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移植是公认的治疗儿童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肾移植后移植肾的短期和长期存活情况、移植肾的功能以及患儿身心健康的恢复状况直接决定了肾移植的治疗效果。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因素很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儿童移植肾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移植本身所固有的并发症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副作用依然存在。该文就近年来儿童肾移植的状况作一综述,重点介绍影响移植肾存活的相关因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移植后的小儿生长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肾移植成功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儿科医生在日常诊疗中遇到越来越多的肾移植患儿。尽管移植后最初的管理通常由移植团队完成,但在此之后这些儿童最终会回到自己所在社区门诊的儿科医生处就诊。尤其是对那些住所离移植中心很远的孩子,儿科医生的医疗管理至关重要。由于这些孩子需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也更容易发生很多特殊的问题,因此儿科医生及基层医务人员必须了解且有能力进行移植后儿童的管理。本文列出了儿科医生需要掌握的同种异体肾移植儿童的管理规范及在临床上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是我国实体器官移植中数量最多的移植种类,每年为5000~10000例。其中,绝大多数移植受者为成年人,大量的临床经验也来自于成人肾移植。儿童肾移植数量较少,但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临床处理及随访的诸多环节中,不能完全等同于成人肾移植,本文特对儿童肾移植的现状及展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肾脏移植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最佳治疗方案。活体供肾的长期存活率更高,对ESRD患儿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同供体因素,如供肾来源(活体/尸体器官)、供肾大小、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相容性、供体年龄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肾移植的长期预后,对于儿童患者,需要着重考虑供肾的长期存活率,尽可能降低移植风险。本文就儿童肾脏移植中需要关注的供体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儿童肾移植中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美国1954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同卵双生肾移植手术以来,全球已累计近百万人接受过各类移植,同时随着各类新型免疫抑制剂的运用,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逐年提高。全球已施行肾移植50余万例,最长存活已达41年。我国肾移植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移植数稳步增加,目前,每年肾移植数超过5000例,数量仅次于美国,最长存活超过20年。尽管我国移植数量稳步增加,必须看到同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较,我国的移植生存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儿童肾移植一般指受者年龄在18岁以下的移植,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儿童终末期肾病(ESR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的问世及手术技术更趋成熟,儿童肾移植的近远期疗效不断提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肾炎、梗阻性尿路疾病的移植肾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多囊肾(PKD)、肾消耗病、溶血尿毒综合征(HUS)、返流性肾病的移植肾生存率保持稳定。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已有数千名儿童肾移植经验的积累。而国内目前儿童肾移植发展相对较缓慢,尤其在低年龄组儿童,开展儿童肾移植较成人的困难更大,严格的配型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处理、恰当的免疫抑制策略和良好的依从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儿童肾移植一般指受者年龄在18岁以下的移植,在国际上大约开始于80年代中期,晚于成人。肾移植是公认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儿的治疗方法,儿童和青少年成功的肾移植不仅能够缓解尿毒症症状,而且能改进、甚至完全纠正骨骼发育迟缓、性成熟障碍、认知和心理功能损害。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组织配型的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术后护理的加强,儿童肾移植的成功率日益提高[1,2]。现就儿童肾移植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一综述,以了解儿童肾移植的现状和发展。1儿童肾移植的存活率对于各年龄段的患儿,接受肾移植后的生存率都大于接受透…  相似文献   

7.
徐虹 《小儿急救医学》2005,12(4):261-263
儿童肾移植一般指受者年龄在18岁以下的移植,在国际上大约开始于80年代中期,晚于成人。肾移植是公认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儿的治疗方法,儿童和青少年成功的肾移植不仅能够缓解尿毒症症状,而且能改进、甚至完全纠正骨骼发育迟缓、性成熟障碍、认知和心理功能损害。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组织配型的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术后护理的加强,儿童肾移植的成功率日益提高。现就儿童肾移植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一综述,以了解儿童肾移植的现状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后生长发育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移植后追赶性生长的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进行肾移植手术的受者术后随访的病历资料,生长发育指标:身高生长速率(ΔHtSDS)、末次身高标准差(HtSDS),生存指标:血肌酐、血清白蛋白、Hb、血钙、血磷、尿蛋白/肌酐、尿RBC计数、血压,并发症,用药情况(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降压药和骨化三醇等)。结果接受移植术受者18例,中位随访时间17.5(11,24.5)月,肾移植后第1年ΔHtSDS为0.8(0.1,1.2),追赶率为61%,第2年ΔHtSDS为-0.1(-03,0.4),末次随访HtSDS为-1.94±0.99,达标率50%。HtSDS移植前与末次随访呈正相关(r=0.64,P=0.005),与随访12个月时的ΔHtSDS呈负相关(r=-0.61,P=0.008)。随访期人肾存活率均100%,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重症感染、4例抗体介导性排异反应、1例原发肾病复发。糖皮质激素(GC)累积量(143.6±86.6)mg·kg-1,每天剂量为(0.30±0.15)mg·kg-1,使用降压药10例,骨化三醇9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HtSDS、移植年龄和血压是肾移植后身高追赶性生长的危险因素,降压药的使用是身高追赶性生长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终点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2个标准差,移植前较低的HtSDS、较小的移植年龄及正常低限的平均动脉压是儿童肾移植后提高ΔHtSDS的有利因素,降压药的使用是肾移植后身高追赶性生长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儿童肾移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组织相容性的提高,手术技术的完善,更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儿童肾移植已成为治疗儿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儿童肾移植明显提高了终末期肾病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康复水平及优越的生存质量/医疗费用的价值比。儿童肾移植已不再限定最小年龄。强调缩短待肾时间及干肾移植与湿肾移植的适当选择。儿童肾移植更易从亲属中获得活体肾移植,且可以通过免疫技术的应用克服ABO配型障碍,组织工程技术的成熟将进一步拓宽肾源。手术中需注意特殊解剖位置的选择,独特的血管吻合术及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成功克服了急慢性排斥反应及移植后复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肾移植后身高追赶性生长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提供并已接受肾移植手术的15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后第1年身高标准差积分增值(△HtSDS)是否≥0.5分为追赶组(n=8)和无追赶组(n=7),根据末次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是否≥-2分为达标组(n=6)和非达标组(n=9)。比较各组身高追赶性生长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15例患儿移植后第1年中位△HtSDS为0.8,身高呈追赶性生长。追赶组与无追赶组间Ht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移植前基线HtSDS与随访终点HtSDS呈正相关(r=0.622,P < 0.05),与第1年△HtSDS呈负相关(r=-0.705,P < 0.05)。移植年龄和单位体重平均糖皮质激素(GC)剂量是肾移植后追赶性生长的危险因素(分别OR=1.23、1.74,均P < 0.05),基线HtSDS和降压药的使用是追赶性生长的独立保护因素(分别OR=0.08、0.18,均P < 0.05);基线HtSDS和肾移植后第1年△HtSDS均为终点HtSDS的影响因素(分别β=0.984、1.271,均P < 0.05)。结论 拟行肾移植的患儿应尽早接受移植手术并尽可能改善移植前的生长落后;术后综合优化多项治疗措施如GC及降压药等的使用,有利于肾移植儿童受者达到最终的理想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