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集大成之时代,自《内经》以下,尤其受金元四大家的影响,各医家在继承先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完善对"不寐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的理论认识。提出了阳虚不寐、肝胆郁不寐、痰火不寐、心火不寐、瘀血不寐、神明不安导致的不寐证型。在治疗上或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的主宰作用,推崇温补脾肾;或"热扰心神致失眠"基础上祛邪清火;或化瘀、安神,对瘀血不寐及神明不安进行辩证。同时拟定经典组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对后世中医"不寐证"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作为症状的"不寐"与作为病证的"不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不寐""病证""症状"三者的含义以及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上的区别与联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二者的含义不同,后者在临床表现中可以包含前者;在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上,二者有异有同;阴虚火旺是其最常见的共同病机;补虚和清热是其治法上的共同点。结论: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临床"不寐"的治疗提供针对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不寐一证多因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其病机较多,众说纷纭,对不寐的辨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以致医者多有困惑。《内经》论述不寐从阴阳着手,但文简义深,很难运用于临床。故从易经卦象中的"否"卦和"未济"卦为切入点,从易理的角度探讨不寐"阳不入阴"的病机变化,希冀对不寐的辨证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对中医不寐的病机进行分析探讨,指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构成生命三要素"形气神"的异常变化而导致."不寐"的病变机制也涉及到"形气神"3个要素,分别从形的失调而致不寐、气的失调而致不寐、神的失调而致不寐3个方面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不寐病症的病变机制.治疗时应当首先分清形、气、神的病理变化,辨析清楚临...  相似文献   

5.
"辨病论治"是传统中医论治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从疾病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干预的整体进行论证,尤其适合对病程长的慢性疾病。消渴不寐病即为临床常见的消渴病合并不寐症,对应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消渴不寐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热、虚、瘀",从病论治消渴伴不寐,旨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不寐"又称失眠,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不寐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或"不能卧"等,其内容多分散于各条文中,本文拟就其论治不寐的内容分析如下。1以神机失用的不寐为主要表现,兼以其他神志病症此类不寐发病机制多为邪气侵袭人体,失治误治损伤人体气血阴阳;抑或素体本虚,脏腑阴阳失  相似文献   

7.
正在问心堂本的《温病条辨》下焦篇之风温、温热中附有"人身阴阳生死寤寐图形",将不寐的病机根据阴阳总纲分为"阳从上脱"、"阴从下脱"、"阴阳交脱"三类。审查其病因病机,依据中医脏腑辨证体系其或为痰湿流于胃腑不寐、或为痰热不眠、或为胆虚不寐、或为虚烦不眠、或为虚劳不寐等,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综合吴鞠通现存著作中有关不寐的病案及论述,探其规律,挖掘吴塘辨治不寐的遣方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8.
失眠症属于中医病证中"不寐"的范畴,不寐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其病理变化总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摘要:失眠症属于中医病证中"不寐"的范畴,不寐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其病理变化,总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导师临证时结合失眠的发病机制,立足于整体观的基础上,运用升清降浊法,调整阴阳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不寐,又称为"失眠"、"不得卧"、"目不瞑",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轻者可见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不寐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不寐一证的研究总结认为其病因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1].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卫气不得入于阴的病机辨证法,并以实际案例作为依据,为临床不寐的诊治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依据《黄帝内经》中"卫气不得入于阴"理论,指出不寐与卫气循行不畅的关系。提出不寐的原因应为卫气不入于阴,并进一步分析造成卫气不入阴的原因,以确立不寐的治法。认为对于不寐患者只需调整机体功能使其卫气恢复正常运行,使卫气夜晚正常行于阴分,不寐便可得以治愈。"卫气不得入于阴"理论可用于指导不寐的治疗,对其机制的理清有利于该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中医现代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方法:将中医的发展路径与现代西医发展路径进行比较。结果:中医现代的发展路径是由传统中医学向“新中医学”发展。“新中医学”是中医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形态。结论:中医由传统中医学向“新中医学”的发展,既要坚持中医的主体性和传统特色,又要借鉴西医发展路径的经验,充分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元气是中医历代医家所重视的一个的概念,鉴于现行各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元气概念阐述的不够清晰和严谨,本文对元气的概念和元气的培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期望通过对元气概念的梳理与剖析,充实和丰富中医有关气的理论,加强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并对今后教材有关此方面的编写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以循证护理理论作理论平台,总结传统中医护理引入循证护理的必要性,论述循证护理对传统中医护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指出循证护理方法已成为中国临床护理实践由“传统中医护理模式”转化为“以实证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的重要方法。融合循证护理思想的现代中医护理理念是能够促使传统中医护理从以往的主观化、模糊化、宏观化转向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实证化、标准化的有效良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善诊",手诊辨识、中医"善治",论述中医手诊融入"治未病"。认为手诊融入"治未病"对"亚健康",不仅直观、简单、实用、方便、经济、预测性强,而且能作为现代医学检查的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理论的“细胞”。从概念着手,是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首要且重要的一步。本文在前期“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思想下,首次引入“概念转变”,点明其基本含义和作用。为准确应用这一新概念,对概念与其表达对象,概念语词表达形式以及概念解释力等进行详尽分析论证,指出中医概念研究因忽略这些认识而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总结出国际科学界实现“概念转变”的规律为“聚焦对象,探索未知,提出新识”。提出中医基础理论“概念转变”的定义。依据前期研究结果,概括出实现中基概念转变的目标及标准,并给出例证论证。由此得出结论: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通过概念转变,形成现代中基的科学概念;由此引导中医理论与思维及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胃轻瘫西医诊断包括糖尿病病史,存在持续性嗳气、饱胀、腹痛、厌食、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等,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消瘅”范畴,根据糖尿病性胃轻瘫呕吐食物、痰涎诸物或干呕无声的临床特点,归属于“消渴”兼“痞满”、“恶心”、“呕吐”、“反胃”、“积滞”、“胃缓”等范畴,中医治疗包括辨证论治、中药复方、针灸治疗等。未来将新技术、新方法逐步运用到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医研究中,找出最佳诊治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和法"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功能性肠胃病、肝硬化等疾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应用中医"和法"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室性早搏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玉琴教授在治疗消渴病方面有独特的思路与卓越之疗效,在总结传统中医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临床治验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生活及工作方式提出了"食毒"、"郁毒"学说来阐释现代消渴病病因病机,并提出辛开苦降根本大法治疗消渴病,临证取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到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两个博大精深的领域。留学生接受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从多种教学方法切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中医学的认知,进而积极热情地传播和发扬我国传统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