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采用补片进行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盆底脏器脱垂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健康体检行盆底筛查提高妇女对自身盆底功能的了解,为妇女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健康查体中行盆底筛查检查的2 216例已育妇女检查结果,以提高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结果:在2 216例已育妇女中,共检出阴道前壁、后壁膨出789例和428例,各占35.6%和19.3%;子宫脱垂364例,占16.4%;子宫脱垂同时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296例,占13.4%;合并压力性尿失禁783例,占35.3%。结论:已婚已育妇女是盆底疾病的高危人群,盆底筛查可提高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出,加强妇女保健意识,提高其终生的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手术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1年5月对收治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并与采用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术中出血量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6.38,P<0.05;t=10.25,P<0.05)。研究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92,P<0.05);而研究组的复发率和性生活质量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χ2=4.01,P<0.05;χ2=4.36,P<0.05)。研究组的保留尿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则较对照组缩短(t=4.27,P>0.05)。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于推行、且损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分娩后产妇80例,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40例,仅行盆底筛查与常规健康指导;研究组共4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锻炼干预.观察及比较2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3月时的盆底肌力Ⅰ、Ⅱ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Ⅲ、Ⅳ及Ⅴ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的SUI与POP发生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减少SUI、POP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女性盆底松弛(RPFS)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下腹坠胀疼痛、性交痛、尿失禁、膀胱排空障碍及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不同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1],10%~20%患有RPFS的成年妇女出现上述症状,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OP)常同时存在,50%的POP患者伴有SUI,80%的SUI患者伴有POP。两者在病理、生理方面均存在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亦有不同的病因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治疗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28例根据POPQ分度法达Ⅲ度及Ⅲ度以上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患者行改良全盆底悬吊术,应用自制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改良TVT-O术)。结果:28例患者手术全部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2.5±10.4)min,术中平均出血(120.7±45.5)ml,平均住院时间(3.5±2.8)d,术后随访平均为8个月。根据POPQ分度法及问卷评价手术效果,28例患者手术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全部得以纠正,盆底结构基本正常,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上述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手术方法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160例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盆底康复仪联合雌雄激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康复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疲劳度的变化(用统一的盆底肌肉治疗头压力型检测器),并在治疗期间于同一月经周期抽取治疗组患者血清检测雌雄激素水平,以观测本课题临床治疗过程中激素剂量的合理性。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盆底综合肌力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且课题中激素用量合理。结论盆底康复治疗结合激素对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102例产后来我院门诊复查产妇为研究组,分析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并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选取同时间段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剖宫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高于顺产产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剖宫产和顺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一定的改善,其中顺产产妇这3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顺产产妇经过康复训练后,盆底功能仍弱于剖宫产产妇(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优于顺产产妇,通过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产妇盆底功能,值得临床参考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行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产后42d自愿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25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进行一般产后健康教育,治疗组:使用产后盆底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2组均于产后6月随访,并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治疗组盆底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显著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有效恢复盆底功能,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将100例产后42天检查发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引导哑铃训练.对照组50例行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阴道紧缩度及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腰骶部疼痛,便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盆底肌力恢复和阴道紧缩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阴道哑铃训练可以提高盆底康复的有效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子宫全切术后患者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骨盆肌收缩压力高于对照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尿失禁频率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应用于子宫全切术后,能够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应用于子宫盆底脏器脱垂中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2015年7月~12月收治的80例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并行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盆底肌张力评分与尿失禁程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术后给予康复训练理疗仪治疗与优质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鲁菊英  梁新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881-3885
目的: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PFD 58例中32例行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传统组),26例行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经及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重建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及疗效等情况及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临床疗效,并随访其复发率及生活满意度。结果:重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分别是(75.4±20.5)min、(69.2±17.7)ml、(27.1±6.3)h、(6.7±0.3)天、2.78%;传统组分别为(138.7±18.6)min、(145.2±44.7)ml、(44.6±4.8)h、(11.4±0.4)天、9.3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及传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和76.00%。重建组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26例重建组患者手术前后POP-Q指标变化评分,阴道总长度在健康状况、盆腔器官脱垂对其角色、体力、社交、个人关系、情绪及睡眠、性生活影响,脱垂严重程度等方面,术后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0~0.007)。结论: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及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治疗PFD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复发率低、技术易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贵港市妇幼保健院生产且产后42天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47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476例产妇进行分组治疗,其中157例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者为对照组,其余319例产妇采用盆底肌低频电刺激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尿失禁,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盆底器官脱垂评估系统(POP—Q)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x^2=4.137~15.489,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时性欲、性交痛发生率、性伴侣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4.312~17.426,均P<0.05),而产后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728、0.464、0.587,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值分别为67.993、157.046、223.687,均<0.05),且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产后3个月(x^2值分别为410.305、481.273,均P<0.05),而对照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与产后3个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227、2.965,均P>0.05)。结论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妇女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产后第1次复查的96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8次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行盆底肌锻炼。分别于产后6周及产后6个月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电生理指标检测,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6%和76.6%,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叶素妮  丁红梅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121+123-121,123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盆底修复网片应用于盆底功能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人工合成盆底修复网片对一例严重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以手术的方法重建盆底组织,观察手术的疗效和术后2年的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追踪调查.结果 对比手术前后的各种盆底功能,(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生活质量评定(P<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盆底修复网片对女性盆腔脏器脱垂行盆底功能修复术手术复发率低,长期效果也肯定[1].  相似文献   

17.
王春晖 《医疗装备》2020,(6):153-15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在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5例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干预,比较两组尿失禁评分、盆底肌张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尿失禁评分及盆底肌张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应用于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及尿失禁情况,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盆底重建术在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和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74例,对其临床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实验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前、后盆底重建术或者前+后盆底重建术。对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以及治愈情况和下尿路症状改善的情况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置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显示,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40%,对照组为27.0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7.923,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比较显示,术前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显示,术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术前比较,两组均显著改善(P<0.05)。总治愈率比较,实验组为94.59%,对照组为8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4,P=0.035)。结论盆底重建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术后盆底结构及生理功能恢复疗效明显,显著提高治愈率,可作为PFD患者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观察妊娠晚期双胎孕妇盆底的改变,以期为其产后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25例双胎孕妇(Ⅰ组)、25例单胎孕妇(Ⅱ组),20例健康未生育女性(Ⅲ组)作为研究对象,于妊娠晚期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测量前盆腔脏器参数,记录并统计分析.结果 ①三组间年龄、身高无统计学差异(F分别为0.048、0.006,均P>0.05),Ⅰ组BMI增加量多于Ⅱ组(t=3.892,P<0.05);②三组间Djx、Dvx、△D、βj、βv、αj、α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00~32.757,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Ⅰ组与Ⅲ组,Djx、Dvx、△D、βj、βv、αj、αv值有统计学意义(t8.782-30.371,均P<0.05);Ⅱ组与Ⅲ组,Dvx、△D、βj、βv、αj、αv值有统计学意义(t值9.153~29.352,均P<0.05);Ⅰ组与Ⅱ组,Djx、△D、β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2~32.562,均P<0.05);③孕妇BMI增加量、胎儿体质量与△D均为负相关(r值分别为-0.917、-0.795,均P<0.05).结论 双胎孕妇BMI增量明显多于单胎孕妇,其盆底前盆腔脏器多个参数受到影响,产后康复应提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盆底治疗仪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孕产妇,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49例)行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151例)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孕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盆底肌力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的盆底肌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盆底治疗仪可有效提高孕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