.96%,血源性绵羊无浆体总阳性率为14.60%(87/596),其中淖毛湖镇绵羊无浆体阳性率最高为20.13%(30/149),1n≤2年龄段的绵羊无浆体感染较高为7.55%(45/596)。本次调查结果为伊吾县媒介蜱和绵羊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了解新疆边境地区昆玉市的蜱种分布状况.从该地区骆驼体表采集寄生蜱虫,应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初步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蜱种鉴定的特异性引物对总DNA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MEGA 10.0软件邻接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确定蜱虫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从昆玉市骆驼体表采集的蜱样符合亚洲璃眼蜱的形态学特征,线粒体16S ...  相似文献   

12.
为对吐鲁番地区璃眼蜱的精确鉴定提供依据,同时为该蜱分类以及携带病原溯源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采集的疑似患牛体表璃眼蜱(n=120)采用形态学和ITS2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种,再通过Tams1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结果显示扩增的璃眼蜱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分别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一致。在检测的120枚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病原的有11只,阳性率为9.17%(11/120)。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不但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5,(12):9-11
针对牛环形泰勒虫裂殖子表面抗原(Tams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提取的奶牛全血DNA和小亚璃眼蜱组织DNA进行环形泰勒虫病原的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源性和小亚璃眼蜱蜱源性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534bp和546 bp,经NCBI BLAST后发现,血液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印度株同源性为99%,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意大利株有99%的同源性,表明新疆地区存在环形泰勒虫不同株型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甘肃省武威市骆驼蜱以及梨形虫病病原种类和分布情况,保护和开发骆驼产业,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对采集的骆驼蜱虫与骆驼抗凝血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的蜱虫经鉴定为亚洲璃眼蜱,说明亚洲璃眼蜱是该地的优势种;在蜱样品中检测到双芽巴贝斯虫阳性样品1份,说明当地存在通过蜱传播梨形虫病的风险。本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骆驼养殖业对蜱与梨形虫病危害和防控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也为当地蜱以及梨形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新疆小海子垦区及周边地区媒介蜱及所携带梨形虫种类,2020年5月~7月通过形态学采集到524枚硬蜱;用梨形虫18S rRNA特异性引物对硬蜱样本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18S 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硬蜱包括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ricum)293只、亚洲璃眼蜱(H.a...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亚洲璃眼蜱p36基因在其生长、发育、繁殖方面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注射p36基因的dsRNA成功实现了该基因的表达沉默,干扰组表达量下降了99%。蜱p36基因沉默后,24 h的吸附率下降了50%,饱血率下降了55.5%,卵孵化率下降了100%。结果表明p36基因在亚洲璃眼蜱吸血和繁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亚洲璃眼蜱多肽Ha-11的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和初步的功能分析。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372 bp,编码123个氨基酸,其中含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将去除信号肽的编码区基因亚克隆至pGEX-4T-1载体,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获得了37 kDa重组蛋白。抗重组Ha-11蛋白的免疫血清识别半饱血雌蜱的唾液腺中约11 kDa的天然蛋白。Real-time 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亚洲璃眼蜱的各发育阶段、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以若蜱表达量最高,而组织中以淋巴液表达量最高。重组蛋白在体外可以抑制脾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L-2、IFN-γ的分泌。研究结果显示Ha-11在蜱吸血过程中可能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天津西部地区德丰羊场波尔山羊蜱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蜱均为硬蜱科,共分两个属两个种,即璃眼蜱属残缘璃眼蜱和血蜱属长角血蜱。两种蜱分别占8313%和16.7%,当地优势种为残缘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在宿主的体表分布无规律性,多寄生在后躯部,以股内侧为多。长角血蜱在宿主体表分布亦无规律性,但以宿主前驱寄生数量较多,主要在耳部,颈部和腹内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新疆昭苏县马匹体表蜱虫和周围游离蜱虫携带马梨形虫情况及其之间流行关系,于2016年4―7月份,分别采集马匹血液、相应马体表携带蜱虫和周围牧场的蜱虫,经PCR检测总携带梨形虫率分别为93.9%(31/33),15.8%(6/38),3.4%(6/175);对所采集的蜱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分别为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边缘革蜱;3种革蜱占马体表蜱虫总数的比率和带虫率分别为52.6%(7.9%),44.8%(7.9%),2.6%(0.0%),占牧场游离蜱虫总数的比率和带虫率分别为56.0%(2.3%),43.4%(1.1%),0.6%(0.0%);根据统计学分析,马匹年龄与携带梨形虫及其媒介蜱之间差异显著(P<0.05),马携带蜱虫数量与马源性、蜱源性泰勒虫的感染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新疆昭苏地区马梨形虫的流行与马匹年龄、带虫媒介蜱虫的数量、种类等因素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对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鄯善县等县(市)的16乡(镇)进行牛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除鄯善县七克台镇和托克逊县库米什镇、克尔碱镇未发现本病外,其余各地均有流行,其发病季节主要在3-7月,8-10月有少数牛只发病,病症较轻。现已确认吐鲁番地区牛焦虫病的传播媒介为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